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403604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94.32KB
土壤学实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土壤学实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落叶永冻有机土,纤永冻有机土,并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
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
水耕人为土
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
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
腐殖灰土
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
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
寒冻火山灰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
湿润铁铝土
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
潮湿变性土
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干湿变性土
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
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
寒性干旱土
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
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
碱积盐成土
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
正常盐成土
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
寒冻潜育土
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
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
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
岩性均腐土
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
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
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
富铁土
干润富铁土
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
常湿富铁土
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
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
冷凉淋溶土
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
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
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
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三)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图1)。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
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要降低0.6℃;
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图3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从图中便可一目了然。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图),为世界所罕见。
土壤水平与垂直分布图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
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
4.耕作土壤分布的几种形式
耕作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深刻,反映在土壤分布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同心圆式分布。
耕作土壤的肥力与距村庄和城镇的远近有关系,一般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越肥,越远越瘦,形状好像同心圆。
这种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圆式分布。
同心圆的大小与村庄城镇的大小成正相关,村前的半圆略大于村后的半圆。
耕作土壤同心圆式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是近田施肥较多,耕作比较精细,故熟化程度较高,因此多高肥类型土壤;
而远田则相反。
目前,有些村庄为了均衡增产,正在改变远田少施肥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同心圆的分布特点。
(2)阶梯式分布。
山岭和丘陵有一定坡度,水土易于流失,垦殖时,一般都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
梯田是阶梯式耕地的统称,可分为水平梯田(简称梯田)和非水平梯田(也称梯地)。
修筑水平梯田较修筑梯地费工,但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
中国劳动人民修筑梯田已有几千年历史。
南方红壤和黄壤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有的梯田宽仅数米,而长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也有的梯田小到几十块田才有一亩。
耕作土壤的阶梯式分布,表现在土壤肥力上一般是低处比高处肥沃。
这是由于在串灌情况下,灌溉水和雨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将高田的一部分养分和粘粒带到低田的缘故。
为此,必须采取改串灌为沟灌、高田适当多施肥料等措施。
耕作土壤肥力分布
(3)棋盘式分布。
平原地区的耕作土壤在小农经济时期分布比较零乱,但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出现了棋盘式的分布。
棋盘式分布的特点是,河流道路和排灌沟渠统一规划,沟、渠、路、林配套,耕地成方,地面平整,肥力比较均匀。
沟洼填平以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耕作土壤还有通过挖低垫高形成的“框式”、“垛式”等分布形式。
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是在不同的耕作影响下形成的。
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迅速发展,耕作土壤的分布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四)陕西省土壤类型
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
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
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
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五)土壤学实习的主要土壤类型
1.黑垆土
形成黑垆土的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土粪)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
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
①熟化层,厚20~30厘米,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作层暗灰棕色,粉壤土,团粒和团块状结构;
犁底层紧实。
②古耕层,厚10~15厘米,暗灰带褐色,粘壤质,块状结构,较多假菌丝和霜粉状石灰新生体
