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Word编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415536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71.55KB
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Word编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Word编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Word编辑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是如何鉴别的?
答:
我们可以用(“手捏法“)鉴别三种土壤:
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12、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13、西瓜和仙人掌适合种在(砂质)土里。
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是(壤土)。
14、我国古代就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
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15、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颜色、黏度、含砂量等特性,还记录了各种土壤在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植物。
16、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
17、土壤的成分有:
小石子、(泥土)、(沙)、(水)、腐烂物等。
18、分离土壤的方法有:
(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等。
用(溶解、过滤)等方法来分离土壤中的物体。
19、(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很多地方它正受到人为的破坏,如:
(非法取土)、(乱倒垃圾)、(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
水土流失会使土壤变薄,植物生长不良,水源枯竭,河水泛滥成灾等。
为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要保护土壤,如:
(植树造林)、(清除垃圾)、(改良土壤)、(宣传教育)等。
20、蚯蚓对农作物生长有哪些益处?
蚯蚓是“耕田能手”,它在地下穿行,使更多的空气和水进入泥土,有利于植物生长。
蚯蚓是“制造肥料的工厂”,也是“处理垃圾的能手”,它能把垃圾吞食掉,排出无害的肥料。
2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22、早在公元前
(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
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动力)的装置。
这一事实说明(流动的水有力量)。
23、测量水的体积要用(量杯)或(量筒)。
量筒上的单位是(毫升),用符号(mL)表示。
使用量筒时要轻拿轻放,读数要与(水面)齐平。
24、像盐粒藏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有:
高锰酸钾、肥皂、酒精、醋、洗衣粉等;
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有:
沙、面粉、食用油等;
能加快溶解的办法有:
(加温)、(搅拌)、切碎等。
25、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作用。
涝铁牛、曹冲称象、死海不死等都与水的(浮力)有关。
26、我们可以用(增加重量)的方法让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用(增大体积)的方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27、地球上虽然有很多的水,但是不能饮用的咸水约占地球水的(97)%,淡水约占(3)%。
地球表面的水比陆地(多),但是,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28、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合理安排用水,废水重复再利用,采用节水性设备等。
29、地球上水的形态分为(液态)、(固态)和(气态)。
液态的水加热到100℃就变成(气态)的水,也就是(水蒸气);
液态的水降温到0℃以下,会变成(固态)的水,也就是(冰)。
30、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
(水)遍布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水)把大自然装扮的更加美丽。
(水)使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
如果没有水:
世界上将不会有生命,不会有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江、河、海等,世界将一片荒凉。
31、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2、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空气能被(压缩),如(汽车轮胎、橡皮艇、充气玩具)等。
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如(充满气的皮球一拍就能跳起来)。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杯子倒置倒扣入水中,杯底不会湿)。
空气有(重量)。
33、中国民间的(走马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它的原理和近代燃气轮机是一样的。
34、空气中最大的污染是(灰尘),空气中的灰尘(无处不在),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可以(多栽花草树木)等。
35、人体吸入(过量的灰尘)会引起(咳嗽)及(咳痰),大量吸入矿物质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功能,甚至会引发(尘肺病)。
36、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37、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至大自然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如:
煤、棉花、木材等都是天然材料。
38、像塑料这样,有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玻璃、陶瓷、橡胶、金属等都是人造材料。
39、不同材料制成的衣服有不同特点:
棉布、毛料(暖和),合成纤维(弹性好、耐磨),丝绸(柔软透气)。
40、完整的研究计划包括:
(研究的问题)、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41、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1900多年前由(东汉)的科学家(蔡伦)发明的。
42、蔡伦造纸的原料是(破布)、(旧鱼网)、(麻头)和(树皮)。
蔡伦用抄纸器将纸浆捞起,吸干水分,然后(压平)、(晒干),一张纸就造好了。
现在造纸的材料有(树皮、麦秆、回收的废纸)等。
43、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
卫生纸、报纸、复印纸、牛皮纸中,吸水性最强的是(卫生纸)。
44、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5、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石刀、石斧)。
商周时期使用最多的是(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被广泛使用。
工业革命后,(钢铁)、(合成纤维)、(塑料)等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等。
20世纪中叶,(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等。
46、制造太空船需要各种特殊合金,有的要能耐(高温)而不(熔化),有的要很(坚硬)。
47、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
我们要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48、(观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
49、观察是多感官、多角度的结合:
(眼睛)是看颜色、形状、大小;
(手)摸冷热、光滑程度;
(耳朵)听声音;
(鼻子)闻气味;
(舌头)尝味道。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学会应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的配合,使我们的观察更仔细、更全面。
50、什么是“白色污染”?
