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总结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40158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4.77KB
特级教师总结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特级教师总结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级教师总结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
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
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
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汉初: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
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
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B、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简、速、密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位于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要冲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境内多山少平原
海洋资源丰富
蔚蓝色广泛的海外贸易
的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海外殖民
希腊文明的影响经济、文化交流
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国家
城邦小国寡民
充满活力的共同的文化特征
城市国家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发达的商品经济
繁荣的思想文化
成年男子
公民范围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
希腊的公民具有参政素质
公民特征追求自由,充满个性
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基础)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
①经济上:
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
(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B)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
内容:
a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
b设立500人会议;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陶片放逐法。
意义: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鼎盛)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得:
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失:
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
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十二铜表法》: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公民法:
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③万民法:
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④自然法:
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
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光荣革命”
时间:
1688年。
国家:
英国。
原因:
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它。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结果:
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
1689年。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内阁权利:
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
首相:
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
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相同);
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
都是司法独立。
异:
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
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
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不同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国王,世袭、终身。
“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
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
第三课民主政治的扩展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法国近代政体演变:
(二)“一票共和”
2、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内因:
第一:
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在这78年间,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间斗争不断。
第二:
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
第三:
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
第四:
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
外因:
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3.一票共和:
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1941)
a.内容:
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
(众议院-普选、参议院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b.意义:
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
德意志的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1年--第二帝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
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一览表
国家
项目中国英国美国法国
1875-1940德国
1871-1918日本1889-1945
国体
(国家性质)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政体
(政权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议会制
君主立宪总统制
共和制共和制二元制
君主立宪二元制
君主立宪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度联邦制联邦制
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原则分权与
制衡
政党政治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自由党保守党工党等民主党
共和党
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议会国会议会君主
议会议会
国家元首国家主席世袭君主总统总统世袭君主世袭君主
政府首脑国务院
总理首相总统总统君主
宰相首相
英国德国美国法国
(国家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
立法权上下两院议会国会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
特点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军事封建
皇帝权重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都有形式上民意选举的议会;
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
代议制特征:
选举和议会立法。
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其二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其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其四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鸦片战争的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
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条约主要内容危害
《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
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b.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c.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
d.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A、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C、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A、标志:
1851年金田起义B、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C、转折:
1856年天京变乱D、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
反封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失败原因:
主观上:
战略的失误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功绩:
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教训:
农民阶级无法承担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4、治国方案
方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时间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政治:
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
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学馆
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级 教师 总结 历史 必修 复习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