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docx
- 文档编号:1744786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51KB
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docx
《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五上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五上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集锦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就两点:
一个是“太学生了”,另一个是“太语文了”。
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要把课上得“太学生”;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师,所以要把课上得“太语文”。
“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
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
“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是“大”与“、”(表示“小”)组合而成的汉字,意思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指极大,又指极小,是“大”与“小”的辩证统一。
“太学生了”就是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课堂既给予了学生主体地位,使之成为课堂的“老大”,又着眼于学生视野不宽、认识模糊、见解肤浅或错误等“小”处的指导。
“太语文了”就是实现了从“泛语文”、“窄语文”向“本位语文”的转变,课堂既有宏大的语文背景,有“大语文”的境界,又能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小”处去探究。
像这样,语文课堂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即是小,小即是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这就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太”之境界。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执教了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现实录和自我剖析如下:
一、素读
(一)引起阅读期待师: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填空游戏:
长满的大树。
你会怎样填?
生:
长满树叶的大树。
生:
长满果实的大树。
生:
师:
可有一位老奶奶不像你们这样填,她写了一本小说叫长满书的大树。
够奇特吧?
生:
(点头,露出惊讶的神情)师:
(出示尤安艾肯的照片)这位慈祥的老奶奶名字叫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
1974年获得了安徒生文学奖。
安徒生文学奖被称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你们想知道她在获奖献辞中说了些什么吗?
生:
想!
师:
请打开书,一起读读第3课的课题生:
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生“小”,理性不足,喜欢感情用事。
开课以填空游戏切入,凸显“长满书的大树”之奇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
(二)自由阅读文本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大声阅读,遇到生字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生:
(自读课文,读通顺后举手示意)师:
大家真的把课文读通顺了吗?
我们来检查检查。
(教师出示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抽学生朗读。
略。
)师:
下面,我们来进行“头脑风暴”。
请大家再自由阅读课文,在“收获卡片”上写下自己读懂了什么,在“问题卡片”上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我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看谁写得又多又好。
生:
(学生边读边写)【学生“大”,首先表现在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这里,不预设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素读”,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交流初读收获师:
刚才,我看了同学们写的卡片,密密麻麻,精彩纷呈。
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尤安艾肯成为作家的秘密就是喜爱读书。
生:
我知道了假如要驾舟环游世界,尤安艾肯会带上一本书。
(师板书:
“带书出游”)生:
我知道了作者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师板书:
“怎样读书”)生:
我知道了一本书,不管你看了多少遍,总能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
师:
这就是作者驾舟环游世界带上一本书的生:
原因。
(师板书:
为什么带书出游)生:
我知道了喜欢读的书就像朋友,就像家一样。
师: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说生:
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师板书:
“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师:
“故地”是什么意思?
生:
故乡。
生:
不一定是故乡。
词典上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叫故地。
师:
这么说来,故地包括生:
故乡。
师: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这么多,真不简单!
请大家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带书出游为什么带书出游怎样读书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生:
课文先写了作者驾舟环游世界一定会带上一本书,再写为什么带书出游,然后写怎样读一本书,最后说喜欢的书是朋友,是故地,是你自己的东西。
【此环节,教师既了解了学情,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了的结构,掌握了主要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摸清学生需要师:
“学贵有疑”。
刚才,同学们在“问题卡”上写了不少问题。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解决了的,就用斜线画掉。
实在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
生:
(四人小组讨论,相互释疑,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大”,也表现在学生本身具有学习的本能和创造的天然潜力。
让学生相互释疑,就体现了对学生这种“大”的尊重和信任。
】师:
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出乎我的意料!
不少问题,都在小组内解决了。
我发现有两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有价值。
请和把你们的“问题卡”拿上来,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生投影:
为什么“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
”而用“。
”?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要服好务,必须摸清学生学习的需要,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小”。
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质疑展示环节,将学生思维之惑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导读
(一)文本推理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在课文中找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个句子。
读三遍,想一想:
能用几个字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
生:
(读后)一本书读多少遍都有新的发现。
师:
这是几个字吗?
生:
多读都新。
师:
四个字!
语言简洁了,能不能再准确一点?
生:
旧书多读也新。
师:
六个字,走回头路了。
用“常读常新”这个词好不好?
生:
好!
师:
作者是怎么推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生:
(默读)师:
能说说作者的推理过程吗?