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而造成的污染。
减少“白色污染”的办法:
自觉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三年级(下册)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
(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
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
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
受冷时,体积(收缩)。
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
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
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
②夏天电线变长;
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
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
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
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
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
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
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
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
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
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
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18、(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写了(《物候学》),他分析了光、(温度)、降雨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19、一般情况下,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凌晨)。
20、气温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气温的高低与(季节、天气状况、一天中不同时刻)等因素有关。
气温的变化是: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晴天气温(高),阴雨天气温(低);
中午气温(高),早晨、晚上气温(低)。
21、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人们根据(风级图)来目测风力,气象站用(风向标、风速计)等仪器来观测风;
(风向标)是观测风向的仪器,(风速仪)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22、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相风铜鸟”来观测(风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
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是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
23、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当风向仪的箭头指东时,表示刮(东)风;
红旗向西北飘,此时刮(东南)风;
炊烟从西南飘过来,表示刮(西南)风。
24、风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和益处?
危害: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等;
益处:
人们用风可以发电等。
25、我们现在把风通常分为(13)个等级,就是(0)~(12)级,其中,(12)级风最大。
我们当地的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左右。
(风级图)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陆上很少见)。
26、要知道雨的大小,我们可以测量(雨量);
(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27、人们是怎样规定降雨量的等级的?
人们根据24小时的雨量大小,降雨量分为6个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5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28、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东汉科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29、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
①(看云识天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看风识天气),如“南北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③(看光识天气),如“东虹日头西虹雨”;
④(看物识天气),如“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等。
30、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天气:
①(报纸)②(电视台)③(气象网站)④(12121电话)
31、我知道的天气谚语有:
①(瓦块云,晒煞人)②(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③(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④(雨中知了叫,预告晴天到)
32、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放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是(19:
32)。
33、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蚕卵是(黄)色、(椭圆)状的小颗粒。
刚出生的蚕宝宝是(褐)色的,还长着很多(细毛),大小和(蚂蚁)差不多。
34、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35、蚕宝宝喜欢(温暖、通风)的环境。
36、为了更好地了解蚕宝宝,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等工具帮助观察,同时要作好(记录)。
37、蚕蛾是(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38、从卵里出来的的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39、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像蚕、蝴蝶等动物一生中发生的这种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40、我认识的昆虫有(蜻蜓、蝴蝶、_蚕蛾、蝗虫、蚂蚁、蜜蜂)等。
41、什么是昆虫?
像蚕蛾、蜻蜓、蝗虫、蚂蚁这样的动物,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科学家把这样的动物叫做昆虫。
42、磁铁能吸引(铁)等材料做的物体,磁铁的这种吸引力是(磁力)。
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就是(磁极)。
43、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制作了(司南)。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
44、磁铁指向南的磁极叫做(南极),用字母(S)表示;
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用字母(N)表示。
45、400多年以前,英国医生(吉尔伯特)推测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46、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如(磁性教具、磁悬浮列车、文具盒、门吸)等。
47、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两块磁铁的南极“S”相互靠近时,它们会相互(排斥);
北极“N”相互靠近时,他们会(排斥);
即是两块磁铁的北极“N”与南极“S”靠近时,它们会相互(吸引)。
48、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太阳、发光的电灯泡、开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等
49、《墨经》里对小孔成像有这样的记载:
光向人照去,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的下部在(高)处,人的上部在(低)处。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
50、光射到镜面上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潜望镜)。
51、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镜中的像是(等大)的,通过凸面镜看到的像是(放大)的。
52、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
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现阳光被(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
53、(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新光源,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影碟机、(激光手术)、激光制导武器等。
54、光线(越强),人看到的东西越亮;
光线(越弱),人看到的东西越模糊。
55、在车上、床上看书对吗?
为什么?
这种做法不对。
因为这样会损坏自己的眼睛,容易近视。
四年级(上册)
1、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茎的作用是(传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身体);
叶子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养料和氧气;
(蒸腾作用)让根吸收的水从叶散失。
3、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作用。
4、动物的构造特征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
5、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食动物)。
6、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终生都(不喝水);
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鱼,则要(经常喝水)。
7、象兔子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也叫(音高)。
9、(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
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10、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12、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
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一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3、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振动。
14、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15、(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16、(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7、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合理控制使用时间)、(控制使用范围)、(提高警惕)、(不要随意去网吧)。
18、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9、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0、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
因为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壁,凝结成看得见很小水滴。
21、水的三种状态(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在常温下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风和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过程叫(凝结)。
如云、雾、雨、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
22、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四年级(下册)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2、种子的结构分为(种皮和胚)。
种皮能(保护种子),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
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种子萌发条件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
4、(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5、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花的结构:
(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解剖花是从外到内。
一朵花中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叫(完全花),如:
(白菜、萝卜、棉等);
缺少一部分或多部分叫(不完全花),如(南瓜、黄瓜等)。
6、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
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7、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指(开花结果);
无性繁殖指(通过根、茎、叶繁殖),常用的方式有(扦插、嫁接)。
8、动物的繁殖方式分(卵生、胎生)。
卵生有(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胎生有(哺乳类)。
9、(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它有利也有弊。
10、每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都是(相对的),在描述它们时,都需要先找到一个(参照物)。
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选择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人就(动)了,如果选择汽车为参照物,人就(没动),树在向(相反)方向运动。
再如:
我们通常说房屋、树木、电线杆、桌子等物体是静止的,是用(地球)做参照物来判断的,假定选太阳为参照物,它们又都是(运动)的。
11、物体的运动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小学 科学 知识点 Word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