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常凯艳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6880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9.03KB
古代文学史常凯艳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文学史常凯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常凯艳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又有"
嘉靖七子"
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以汉魏、盛唐为楷模,"
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
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6公安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
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7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
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8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9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
也就是说,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对于清初以来的著名诗派他并不一笔抹杀,而能有所分析,指出其优劣得失,对当时的拟古诗风,确实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鲜之处.但由于缺乏社会现实,涉及面窄,且过分张扬个性,其诗格调不高,并且创作态度不够严肃,有些作品不免流于滑易.
10肌理派以翁方纲为代表,是考据学派统治下产生的一个诗派,认为”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肌理包括文理和义理两个方便,文理指文词,义理指思想,作诗以学问为根底,而不是死守格调或空谈性情.
11桐城派是清代正统古文,是贯穿清代的巨大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方苞提出论文的标准”义法”,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语言追求”雅洁”,刘大櫆强调义和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在写作实践上,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是简洁平淡,由于过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
12阳羡派1.清代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提出”尊词体”,要提高词在诗史上的地位,诗词与风骚同科,要词完全雅化,也就是文人化,后继者周济提倡词要有”论世”作用,要求词反应现实,批评现实但穿凿附会.
13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过分强调音调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谐律.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本意是反对明初骈丽之风,但由于把本色狭窄的理解为只采用俗言流语,弊病很大.
14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因而得名。
汤显祖的思想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
15.拟话本拟,有模拟、复古的意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拟话本是模拟宋元小说话本的小说,大多是短篇小说。
拟话本产生在明代,爱群众的爱好和书商刊行的影响,引起文人注意,他们在对话本进行加工时,也模拟话本创作一些新的小说,其特点有:
讲近世事。
大多数有得胜头回。
得胜头回主要有入话议论,起教育和故事的过度结构可长可短。
正文间引用大量的诗文。
拟话本体制都是对宋元话本的继承,主要描写市井世情下层人民和知识分子,受《金瓶梅》影响很大。
按内容分三大类:
写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商贾金钱,知识分子的生活。
“三言”,“二拍”代表着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二简答
1试析《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观,又不失严密和精巧。
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既要照顾历史事实的基础,又要适应艺术情节的连贯,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不少困难。
但作者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复式线索,整合透视,既曲折变化,波澜壮阔,又前后贯串,,严密精巧。
没有吧故事情节归结为一般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
宾主照应,脉络分明,结构严谨,以单位为结构设置,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较少琐碎支离的情况。
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少有的。
2.简谈《西游记》的批判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寓庄于谐”的手法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玉帝、道君到如来、观音,从一路上国王皇帝到各地的妖魔鬼怪,乃至取经者本人的缺点过失,都是嘲讽打趣的对象,并借以含沙射影,揶揄世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下九个人间国度,明显地针对时事进行嘲讽明世宗崇尚道教,方士擅权,他们已成为无恶不作的特权阶层。
在《西游记》中也就没有好道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另外,小说中塑造的唐僧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
作者也讽刺批判了这一类人。
而小说中的玉皇大帝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3.简述《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精妙绝伦。
它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其网状结构:
纵的方面,它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上至皇帝、诸王,下至州县等各级官吏乃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则形成一条条众多的经线;
横的方面,它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婚姻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
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都如同一个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从而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4.如何认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光照全书的人物,集中表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
他不贪权势,不谋私利,严于律己,知人善任,谦恭待人,治蜀有方,勤政为民,高风亮节。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一心为公,维护汉血统的“正”,逆时而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
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
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
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是封建时代人民所幻想的“贤相”的典型。
鲁迅评论他说: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5,《窦娥冤》是如何揭露封建司法机构的黑暗和腐朽的
6.试析《窦娥冤》第三折悲剧气氛的渲染。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敷演窦娥的种种不幸,反映出元代社会之混乱和黑暗。
第三折是全剧高潮,情节紧凑,悲剧冲突愈演愈烈,扣人心弦,正是窦娥冤情达到最大处和作品悲剧批判色彩最浓烈处。
窦娥赴刑场途中愤诉世无天理,声情激越,传达出普天下受压迫者之心声,语言艺术是采用一唱三叹的强调表达特征,内容是让窦娥回顾凄苦一生,突出善良人受冤屈,更添其感人魅力,构思技巧是借用民间文学特点“六月飞雪,血溅白练”而更具悲剧色彩。
第三折是全书情节最集中、冲突最剧烈的地方,作者对其做了极其高超的艺术处理。
7.元杂剧繁荣的表现在哪里?
8.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关汉卿的杂剧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他不以写出当时广大人民所受的苦难为满足,同时还要表现他们呢身上固有的反抗精神,他笔下的主人公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关汉卿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
关汉卿善于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复仇意志是通过对她一连串的迫害愈来愈清楚得展示出来的.
关汉卿在杂剧的场面安排和关目处理上都是很有特点的,在场面安排上是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那些和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本色是关汉卿戏剧语言的基本风格,另外,关剧词汇的丰富和语法的变化,在元杂剧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9.试析《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三论述
1.试述《儒林外史》中的三类正面人物形象。
第一类是王冕,用一个字概括是”隐”,任自然.他有才气,淡泊名利,与自然相交融,用高隐来救那些不学无术,贪图名利,蝇营狗苟的知识分子.
