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48262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45KB
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
《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布局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主要任务
1、提升一业特强
2、发展优势产业
3、构筑专业园区
4、实施名牌工程
六、重点建设项目与布局
(一)重点建设项目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2、稳定发展均势产业
3、逐步淘汰劣势产业
(二)产业布局
1、制定科学规划,保证都市型工业用地规模
2、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3、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布局23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经委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宏观指导、调控和协调职能
2、加强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的指导、信息沟通及预警分析
3、探索和建立创新机制
4、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
5、设立发展基金,加大重点投入
6、完善运作机制,推进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的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工业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市委和区委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关于“一个目标、两个依托、二三并举、四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建立新机制,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区的工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为先导,以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工业新体系,使我区工业经济走上有规模、有特色、有质量、有效益、有水平的健康发展之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1、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总量均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稳定、快速、健康增长
杨浦区作为上海的老工业区,近年来工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总量均稳步增长。
全区各工业系统充分发挥我区高校和国有企业集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注重有效益的速度,大力发展杨浦工业经济,区内工业总产值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的稳定、快速、健康增长。
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中,我区工业总产值的总量和增幅都名列前茅。
2004年区域内在地统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工业利润亿元,同比增长%;
2004年区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完成工业产品销售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1%;
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以上;
完成工业利润亿元,同比增长21%,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图1:
2001~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完成情况
图2:
2001~2004年全区工业企业利润完成情况
2、都市型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渐成为发展都市型产业的主要抓手
为贯彻上海市“科教兴市”总战略和打造“知识杨浦”的总体要求,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型产业的总部署,杨浦区根据自身实际,以建设都市型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依托高校,依托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内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厂房、设备等优势,吸引都市型产业到相关园区孵化、创业、发展,进一步壮大我区的都市型产业。
截止到2004年年底,都市型园区面积达到万平方米,聚集企业7826家,销售收入实现亿元、总产值达到亿元,当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约占全区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园区经济效益全面攀升。
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大量入驻企业降低了生产经营的初始成本,也为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目前园区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9607人,其中安置下岗人员达16448人。
经过四年的园区建设与发展,以家用纺织制品业,纺织科技业、钟表、精密机械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专业特色园区,已初现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效应,逐渐成为我区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区域特点,为规范有序的建设都市型产业园区,我区先后制定了《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建设管理若干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与制度;
建立了园区经济运行数据统计体系;
开展了争创“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四有园区活动,有效推进了都市型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表1:
2001~2004年全区都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年份
园区建筑面积(m2)
国企租金收入(万元)
园区就业人数(名)
园区地方税(亿元)
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
2001
47300
1870
26692
2002
581084
4133
40000
2003
683353
5330
60183
2004
787719
7516
69607
合计
3、发展“一业特强”取得显着成效
家用纺织品业作为杨浦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地位和作用明显,2004年企业总数达到101户,全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从业人数2万多人,全区税管企业工业产值前十名的企业中,有8家为家用纺织类企业。
具体来看,家用纺织业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主要优势:
首先,家用纺织品业硬件建设迅速改善。
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立意的原则,与鹏欣集团公司、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分别合作,完成了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和上海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的前期建设。
目前这个两个专业园区的建设一期二期工程正在逐步推进。
在全区21个都市型园区中,有10个以上的园区涉及家用纺织品业。
随着专业园区的逐步建成,将会大大的促进我区家用纺织业的发展。
其次,专业资源丰富,中介服务能力较强。
经过各方的合作与努力,中国家纺协会上海办事处、上海家纺协会等行业协会先后入驻我区。
通过“会”随“业”走、以“会”兴“业”,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号召力,借助国际、国内的家纺会议、专业论坛等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了国内外家纺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为区域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扩大了我区“一业特强”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激发了家纺企业集聚杨浦创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区域合作成效显着,行业优势凸现。
杨浦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组团对外省市一大批着名的大型家用纺织品生产企业,进行有目标、有方向、有效率的专题考察和招商活动,先后引进了山东亚光、青岛喜盈门、浙江洁丽雅等多家国内着名的大型家用纺织品企业入驻园区。
并借助区域优势,积极同江苏省通州市开展两地区政府间合作。
图3:
2001~2004年“一业特强”引进企业户数、实现销售收入情况
第四,政策优势明显、产业发展迅猛。
作为我区“一业特强”的家用纺织业,政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管理、服务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品牌不断升华,产业不断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科技产业逐步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近几年我区充分依托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人才、科技积聚的独特优势,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科技产业。
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有利措施,促进科技技术迅速发展。
2004年全区科技产业产值达1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8%以上。
列入2004年全区产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大亚科技以年产值4亿元名列第一位。
在电子信息领域中有大亚科技、复旦光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在生物科技领域中有复旦天臣、上海同杰良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和销售收入都达到千万元或亿元以上。
科技产业的兴起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5、稳步推进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取得成效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以明晰产权关系,加快结构调整为突破口;
以盘活存量,实现资产重组为重点;
