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点《生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4121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9.63KB
历年考点《生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年考点《生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考点《生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Na+
B.K+
C.Cl-
D.Ca2+
E.Mg2+
B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γ-氨基丁酸
C
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则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和动作龟位的幅度将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前者增大后者减少
D.前者减少后者增大
E.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B
5.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钾平衡电位
B.钠平衡电位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
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E
7.根据Nernst公式,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
在实验中,改变神经细胞外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A.K+浓度
B.Cl-浓度
C.温度
D.pH
E.缺氧
8.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
A
9.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腺苷酸环化酶
B.ATP酶
C.胆碱脂酶
D.单胺氧化酶
E.Na+-K+依赖式ATP酶
C
10.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11.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解析】本章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机制及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第二章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①内环境与稳态;
②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③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及其功能:
①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②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总数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
③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血液凝固和抗凝:
①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②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4.血型:
①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②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一动态平衡。
2.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70~80ml血液。
3.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健康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4.血浆渗透压包括两种:
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
由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保持一定的血浆量。
5.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和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
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液,反之则为高渗液。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血沉表示,血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血浆白蛋白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血沉减慢;
球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增多,可使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6.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参与止血;
促进凝血;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9.血液凝固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第三步,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的过程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Ⅻ,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在血管内,凝血的速度慢;
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Ⅲ的释放,凝血速度快。
10.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1.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进行分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只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
既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者为O型,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关于血浆蛋白生理功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运输物质
B.缓冲pH
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D.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E.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3.一位A型血的男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男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男孩的血型可能是
A.A型或B型
B.A型或AB型
C.A型或O型
D.B型或O型
E.B型或AB型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NaCl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纤维蛋白
E.血红蛋白
5.下列属于等张溶液的是
A.0.85%NaCl
B.0.85%葡萄糖
C.1.9%尿素
D.5%NaCl
E.10%葡萄糖
6.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
A.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
B.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C.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D.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
E.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
7.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
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8.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9.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10.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
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α2-巨球蛋白
【解析】本章考查ABO血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生成及血液凝固。
第三章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①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作功量;
③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①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②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③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
①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②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④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②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③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1.心脏每舒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
心率增快,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心脏泵血的过程分三期: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不变,压力增高。
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高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压力达峰值。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
3.心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
快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人心室,心室容积增大。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差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房缩充盈期:
房内压上升,血液顺压力差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
心脏射血的动力来自心室收缩;
心脏充盈的动力主要来自心室舒张压力下降对心和大静脉造成的抽吸力,另有一部分来自心房收缩。
4.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人动脉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心脏泵血功能受搏出量和心率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肌收缩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肌本身的收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通常分为0、1、2、3、4五个时期。
2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区别的主要特征。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存在4期自动去极化。
7.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
8.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房室交界区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约需0.1秒)才能传向心室,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9.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
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10.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另外尚需具备三个因素: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
动脉血压受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及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等因素的影响。
11.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
中心静脉压与心脏射血能力成反变关系,与静脉回心血量成正变关系。
1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有三种血流通路:
迁回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尽快回心,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
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13.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4.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心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起兴奋作用。
心迷走神经通过Ach对心脏起抑制作用。
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1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16.肾上腺素通过强心使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Ⅱ是人体内较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17.冠脉循环血流的特点:
途径短、血流快;
血压较高,血流量大;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
血流量随心动周期波动。
1.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快速射血期末
2.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动脉血压的高低
D.射血分数
E.心率
3.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A.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B.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
C.外周阻力降低
D.外周阻力增加
E.肾脏排出Na+增多
4.冬天某人进入浴室后不久便突然晕倒,其血液动力学的原始因素是
A.全身血管收缩
B.心输出量减少
C.血管容量增加
D.血流速度加速
E.血量减少
5.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
A.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C.缓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6.心输出量是指
A.每搏输出量
B.左、右心室输出的总血液量
C.每分钟左心室所泵出的血量
D.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E.每分钟两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7.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是由于
A.心肌是功能合胞体
B.兴奋传导有房室延搁
C.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有抑制作用
D.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收缩期较短
8.在家兔动脉血压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引起全身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原因是
A.血管容积减少,相对血容量增多
B.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
C.颈动脉体受到牵拉刺激
D.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
E.颈动脉体内压力降低
9.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的因素是
A.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B.体循环外周阻力减小
C.心室舒张期延长
D.心室收缩期延长
E.心率增加
10.中心静脉压高而动脉压在正常范围,反映
A.右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B.胸腔内压增加
C.右心功能不全或容量相对不足
D.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E.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11.引起左室后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A.肺循环高压
B.体循环高压
C.回心血量增加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红细胞压积增大
12.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
A.血管的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兴奋
C.迷走神经兴奋
D.血中血管升压素增多
E.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13.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
C.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E.心肌呈“全或无”式收缩
14.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15.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
A.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16.心指数等于
A.心率×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量×
体表面积
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D.心输出量×
答案:
(17~18题共用题干)
A.C1-内流
B.Ca2+内流
C.Na+内流
D.K+内流
E.K+外流
1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18.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
(19~20题共用题干)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交界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19.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20.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21~22题共用题干)
A.血容量不足
B.心功能不全,血容量正常
C.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D.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E.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21.中心静脉压低,血压低
22.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
【解析】本章是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心脏的泵血和充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牢记评价心脏泵血的指标及影响心泵血的因素。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掌握心血管的神经及体液调节。
第四章呼吸
1.肺通气:
①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②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③肺通气量。
2.肺换气:
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换气。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和外界环境压力之差,原动力来自呼吸运动。
2.胸膜腔的密闭性是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前提。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牵引肺,使其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肺弹性阻力主要来自肺泡表面液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表面张力,因而可减小吸气阻力;
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4.基本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四种,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
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为功能余气量。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为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和99%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5.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乘潮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从气体交换而言,浅而快的呼吸是不利的。
6.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VA/Q比值在0.84的情况下,气体交换的效率高。
VA/Q比值增大,说明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反之,VA/Q比值下降,说明肺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形成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两者都妨碍了有效的气体交换,可导致血液缺O2或CO2潴留,但主要是血液缺O2。
7.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即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O2化学结合形式主要以HbO2的方式运输。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量O2,称为氧容量,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氧含量。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
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呈近似S形的曲线。
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
8.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吸入CO2浓度增加,动脉血PCO2也随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
但两条途径中前者是主要的。
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H+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动脉血PO2降低也可使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加。
低Q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通常在轻、中度缺氧的情况下,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超过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通气量增加,但严重低O2,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抵消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时,将导致呼吸抑制。
1.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余气量+补吸气量
D.余气量+肺活量
E.余气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历年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