第二类是虞博士,用一个字概括是”德”,重礼让.他是外史中的一位圣人,一生奉行礼让,”以让而有天下”,对生活淡定,对钱漠不关心.礼让成了文人的理想而非礼教.作者写了许多迂腐的事情来烘托虞博士的礼让.
第三类是杜少卿,用一个字概括是”狂”,任性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性格,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他就捧出大量的银子来帮助他,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他轻视功名富贵和科举制度,是”真名士真风流”.
2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的讽刺文学历史悠久,小说《西游记》中已经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明代的拟话本与清代的《聊斋志异》中都是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于是说部中及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成为中国长篇讽刺小说的最高峰。
鲁迅说:
“讽刺的生命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作者从现实原型中吸取材料,加以典型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只是呈现人世真态。
他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夸张,如范进中举发疯,以合理的夸张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真实的再现问题的本质,有着深刻得的批判作用。
针对不同的人作不同的程度的不同方式的批判,他对汤知县、严氏兄弟是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对诚实善良但又庸俗迂腐的马二先生是同情加讽刺。
范进未中举时作者对他充满着同情,中举后则是辛辣的讽刺。
他还能将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
此外,《儒林外史》的语言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结构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整部书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与中心事件,尽管不免松懈,但与它的内容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高度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小说史上,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世纪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等小说,都受《儒林外史》的影响。
3《红楼梦》怎样对封建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
《红楼梦》出现在所谓的乾隆盛世,这个时期从表面上看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敏锐的感受时代的细微变化,并综合个人家世经历,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上,创作了《红楼梦》,对时代特征进行深刻的揭露批判。
通观《红楼梦》,它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得描写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的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作品中写出了各种矛盾冲突,如贵族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贵族统治者和广大奴婢的矛盾,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以封建阶级叛逆者所代表的进步实力和以贾母王夫人等封建家长们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冲突。
由矛盾写抗争,由抗争写悲剧,由悲剧写社会,正是艺术的再创造。
而且作者利用集中矛盾的手法,把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上,从而体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
《红》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典型意义。
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既写了世情人事又写理想追求,由细节处见真情,结构手法,语言特征,线索设定等至臻绝顶,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反对封建陋习,鞭挞黑暗现实,歌颂自由爱情的不朽之著。
补充:
1.晚清讽刺小说:
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手法而独树一帜的小说。
广义的讽刺有两种:
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
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中国晚清小说流派。
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之后,内政腐朽,外交无能,国势衰微。
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小说抨击政府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故得谴责小说之称。
谴责小说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主要内容是写官场的。
这类小说的作者只抨击时政,不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这些小说有它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它们自觉地配合当时政治运动,有较为丰富的政治内容,凡官场的黑暗,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以至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无不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特别是宣传改良主义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
正因如此,也就决定了这些小说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虽然很广泛,但是不够彻底。
其次,小说对现实的态度是一味地暴露、谴责,缺乏理想的光彩。
这固然由于当时现实的极端黑暗和腐朽,同时也由于作家认识上的局限,看不到真正的革命力量,找不到寄托理想的正面形象。
小说作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讽刺手法,而又有所发展,它的特点是笔无藏锋达到了极度的夸张和漫画化的程度。
他们经常抓住一点,大力渲染,读来痛快淋漓,但由于典型概括不够,不能留给读者以深刻动人的形象。
2.《西厢记》的形象艺术特征: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张生:
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
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3.论述《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
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
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作品在表现追求爱情自由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崇尚“真性情”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与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统理学观念相对立的意识。
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抒发对现实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憧憬。
因此,《牡丹亭》比同时代任何一部爱情剧都具有更深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也带有消极成分。
汤显祖为了突出显示“情”的力量,便把主人公的斗争基本上限制在个人精神生活的领域,结果主观感情决定一切。
他对“情”本身的理解,也陷入了不可知论,说是“情不知所起”,因而有关杜丽娘“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描写,总象蒙上了一层烟雾,再加上曲词往往幽深隐晦,就更给人以迷离恍惚的感觉。
汤显祖曾说过:
“以若有若无为美。
”这种审美观念的背后是他的浮生若梦的虚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他晚年的剧作,如象《南柯记》、《邯郸记》就发挥为“情悟”,就是说“色即是空”,汤显祖后来就从宗教去寻求归宿和解脱了。
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作者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
(2)作者是饱含着深情写作的,据焦循《剧说》载,他在写到剧中春香哭祭杜丽娘的情节时,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3)《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回生》等情节,都是只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
杜丽娘生前描绘真容,拾画者恰是生前梦中幽会的情人,而且又由于才子的痴情,与杜丽娘灵魂相会,最终使她复生,“异香袭人,幽姿如故”。
作者的这一切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构的支柱。
(4)《牡丹亭》的浪漫意趣还表现在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处处充满诗的意境。
许多曲词,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牡丹亭》是浪漫主义作品,杜丽娘是作家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
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
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
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
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
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
(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
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学史 常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