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42168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23KB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词语:
悼(dà
o)词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
)杂豁(huò
)然开朗
肤(fū)浅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嫉(jí
)恨
诽谤(fěibà
ng)诅咒(zǔzhò
u)
给(jǐ)予答复诬(wǖ)蔑
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
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
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
(1):
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
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
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
(2):
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
承上启下。
明确②:
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
“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
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解说,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
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
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
(状语前置,类比,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
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③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④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画线所标,是一个多重复句充当宾语,划出来的两层均为解正关系)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
“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
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
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
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
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
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
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第二课时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
(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说明什么?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
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
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
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
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
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
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
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
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
如何概括?
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
加“首先”以示强调。
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
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
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
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
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
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
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
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
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
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
①关键词语的选用;
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当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
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
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第1小题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第5小题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开头一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
形式上转折,内容上不转折。
从语言形式上讲,用“但”表示转折;
从意思上讲没有转折,两个“睡着”明明是一个意思。
这是曲笔,它表示作者的愿望(希望马克思活着)与现实(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的矛盾。
说“睡着”,不说“死去”,修辞上叫“讳饰”,同样是恩格斯矛盾心情的体现。
一个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所以,这一“曲”一“讳”一“顿”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出恩格斯欲说还休、语噎含泪、恋恋不舍、深情挚爱、悲痛交集的思想感情。
“在安乐椅上”作“睡着”的状语。
安乐椅是马克思的工作椅,他在那张工作椅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这个附加成分的运用,表达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革命精神。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
“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
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布置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一年级 马克思 墓前 讲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