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86801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85KB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的基础上。
收益性。
在会计学术界。
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对于这个定义。
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
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等排除在其讨论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便于讨论。
如果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
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讨论干预问题。
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简化许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
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注意到报酬方案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会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
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
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
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
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
商业语言》中。
专辟一节讨论会计戏法问题。
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
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
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
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
这里所说的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相对立的。
因为。
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
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
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
有所倚靠。
盈余管理的出发点在局部利益。
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
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在定义盈余管理时。
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
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
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
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来控制盈利。
但事实上。
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
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例如。
融资决策。
投资或生产决策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
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
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
在经济收益观下。
有一些数据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
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
除了盈余管理外。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
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
当然。
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
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
一般说来。
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
即使如此。
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我们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在信息观下。
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
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
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
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
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
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
但在信息观下。
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
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
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
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
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根据前面的讨论。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
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
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换句话说。
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
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会计方法的选择。
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
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
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
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
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
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
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
应当注意到。
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
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
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
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
相反。
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
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
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
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
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
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
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
当然会计人员也加入其中。
但应看作是配角。
在这里。
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
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
此外。
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
在研究盈余管理时。
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公认会计原则。
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
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
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
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
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
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
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
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
我们也应注意到。
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
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
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
上面提到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盈余管理照顾的私人利益较多的情形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
如经理的分红。
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
在许多新闻报道和研究文献中。
我们常常看到的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东。
低层的雇员。
甚至包括政府。
丹斯基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
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备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
阿亚等人则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
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即使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
对每一个盈余管理的参与者来说也不是利益均沾的。
盈余管理有时也照顾某些股东的利益。
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也十分复杂。
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分红的增加。
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
股价飙升。
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也常常表现在这里。
有的是立竿见影的。
有的则要潜伏很长的时期。
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普遍认为。
盈余管理是件坏事。
它们还比较喜欢采用盈利操纵的概念;
而机会主义的管理者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会计学术界的许多研究也持这种观点。
契约沟通。
在现实社会里。
可以见到许多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
有的属管理激励。
有的是政治成本激励或其它激励。
在管理激励中。
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
又有被解除职位的压力。
在政治成本激励中。
有许多针对政府管制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还可被用作是资劳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
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盈余管理也很有吸引力。
正因为如此。
才有所谓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
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
困境企业的盈余管理。
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
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的盈余管理等等。
盈余管理也有许多阻碍的因素。
注册会计师审计。
证券交易监管机构的监管。
税务稽查和股东大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泛滥。
但上述限制因素往往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因此从整体而言。
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要比阻碍因素强势得多。
在世界各国。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公司上调或调低盈利。
虚报营业收益的故事。
美国在线公司为开发潜在客户群。
免费给客户赠送磁碟。
之后将所有发生的费用资本化;
而微软公司则被指控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
在这方面。
我国也有数不尽的例子。
会计打假始终效果不明显。
说明大家还是不怕。
盈余管理还是有很多激励因素的。
在现代会计报告系统中。
留有许多盈余管理的机会。
公认会计原则还存在不少局限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雷维特1998年就曾在纽约大学法律与商学中心发表过题为数字游戏的演讲。