③腐殖质层,厚50~80厘米,暗灰稍带褐色,粘壤土,似块状结构。
④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色,粘壤土,块状和拟柱状结构。
⑤母质层,浅棕带黄色,粘壤土。
通常在熟化层之下紧接着为腐殖质层;
但后者因耕种和侵蚀而日见浅薄
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
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2.塿土
塿土作为一种土壤类型,首次由朱显漠提出,并认为是一种古老耕种土壤(耕种历史应该在5000年以上),是在原来土壤上长期耕作覆盖渐渐增厚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
此后,塿土作为一类土壤被写入《中国土壤》等多种专著中。
然而,塿土的成因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由于不同学者对问题认识角度和所依证据的不同,对塿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分歧主要集中在覆盖层的成因上。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下列观点:
(1)塿土是人类在自然土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土壤,覆盖层完全是人类长期持续施加土粪而成。
(2)覆盖层形成过程中,除人为施用土粪外,由于地形的原因引起近代黄土的坡积、洪积等自然沉降堆积也有重要的作用[9]。
(3)覆盖层形成过程中,除人类施用土粪外,风尘堆积也起一定的作用。
因为近代尘暴能给黄土高原带来一定数量的风尘堆积物,而历史记载在过去3000年中有多次尘暴,这会给本地区带来相当数量的风积物。
(4)覆盖层主要是人类长期施用土粪堆垫并进行耕作熟化的结果,但不排除降尘的影响。
上述几种认识,均认为人类施肥堆积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塿土剖面是一个完整的全新世风尘堆积剖面,它是全新世时期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引起了风尘堆积速度发生变化,导致成土过程和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人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的近地表部分。
3.潮土
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运动和耕作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土壤,因有夜潮现象而得名。
属半水成土。
其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多数国家称此类土壤为冲积土或草甸土。
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将其列为冲积新成土亚纲。
在中国曾称冲积土,后又相继易名为碳酸盐原始褐土、浅色草甸土和淤黄土,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后定为现名。
集中分布于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泛滥地和低阶地。
在中国,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及其以南江苏、安徽的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形成
潮土的形成过程主要受3种因素的影响:
①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是形成潮土的物质基础。
在水力分选作用下,沉积物随地势由高到低、或由河床向外延伸,质地由砂至粘呈规律性连续分布。
每种质地类型的成因、属性和分布的地形部位大体吻合,其水文地质条件也相似。
由于河流交互沉积,土壤剖面中粘砂层次相间,厚度和层位变化很大,土壤水分的运行和盐分、养分的分配常受影响。
②地下水。
地下水位较高,但变化幅度大,通常随季节升降在1~1.5米之间。
毛管作用强的潮土,地下水常在夜间上升至地表,形成夜潮现象。
地下水中的溶性物质随地下水向表土移动而引起盐类在土壤表层聚积。
在心土层,地下水常导致棕色调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的形成。
③耕作。
潮土的沉积物母质中矿质养分较丰富,疏松易垦。
开垦初期须通过排灌工程系统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防止盐化、碱化和沼泽化等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
耕层的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因耕作而急剧改变,心土层的变化则甚微。
持续的耕作活动及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使熟土层逐步增厚,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相应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效肥力得到提高。
类型
中国境内的潮土分黄潮土、灰潮土2个亚类:
①黄潮土。
潮土的代表性亚类以黄河沉积物为主,分布于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的华北平原地区。
土壤矿物类型受沉积物质地及其起源地土壤的影响。
脱钾作用不明显,发育程度低。
土壤中的碳酸钙及可溶盐含量略偏高,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当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土壤质地适中时,土壤肥力较高;
当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水位较高、毛管作用力较强又地处洼地边缘时,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化现象。
在季节性积水的浅平洼地,常有沼泽化特征。
有机质含量不高(1~2%),养分含量随质地类型而有较大变化。
由不同质地土层构成的土壤个体类型,其水分物理性状和肥力水平不一。
当剖面中夹有10厘米厚的胶泥层时,土体中的水盐运行即受明显抑制。
②灰潮土。
成土物质主要为硅铝质风化物,大多不含石灰,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受河谷地形限制,沉积物颗粒分选作用弱,土壤剖面的质地层次相对均一,呈隐层状。
土壤毛管作用强,透水性较好。
在人类精耕细作的生产活动和沉积物属性影响下,有机质含量达的土层在50厘米以上;
生物活动层深厚,土壤较肥沃。
也有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潮土的地区性附加成土过程和土类间过渡的发育特征,在上述2个亚类之外又增划出盐潮土、碱潮土、湿潮土及褐潮土等4个亚类。
盐潮土接近于黄潮土,但有积盐过程,旱季地表出现盐霜或盐结皮;
碱潮土是含碳酸钠较多而具有碱化过程的潮土;
呈强碱性反应,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湿潮土是有埋藏沼泽生草层和沼泽化过程的潮土;
褐潮土是有轻度粘化和石灰淋溶褐土化过程的潮土,属潮土中肥力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土壤类型。
利用
潮土的性状良好,适种性广,其分布地区历来是中国重要的棉粮基地。
但配套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对于防治洪涝、干旱和盐碱化等不利自然因素仍属必要,并须辅以防风固砂、翻淤压砂、客砂治粘等改土措施。
对处于低洼地段的潮土,应进行排涝治渍或改种水稻,以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4.褐土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发育于排水良好地形部位的半淋溶型土壤。
在中国,分布于关中、晋东南、豫西以及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山地低丘、洪积扇和高阶地,水平带位处棕壤之西,垂直带则位于棕壤之下,常呈复域分布。
其成土母质富含石灰,成土过程处于脱钙阶段,是具有黏化和钙质淋移淀积特征的土壤。
全剖面通常由腐殖质淡色表土层(A)、淀积黏化层(Bt)钙积层(BCa)及母质层(C)构成。
A层有机质含量1.5%左右,B层褐色或综褐色,氧化铁含量略高于上层,核块状结构,有黏粒胶膜淀积,钙积层多出现假菌体或石灰结构,底土一般不受地下水影响。
黏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伴有少量蒙脱石和高岭石。
土壤PH值7.0-7.5,盐基饱和度>
80%。
