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2998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30KB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县大耸耸:
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易:
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
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
免除。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⑵,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⑷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⑸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⑺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⑻,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
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Thisisyour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
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
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
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
“做志愿者有条件吗?
”弗之微笑答道:
“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
谁将是志愿者?
他不知道。
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
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
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
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
“孟先生。
”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
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
”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
弗之站住,温和地问:
“有什么事?
”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
“你是四年级?
”“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
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
”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
“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
”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学生上前一步:
“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
“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
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
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
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
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
“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
”子蔚微笑道:
“不是商量,是通知?
”玮道:
“也是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
“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
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
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
“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
”子蔚说。
玮向子蔚鞠了一躬。
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
“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
“萧先生,我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
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
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
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
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
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
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8分)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七、作文(70分)
18.不避平凡,不可平庸。
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
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不必面面俱到;
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1.答案:
A
修改:
“卷”改为“券”,“拙”改为“绌”,“咳”改为“刻”。
解析:
没想到,今年江苏改考成语为错别字,实出人意料!
但是从考生的实际情况——写错别字的现象太多——出发,使用此招,应该有必要。
2.答案:
B(A.修改:
“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改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
C.修改:
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或“靠的”。
D.修改:
“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从历年的病句命题来看,今年的病句都“病”得有特征,因而相对而言,就很容易判断。
3.参考答案:
①地形;
②水深;
③构造;
④历史。
本题为概括题,要先找出概括的区域——“我国大陆海区……10次地震海啸”,再根据所配分值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几方面陈述的,然后选择最为精当的概括词或短语作答。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波浪线为结论)
4.参考答案:
(1)夏瑜《药》
(2)继述先烈之遗志,光大志士之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从2010年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似乎已不言而喻地成为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了,而且考查的形式也似乎固定了下来,有增加江苏考生学习量的“嫌疑”。
但从去年考查的美人鱼到今年考查的秋瑾,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不存在刁难考生。
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按语”的理解上,因为“按语”是学生很能接触到的词语,生活中也很少用到此词,所以命题人应该配以注解才是——这不能不是命题者的一个小失误!
按语:
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此题所写“按语”应是对开设该专栏进行的说明,即为什么要开设该专栏。
5.答案:
B
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
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6.答案:
D
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
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
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
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7.答案:
C
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从四个选项上看,命题者在命题上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设置选项有些捉襟见肘:
一是设错处太过明显;
二是第四选项,实为无内容可命题了,于是乎来个全文概括!
三是所选人物传记叙事过于简单化,并无曲折可言。
8.答案及解析:
⑴译文:
(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
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
⑵译文:
(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
(3)(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⑴答:
才思、诗风、诗品;
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
“诗无敌”。
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
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
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
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
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
“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
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
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答: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
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
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答: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
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1)泠然善也
(2)乘骐骥以驰骋兮(3)星汉灿烂(4)屋舍俨然(5)可以正衣冠
(6)去来江口守空船(7)佛狸祠下(8)独立之精神
本题设为八个小题,每题1空1分,有力地检查了背诵的广度。
但是,命题者好像专注于对难写字词句的考查,而忽视了对思想性语句的考查,这是不是应该考虑到的呢?
一个好句子的默写,将会影响考生的一生!
11.答:
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
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
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
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12.答:
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13.答:
学生形象:
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自私,一个无私;
一个胆小,一个勇敢;
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情境:
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
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
对比也很鲜明。
这个题目很有点搞怪,问得很模糊,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
什么叫“对话情境”?
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这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
本人在此的作答,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再兼涉一点人物形象。
但是从这一答案想来,回答“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的对比不是很分明吗?
而且此题又与第11题相重复!
命题者为什么不有话好好问?
糊涂的问题,会贻误考生一生!
14.答:
“雪”:
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
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
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
15.答:
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16.答:
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
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
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
“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17.答:
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
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
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18.【解析】
这是继“品味时尚”“怀想天空”之后又一动宾短语命题,但与前两者相比,“拒绝平庸”似乎更容易写作议论文,恐怕本次作文,写议论文的考生不在少数,那么写记叙文的同学可能沾光不少,这谁知道呢?
——天知道!
由于“拒绝平庸”题意指向较为单一,所以写作内容就显得促狭,因而考场上一定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这又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
但不是不能将其写深入,可以写“拒绝平庸的……”……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写“拒绝平庸”的人或事或物,来给人们反思和启示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高考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