以优化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提高效益为目的,指导协调和稳步推进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
通过兼并联合、出售拍卖、承租、托管、嫁接等多种形式,使无产品、无优势,基本无市场的企业关闭并退出市场竞争;
有些企业则由经营者或职工买断,成为民营或私营企业;
有些企业通过改制改组,放开产权,多元投资,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工业企业包括工贸集团公司和经济发展总公司所属企业已基本完成改革改制工作,工贸集团公司和经济发展总公司层面的改革改制工作正有序进行。
二、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
从国内形势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良性互动,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期。
在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下,科技产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从杨浦自身发展看,当前,杨浦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关口,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杨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上海背景
(1)上海全面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
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明确了科教兴市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科教兴市是实现上海新世纪发展目标的生命线,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主战略。
(2)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正逐步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所以“十一五”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
从上海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看,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上海“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建立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由资本拉动型向创新(知识技术)驱动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科技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上海的优势产业。
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杨浦要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和制造业。
(3)上海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型产业战略
正确把握上海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工业结构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关键。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出了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的要求,重点发展体现“小品种、大市场、高份额”的特色产品,形成区(县)产业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格局。
为此市政府制定了《加强产业导向与政策聚集,加快推进区(县)特色产品试点工作》、《关于支持区(县)发展特色行业、特色产品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这一举措为杨浦发展特色行业,提升产业结构,建设工业新高地带来了新机遇。
3、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杨浦区科技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荟萃,拥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水产大学等17所全日制高校和18所国家重点研究所,以及上百个高校和企业的科技研究机构。
区域内还拥有包括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内的数家科技园区。
随着上海市科技兴市战略的确立,为推动杨浦区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三区的融合、联动,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对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打造“知识杨浦”,也为推动产学研联合,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我区科技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4、区域内产业经济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上海的老工业区,我区工业行业类别较为齐全。
区域内有多家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的市属企业:
有以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市属企业。
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实力雄厚,能向周边地区发挥溢出效应。
进一步密切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依托国企的发展空间和人才、设备以及技术优势,以投资、租赁、参股,买断等多种形式为做大、做强、做优我区的优势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表2:
杨浦区域内部属和市属工业企业(在地统计)相关数据
单位:
亿元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资产总计
利润
税收(万元)
烟草制品业
810114
通用设备制造
413
黑色金属冶炼
377
纺织业
431
印刷业
383
交通设备
505
非金属矿物制品
347
专用设备
100
(二)面临挑战
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品牌产品
都市型产业发展中缺乏领头产业、“标志性产业”及着名的品牌。
产业的总体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上下有关联的产业链,在高附加值的设计、销售等环节竞争能力薄弱,企业还是以一般的加工制造为主。
2、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都市型产业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其生产方式、生产手段、技术装备较落后,其企业地位在工业经济中未得到足够重视。
由于处于都市型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的装备、工业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不高,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
加之资金等问题,投人技术研发的资金不足,可直接采用的新技术更少,致使这些企业创新能力低。
3、缺乏完善的产业扶持、服务机制
从目前都市型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看,亦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管理分散、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改变。
二是对现有一些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还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
三是对发展和扶持都市型产业的指导理念和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形成合力。
一些招商部门在引进入驻企业“装到篮里就是菜”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4、园区建设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梳理
一是园区用地缺乏稳定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我区都市型产业园区大都建立在盘活存量厂房的国企内(约占总量的80%)。
有一部分是打时间差和见缝插针的,缺乏统一规划,分布零散且产权在合作方国企。
二是产业缺乏差别政策,难以形成积聚优势。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不少,但小而杂,户均注册资金万元,商贸、服务性企业约占80%,生产、科技型企业仅占20%。
三、“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杨浦区要围绕建设“知识创新区”的发展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凸现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逐步淘汰劣势产业。
依托杨浦区名校云集,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优先发展以电子与信息、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
依托区域内国企的存量资产和人才、设备以及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业、钟表及精密机械加工业、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业、水产产业、生态型科技研发产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
以“6+3”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
以政策为依托,引“大”引“强”,形成都市型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要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增长态势:
1、至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2亿元——133亿元,年均增幅8%——10%;
实现工业产品销售产值120亿元——131亿元,年均增幅8%——10%;
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以上;
实现工业利润——亿元,年均增幅达到6%——8%;
2、至2007年,完成对全区现有21个都市型产业园区,46个载体的功能调整和规划布局;
至2010年,扩大和建设钟表及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区;
规划和建设水产产业园区、生态型科技产业园区、生产性现代服务产业园区。
3、至2010年,引进家用纺织品业和与此相关联的企业200户,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规划和建设载体面积30万平方米。
4、至2010年,规划和建设5—10个新型的符合都市型产业发展方向的都市型产业创意园。
五、主要任务
1、提升一业特强
首先是要对家用纺织品行业进行升级。
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产品设计和销售阶段在杨浦,产品生产在外地的指导思想,增强杨浦区家用纺织品业的设计、展销等方面的能级和规模;