褐土多已垦为农地,适种多种旱作物,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为所在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粘化B层的土壤。
剖面中某部位有CaCO3积聚,中性或微酸性,属半淋溶土.总面积2515.85hm2。
褐土分布于北纬34~40°
,东经103~122°
之间,即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
年平均气温10~14℃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其自然植被以辽东栋、洋槐、柏树等为代表的干旱明亮森林以及酸枣、荆条、茅草为代表的灌木草原,目前是我国北方的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的主要产区,一般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秦岭北麓的淋溶褐土介绍
其主要特征是剖面没有CaCO3出现,或在C层有少量石灰残余,形成A-Bt-Ck剖面构型。
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弱度发育半干润淋溶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正常淋溶土。
(1)淋溶褐土的区域分布模式:
在褐土土类中淋溶褐土分布区一般是降水量偏高之处(如>650mm),所以,土壤中矿物风化的脱钙作用比较快;
另一是母质因素,即是在相同气候条件下,非碳酸母质和弱碳酸盐母质,如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物及Q3老黄土等,往往易于发育为淋溶褐土甚至棕壤。
因而在与棕壤过渡区形成一种相嵌分布模式。
(2)淋溶褐土的粘化层特征:
淋溶褐土的粘化层具有一定的淋移粘化特征,所以与褐土的其它亚类相比往往是粘化层的层位较低,而且粘化层的厚度较大,特别是在黄土母质上,其粘化层的厚度可达1m以上,并有粘粒胶膜出现,即使是在岩石风化残片的下方也可看到胶膜出现,这是其它亚类所少见的。
这种剖面粘化曲线特征可参考图4-8。
在北京地区,这种粘化层的表现与Q3的黄土层位有关,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古土壤过程。
(3)风化淋溶系数:
它一般反映了矿物风化情况,因为在风化过程中往往随着SiO2与CaO的淋失,而使SiO2/Al2O3与土壤风化淋溶系数的ba值逐渐减少。
石灰性褐土
它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淡色始成土,联合国分类的石灰性雏形土。
与上述两个亚类相比,石灰性褐土的特点是:
(4)CaCO3在全剖面均有分布,而且在Bt层有一定的积聚,这一点也是它与栗褐土的区别之一,如果剖面中有石化石灰淀积层,那将是古土壤过程的遗迹。
(5)粘化现象较弱,例如粘化层颜色的鲜艳程度,粘化层的核状结构等与普通褐土相比均较弱,但是粘化层与A、C层相比均有一定的分异。
(5)表层腐殖质含量较弱,但含量>10g/kg。
(6)pH值近弱碱性,一般在7.8~8.5左右。
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
因褐土中除潮褐土地处平原区以此一般多为丘陵与高平地,土壤侵蚀是普遍现象。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与发展水利灌溉是提高褐土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
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
由于水源的限制,大面积发展灌溉是有限的。
因此应当普遍地、大面积地发展旱作农业,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如水平梯田、径流农业)与系统的土壤耕作(如少耕、覆盖、轮作)等。
因褐土区降水一般均在600mm左右,稍稍增加以保墒培肥为中心的土壤旱作的耕作措施,将是发展褐土区的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首先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因为褐土区的温暖而干旱的时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决,保证一定的有机肥源(其中包括轮作在内)是保证土壤肥力构重要基础。
其次是合理施用磷肥,因为褐上的活性铁及CaCO3均容易促使磷的固结,形成铁质和钙质的以及闭态磷而使磷肥固结失效。
因此应加强过磷酸钙的施用技术的研究。
第三,是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因为褐土大多有石灰反应,它往往减弱Zn、Mo、Mn、Fe等等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淋溶褐土及沙性土壤中B、Cu的含量较低。
因此,要充分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应用。
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
如淋溶褐土上的板栗、烟草;
潮褐土上的玉米、小麦;
其它如苹果、谷子、棉花等都是褐土的优势作物,一些相应的名优特产都是在这些相应上宜的土壤上生产出来的。
因此,应当困地制宜地发展。
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不必勉强强调发展小麦。
4.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改变褐土区生产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状况,为褐土区的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黄棕壤
分布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壤,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和长江两侧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约北纬27~33°
的东西窄长地带,北自秦岭、淮河、南至巴山和长江;
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中下游地带,包括苏、皖长江两侧及浙北低山、丘陵、阶地、赣北、鄂北海拔1100~1800m的中山上部及川、滇、黔、桂等省的中山垂直地带。
该区的年均气温15~16℃,≥10℃的积温为4500~5300℃,年降水为1200~1500mm。
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冬季寒冷少雨,短期低温可持续在—5℃左右;
夏季炎热,潮湿,≥35℃的高温可持续数周。
春季持续小雨较多,这为土壤风化和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是中国一年两熟的小麦、玉米、棉花与水稻的著名产区。
由于它的气候方面具有自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和土壤特征的混杂性,所以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土壤类型来确认是较晚的,50年代中期原苏联土壤学家и·
п·
格拉西莫夫在中国南京进行土壤考察时,认为它是处于褐土与黄壤(红壤)之间过渡地带,具有褐土粘化与黄壤(红壤)铁锰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特征,而命名为黄褐土。
1957年马溶之等根握对安徽黄山的土壤研究,提出了黄棕壤的概念。
此后经过很多土壤学家的研究,并于1988年全国土壤普查修订的分类系统中确定黄棕壤与黄褐土为淋溶土纲,湿暖淋溶土亚纲的两个土类。
一般黄棕壤的淋溶程度较大,分布于该土壤类型的东部和较湿润的地区,黄褐土则与之相对立而存在。
1995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制定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二者同居淋溶土纲,黄棕壤为湿润淋溶土亚纲,黄褐土为半干润淋溶土亚纲。
它的主要部分相似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湿润淋溶土(Udalf)和淡色始成土(Ochrept)。
同样,其主要部分相似于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艳色淋溶土(Luvisols)。
黄棕壤分布图
形成过程
1、有机质积累过程:
黄棕壤是在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环比较强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落叶,在地面经微生物分解,可积聚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 实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