(学生沉默)这样吧,我们一起来读读。
(引)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
对此,我的回答是生:
(读)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师:
(引)这有什么关系呢?
生:
(读)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师:
(引)朋友和家都太熟了,怎么还能发现新东西呢?
生:
(读)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
(引)因此生:
(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谁来用更简洁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得出书常读常新这个结论的?
生:
一本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朋友见过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还会有新的发现。
家每天都回,不管过了多少年,也会有新的发现。
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你把意思说得很清楚,很好!
可不可以再简洁一点?
生:
喜爱的书是朋友和家,朋友和家再熟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都会有新发现,所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板书:
书是朋友、家朋友、家再熟,都可以有新的发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
请大家看着板书,把作者的推理过程说一遍。
生:
(齐说)师:
说得太好了,言简意赅!
作者通过比喻推理让我们明白了常读常新这个道理。
【语文之“小”,可以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小到一声唏嘘,一个表情,一次心跳,一丝细微动作。
这里让学生把“大”书读“小”,用一个词来概括问题,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推理过程,追求的是“小语文”之精进幽微,培养的是学生聚焦概括之能力。
】
(二)互文印证师:
书真是“常读常新”吗?
不光尤安艾肯有这样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来读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生:
(熟读)【小课堂,“大语文”。
阅读既要收得拢,更要放得开。
这里引入名言警句,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常读常新的理解和深信度。
】(三)唤醒体验师:
同学们,你有常读常新的体会吗?
谁来说说?
生:
我喜欢读图画书,一本图画书要读好几遍,越读越想读,有时晚上躲在被窝里还在读。
生:
我读猪八戒的故事,读了三遍。
开始读只觉得好笑,后来慢慢觉得猪八戒有很多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生:
我读唐诗三百首,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读久了觉得写得很美,越读越想越,不知不觉就能背诵了。
生:
师:
这都就叫常读常新!
由此看来,同学们并不比作家、名人差,你们一样有常读常新的感受。
我相信,有书为伴,有书为侣,你们的人生一定很辉煌!
让我们再读读这精彩的句子生:
(齐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大”即是“小”。
“大”道理往往表现在“小”体验中。
这里让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为了让常读常新的思想“入脑入心”,点燃孩子读书的热情,正所谓“读书也是读自己”。
】三、研读
(一)巧设“支架”师: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
”而用“。
”?
这个问题的确提得非常好!
我给同学们一些参考资料,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出示:
问号的三种用法:
.用于疑问句末尾。
疑问表示有问题提出来。
一般会在句子末尾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有时也不加。
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用于设问句的末尾。
设问是明知故问,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注意。
设问要作回答,一般是自问自答。
如,“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
不是。
”3.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反问又叫激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已包含在反问之中。
如,“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生:
(默读)师:
这里介绍了问号的三种基本用法。
大家真的读懂了吗?
请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找出每种用法的例子来说说。
生: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
”是疑问句。
生:
“这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是反问句。
生:
“怎么办呢?
我就放学回家以后,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是设问句。
(二)自我探究师:
看来,同学们真读懂了问号的三种基本用法。
下面分组讨论,“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话为什么不用“?
”而用“。
”?
生:
(小组讨论)师:
说说你们讨论的意见?
生:
这个句子虽然用了“怎么”这个词,但不是在提问题,所以不能用问号。
生:
这个句子既没有疑问,也不是反问,更没有设问,所以不用问号。
师:
同学们真有学问,一下子就把这个难题攻克了!
今后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先找找有关方面的知识来探究,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朗读深化朗读课文,读好问号是关键。
请大家只有朗读课文1-6自然段,注意读好问句。
生:
(自由朗读)师抽学生朗读,并指导读出感情。
【“小”即是“大”。
“小”问题背后往往有“大”学问。
这里借助学生的“小”问题,补充关于问号的知识,给予学生探究的“支架”。
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不但获取了语文知识,而且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读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课文的1-6自然段。
弄清了“走遍天下书为侣”的道理。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旅行的话,需要有好书为侣吗?
请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
沉思录是温家宝总理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生:
(齐读)师:
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的想法?
生:
温家宝总理工作那么忙还坚持读书,一读就是100遍,很了不起。
生:
我们不光是旅行需要带本喜爱的书来读,平时一样需要读书。
生:
好书值得天天读,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师:
是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把“走遍天下书为侣”改为生:
走完一生书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 天下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