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22730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79.63KB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1Word格式.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1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看视频,说声音。
积极回答知道的声音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
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
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
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
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科学研讨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猜测答案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18~24m,平均长度为20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m,平均长度为15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碰撞、摩擦、声带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方法:
观察联想、比较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从而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核心价值观:
体验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
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锣、音叉和小槌、乒乓球、钢尺、橡皮筋
鼓和鼓棒、三角铁、碰铃、钹、小提琴等各类乐器
乐器的发声应让学生在探究的前提上进行,而不是一味地乱敲乱打。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有什么器材(锣、鼓、钹、三角铁、碰铃、音叉、钢尺、橡皮筋、小提琴)想玩吗?
那就让这些物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锣)上课!
2、刚才同学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今天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呢?
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请你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
3、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产生的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二、探究活动
1、①同学们,我们每一组的器材都各种各样,但钢尺和橡皮筋是每组都有的。
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呢?
学生交流,教师演示。
(说明用力按住钢尺的重要性)
②那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提示。
③分小组实验,并观察他们发出声音时的特点。
④钢尺发出声音时会怎样呢?
橡皮筋呢?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上下来回运动)像这样上下来回运动,就叫做振动。
(板书)
2、现在我们又多了一种产生声音的方式,振动!
那么多产生声音的原因,到底是哪一个呢?
带着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讨论好了吗?
利用桌上的器材再来研究:
老师有一袋礼物,奖给研究最认真的小组。
3、你们组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面向所有同学)
我们小组发现……敲打:
请你上来演示一下。
这位同学说是敲打,你们有什么想法?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那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怎么还有声音呢?
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这几个动作有什么共同点呢?
都能引起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板书:
引起)
这样看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验证巩固,进一步反证
1、声音真的是振动产生的吗?
我们来验证这个结论,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它发出声音。
怎样才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呢?
(摸一摸、轻轻贴近脸)
2、①你来试试,有什么感觉?
说明什么?
(音叉在振动)你也来试试!
②你怎样让振动看起来明显一点呢?
(靠近静止的乒乓球、放水里)
如果看到乒乓球弹开了就说明音叉在振动,你们同意吗?
那我们试试,让音叉发出声音后,靠近静止的乒乓球,你看到什么了?
(乒乓球弹开)
3、想做这个实验吗?
那要注意什么呢?
(拿乒乓球的手尽量不动,轻轻靠近乒乓球,仔细观察)
4、乒乓球弹开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音叉在振动,既然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不振动就没有声音了呢?
谁能让锣停止发出声音?
为什么手一抓一按,声音就停止了呢?
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来试试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像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器材由于力的作用
同学们,今天开心吗?
唱首歌庆祝一下吧,不过在唱的时候啊,老师有个要求:
请你摸着喉咙唱。
刚才唱歌时你发现了什么?
(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
)
2、不仅我们的小朋友能发出那么美妙的声音,大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呀,老师把大自然的声音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你听!
学生听声音。
3、机动: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大屏幕出示)大自然的这些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你们为什么能区分那么多声音呢?
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继续探究。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练习含答案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练习
一、填空。
1、声带越(),发出的声音越(),声带越(),发出的声音越()。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
二、选择。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做法中,()会发出声音
A拉伸橡皮筋B揉搓橡皮筋
C用手按压鼓面D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
A用力拉伸橡皮筋B轻轻拨动橡皮筋
C揉搓橡皮筋D挤压橡皮筋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锣面停止了振动
B、锣面振动更慢了
C、声波传到锣内去了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
1、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2、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3、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4、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5、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6、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四、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
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五、实验操作题:
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
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水槽、水、音叉
实验猜想:
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
(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
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设计
1、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振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B)。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3、下列做法中,(D)会发出声音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B)。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A)。
(×
)
(√)
4、人类生活中离不开振动,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方法一:
弹拨小尺。
方法二:
用小尺拍打桌面
方法三:
把小尺使劲摔到地上。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荡起波纹)。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振动)
用力击打音叉,音叉会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当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引起水面振动,使水面会荡起波纹。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旁注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
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
能听到。
2、教师引导:
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
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
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
仍然能够听到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
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
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
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
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
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
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
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
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
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7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
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
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
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8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这句话对不对?
为什么?
这是对的。
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
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
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
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
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8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
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
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
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
“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
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学生A:
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
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12 声音 怎样 产生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