在竞争中创立名牌,树立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响的品牌,形成名牌企业、名牌商品不断涌现的局面,使品牌成为经济增长和活力能力的发动机。
二是积极探索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将我区一业特强的家用纺织品业逐步向现代纺织业拓展。
凸现现代纺织产业的科技、时尚、美化、装饰、舒适、文化和研发设计、新品开发、绿色环保、品牌创意等功能,使其成为我区都市型产业的支柱产业。
2、发展优势产业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按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逐步淘汰劣势产业的方针,做大做强杨浦区都市型工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选择上,根据杨浦的基础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业、钟表制造及精密机械加工业、新材料产业、食品生产加工业、水产产业、生态型科技研发产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产业等重点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载体,也就是要有产业赖以聚集的基地,建议区政府和所属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用地规划、功能调整、产业布局等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确保工业用地。
在对产业的鼓励上,对确定为本区的优势产业和均势产业,在财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使产业能够发展、壮大,并形成聚集,以产生竞争力。
3、构筑专业园区
构筑分行业聚集的都市型产业园区,能为入驻企业降低生产经
营的初始成本,同时能够发挥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我区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打造6+3个产业聚集园区。
建议比照“一业特强”扶持政策的做法,在园区建设、企业引进、项目立项、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根据上一年度园区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部分提成一定比例,设立杨浦区都市型产业园区发展资金。
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同时,对符合重点园区建设的项目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成立“杨浦区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其通过规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全区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开发、资产运作、招商引资等工作。
形成政府规划推动与企业市场运作良性互动的园区建设机制。
4、实施名牌工程
积极实施名牌工程,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当年度获得:
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获得国家级免检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以及上海市驰名商标的企业,应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研究制定争创品牌产品发展规划,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先进标准的采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积极开展争创品牌活动,要加大对现有品牌的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销推广、公共关系等手段,不断扩大品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六、重点建设项目与布局
(一)重点建设项目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家用纺织品业
家用纺织品业是我区“一业特强”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延长产业链。
从布局上看,一是继续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工程的开发建设。
二是积极协调推进“上海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的规划、开发和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平凉路沿线上海ABB变压器厂、上海汽车电器总厂、原上海第六毛纺厂、原胶鞋六厂等家纺产业用地的开发,为努力构筑以“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和“上海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为两个“金箩筐”,平凉路为“金腰带”的家用纺织品一条街,打好坚实基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发挥三个家纺(纺织)行业协会和布艺世界杂志社、今日家纺周刊在全国乃至国际家用纺织制品业中的桥梁作用,推进杨浦“一业特强”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会员单位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利用和创造各种机遇,搭建舆论宣传导向平台,大力宣传杨浦“一业特强”和现代纺织产业的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杨浦“一业特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加强资源整合。
继续推进同东华大学的合作,联手实施“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发展中心”的战略规划,与东华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鹏欣集团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有限公司,使“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发展中心”的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通过积极培育研发、设计、信息、检测为主要功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撑,提升家纺产品的能级;
积极发挥世界家纺产业着名媒体机构美国《今日家纺》周刊的作用,借助《今日家纺》周刊的信息窗口,努力塑造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进一步推进与指导上海国际家纺产业园信息平台的构筑,在上海国际家纺产业园现有信息网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国内外家纺产业信息,通过电脑网络平台,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推广杨浦“一业特强”产业发展政策、投资环境和服务举措。
完善扶持政策。
继续以家用纺织品为核心,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大力引进“二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家纺企业,促进杨浦纺织产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完善“一业特强”企业扶持政策,政策享受范围扩大到批发、销售领域,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品牌不断升华,产业不断发展;
完善“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和“上海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促进二个专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进一步完善杨浦“一业特强”企业贷款担保的具体办法,帮助企业解决贷款担保工作,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家纺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投资和贷款的,给予一定的贴息和贴费。
——钟表制造及精密机械加工业
杨浦是上海钟表业生产的发源地。
上海仅有的两家生产机芯的厂家:
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原上海手表厂)和上海金时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上海手表三厂)均位于杨浦区,其中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在机芯生产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机械表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十分之一,能同时生产100多个品种,并拥有几十项专利以及“上海”这个着名品牌。
目前,上海新世纪表业有限公司和海达计时有限公司与杨浦区合作,分别建立了钟表工业园和海达工业园,年产值已近亿元。
近年来国际传统机械表产业的复苏上升,为我国钟表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上述两个园区内已集中了十余家钟表制造骨干企业。
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区、企合作,借鉴国外钟表业成功经验,抓住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精密制造、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主要环节,增加设备、技术投入和人员培训,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外脑,周密规划,精心设计。
努力将钟表业这一技术、劳动密集型、精密机械制造型、高附加值、高利润型产业培育成为杨浦又一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型产业。
杨浦区发展钟表及精密机械加工业,将以国际钟表业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借助杨浦区机械表芯加工优势,吸引国内外钟表厂商及其他相关企业来区开厂设点,尽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形成钟表的先进制造中心、研发和质检中心、品牌培育中心、商务洽谈中心等。
——新材料产业
近十年来,新材料采用备受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成为各地振兴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相关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材料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各相关科技计划、产业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十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的大力支持。
市政府也在“十一五”期间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领域。
以区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如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同济大学材料学院、上海材料研究所等的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浦区 都市 产业 发展 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