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计划教案反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0311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0.74KB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计划教案反思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计划教案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计划教案反思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升点:
1、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呀?
指名说。
2、你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
有的目的很现实,有的很崇高。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你们一般大小时,也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出示课件:
读。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5、对于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书,是什么意思?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引导:
那就是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为了——
②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遇到不懂的生字和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人帮忙。
②想一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2、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生字。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模范帝国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①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重点是多音字“处”(马上在书上注音。
)
②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吵嚷、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意思。
3、周总理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①指名2——3人回答。
②能不能用书上的一个话来说明?
③板书:
中华不振
三、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伯父口里了解到中华不振。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身体验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
写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1、感悟"
中华不振"
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并读一读。
好的可同桌先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2、师:
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3、指名交流,并追问怎么看出“中华不振”。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
——“愤怒”——怎么愤怒?
-——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
——读出沉重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那是为什么呀?
生:
中华不振。
5、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华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老师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⑤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脑子里有什么疑问?
——指名说。
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
你想过吗你呢你呢……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⑥分块剖析,继续追问。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生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答
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
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
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
请你继续读课文。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答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他同学回答
师:
是啊,中华不振啊!
!
(相机补充板书:
)
师(示意全体同学):
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学生齐答:
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
中华不振啊!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⑦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⑧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
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6、是的!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啊――请同学们看这段文章:
出示补充材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这块牌子,并联系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事呀?
——生齐答:
7、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名回答。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机动作业,练习字词。
1、看课后田字格的生字——自由读。
2、书空写一写。
3、最难掌握的是“嚷”字。
看师板演,写的紧凑些。
生在书上的田字格旁边写两遍。
4、“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跟着老师写一写。
第三课时练习
【基础训练】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jué
()起门mé
i()yà
()死
lú
n()陷血pō()kēnɡ()qiānɡ()
二、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
(陷入)
B.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大模大样地离开)
C.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振兴)
D.书中自有颜如玉。
(颜色)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B.斥责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B.妨碍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B.质问C.询问)之后,警官说:
“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B.宽阔C.广阔)的心胸啊!
【精读训练】
四、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却说:
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
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①伟大
②富强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容不用引号呢?
4.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
作业设计:
本课生字四字三词,并听写。
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不许去租界玩中华不振无处说理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偷闯租借大多数是外国人、巡警
洋人轧死妇女的亲人。
中国巡警训斥围观人、反劝妇女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
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
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
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
我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内化了语言文字,接着我又展示许多周恩来成人后为国家效力的资料,一方面树立了周恩来的高大形象,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最后我出示了周恩来赴日留学出国前写下的一首抒发救国报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心系中华振兴的远大志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
“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本篇课文有多处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大。
因此要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在读出悟出含义。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重点:
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型:
新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
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
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
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
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第三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tuījià
nzà
orè
ró
nɡqià
shāndià
oyì
piānyǎnliá
nwò
shǒu
()()()()()()()
mó
huhuá
nɡhūnfānkāiKè
tīngzà
ngqià
guīfà
n
二、我能组词。
洽( )存( ) 历( )糊( )篇( )蜂( )
恰( )荐( ) 厉( )蝴( )翩( )峰(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悲伤()成功()延长()严寒()镇定()勤劳()
四、我会填(按课文内容填空)
1、刚进里院,一墙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 )仿佛( ),阳光( ),像( ),闪烁着( )。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如同()。
3、在我的眼前,()。
五、花落谁家(1选词填空)(6分)
(亲热 亲密 亲切)
(1)、乡亲们围着子弟兵( )地问寒问暖。
(2)、叶老先生的( )之中蕴含着认真。
(3)、小红是我最( )的朋友。
2在()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2)、肖复兴同学()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3)、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小孩子,()大人。
六、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师生和班主任都参加了义务劳动。
2、经过老师的帮助,终于有了进步。
3、奶奶买了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
4、数学对我很感兴趣。
5、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 计划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