猛烈批评某些低质量的会计准则。
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
摊销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余管理。
同时。
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也越来越多。
对这些不确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正确判断也越来越困难。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条件。
现行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
股东会。
董事长与经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规范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盈余管理乘虚而入也就见怪不怪了。
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些会计学家进一步得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个是契约磨擦;
另一个是沟通磨擦。
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没有契约磨擦。
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完全透明的。
委托人可以掌握并使用充分信息。
盈余管理也就不可能发生。
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模型中。
人们常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
事实上。
无论是管理契约还是报告规则都面临随着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压力。
但是。
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
僵化的。
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
因此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
盈余管理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与现实情形发生磨擦所引起的问题。
而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盈余管理问题存在的内生变量。
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盈余管理的产生与存在的。
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盈余管理。
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最典型的是经理知道的东西。
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一定知道。
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
经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
有一些信息传播是被法律禁止的。
正是有了沟通磨擦。
企业管理当局才会在盈余管理中大有作为。
需要说明。
契约安排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除沟通磨擦。
如果经理把所有的私人信息都传递出去。
并且又不会增加成本。
可以预期。
契约的安排将朝着有利于鼓励真实地披露信息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
沟通磨擦比契约磨擦对于理解盈余管理生存的条件还更有意义。
通过分析和研究以上解释盈余管理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
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
无论从其生存条件还是从其主体看。
盈余管理涉及一系列的管理。
甚至经济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契约的确立。
修正和实施。
信息不对称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也是经济管理面临的棘手问题。
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可以预见人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的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交流方面。
代理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
这些信息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晓。
法律不允许这样做。
成本效益原则也不赞成这样做。
技术上也还存在问题。
因此。
盈余管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透过法律。
规则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
除非市场经济也不再存在了。
既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无法透过法律。
规则和人力去消除盈余管理问题。
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
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
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
也不可能完全杜绝。
社会要达成这种共识。
投资者等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这种认识。
从社会的角度讲。
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特别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
制定和完善规范会计报告的相关法律。
制度和公认会计原则。
加强外部监管。
从企业的角度看。
有关方面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
合同。
代理人要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道德。
依法经营。
道德管理。
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还有必要掌握识别
盈余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能根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作出适当的调整。
实证研究。
在盈余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献中。
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三大类。
一是收益平滑。
对收益平滑的研究着重于降低不同时期盈利的起伏。
主要目的是方便未来盈利的预测并减小市场风险。
二是基于契约观点的盈余管理。
研究发现。
有的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
而另外一些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
其中。
前者即显现契约。
有管理报酬计划。
债务协议。
税收和管制等。
在研究中。
一般都发现了上述契约影响盈余管理的支持证据。
与会计数据间接有关的契约还包括劳资合同。
代理人竞争和主管的变动。
审计合约。
对外募股。
公司治理制度等。
与第一类契约相比。
这些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
三是计量方法问题。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
将盈利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过的部分。
公司的报告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
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
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两个概念。
非主观应计部分秉承了创造应计会计的原本目的。
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
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尊重客观经济现实的前提下。
对由于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一致这一时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是相对客观的。
强调的是尊重客观经济现实。
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的。
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
主观应计部分则是企业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
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期通过对经济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财务报告的刻意调整创造出符合其需要的报告盈利。
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范围内完成。
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
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
有四种主要模型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改进或衍生模型被较为广泛的采用以度量主观应计的希利模型(TheHealymodel)。
迪安龙模型。
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
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上。
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
非主观应计部分从总体上看被假定为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
进而借由对比总体应计部分来判断样本在特定期间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
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则释放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的假定。
借助较长的时间序列或大容量的行业配对样本。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工具计量非主观应计部分。
是较为复杂但更精确的计量模型。
另一方面。
对盈余管理的种种情形进行解释。
盈余例如。
有的被解释为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
在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
又有多种具体的解释。
如报酬契约。
代理人竞争和债务契约等。
有的被解释为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
在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
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具体情况。
如院外游说。
政府管制。
甚至劳资谈判。
还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释。
如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
IPO过程的盈余管理等等。
在过去的20年间。
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发表。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其意义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
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现金为王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
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
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
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
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
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当局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
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
2.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
前面谈到。
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什么会有沟通磨擦。
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
委托人可能知之甚少。
要改善这个问题。
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
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
新准则的立项和制订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3.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
据《会计与经济学杂志》1997年所做的一项统计。
发表在该杂志上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1979-1986。
1987-1991。
1992-1996年间总共分别为28。
25和49篇。
占该杂志同期发表论文总数的35%。
29%和48%。
在这些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中。
直接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管理报酬契约的就分别有11。
4和12篇。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身就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 盈余 管理 Earning Management 就是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