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6793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64.33KB
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文档格式.docx
《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故事情节,从旋法及材料安排看,各部分又划分为许多小段,以文学性标题作为音乐形象的标志。
本文分析采用李廷松演奏并整理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版本。
一、音乐结构分析
《十面埋伏》作为单乐章套曲由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段落组成,相互间通过
故事性和音乐技法来形成结构力。
虽称为套曲,但与一般套曲中各段音乐相对独立不同,各段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乐曲根据战争的过程分段,每段前附加小标题,以提示音乐描写的内容,根据音乐需要,每个段落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
余析厠工匸豪曲比单乐章展合曲式
atr
主秸
潮1如曲瞅
mm
679101E131316»
545544«
5
19192&
■武■椎
EM;
D«
!
*Aflh
A苗
ttB■江•财
三
ttWOHt
巾厲dim佣騎陽p)wm
H2D233
fl9S547+S7105716
Dtt:
EM;
第一部分(战前)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等五个情节,从不同的侧面营造了战前的壮观场面,音乐上有着“起”的性质,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呈示功能。
“列营”在套曲中起引子作用。
开篇商-角-宫-商-变宫的特性音调在套曲中多次出现,明确了调性,四句式结构形成同头异尾的两个部分。
前两句为呼应对比式上、下句结构,速度自由。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平行结构,第三句
从低八度模进平行开始,速度由慢到快,最后落于角音;
第四句乐谱明确标
出了“军鼓”、“掌号”和“放炮”等提示,先在羽音上奏出军鼓节奏,又在徵音与宫音上模仿号角声,最后以切分节奏的徵音模仿出征的炮声,凸显
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吹打”是旋律性较强的段落,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一句从D宫调进入,可细分为三个乐节:
1~4小节是D宫调陈述的主题,主干旋律为宫-羽-徵;
5~7小节是主题在G宫调变奏,变清角为宫;
8~12小节是主题D宫调再现。
第二句旋律使用元帅升帐的曲牌,表现战前阅兵的场景,旋律结束于D宫音,每小节强拍配以徵音的和音。
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原样重复,强拍扫弦,结
束部分收拢。
“点将”旋律是“吹打”后乐句的变奏。
参照“吹打”旋律的对应变奏关系,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是“吹打”最后一句变奏,第二句同头去尾重复。
三十二分音符颤音密集紧凑,每个八分音符配以徵音的和音,单调的节奏组合与重复使音乐规整而富有张力。
“排阵”低音部保持徵音持续,前八后十六分音符构成主要节奏型。
旋律由四个新材料的句子构成,第二句与第一句衔尾发展,第三句是第二句的模进平行变奏,第四句收束于徵音后,以羽-徵-清角-角-商的线形下行旋律向“走队”过渡。
“走队”无论是旋律还是低音全部采用有规律的八分音符,整齐划一,配合低音声部的扫弦,尽显队列进行曲的节奏风格,表现了大军浩浩荡荡开拔的音乐形象。
本段可分为四个乐句,第一句为向上级进的新旋律,后三句是“排阵”乐段后三句的变奏。
第二部分(战事)包括“埋伏”、“小战”、“大战”等三个情节,描述了楚汉交战的惨烈场面,是叙事的重点。
音乐采用变宫为角的方式转入A
徵调,整个第二部分都在该调上陈述,与主调对置,有着承接和展衍的性质,
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对比-展开功能。
“埋伏”旋律通过模进发展,节奏张-弛交替。
段落由两个长句构成,第二句以“顶真格”方式与第一句衔接,特征的切分节奏与“列营”中“放炮”节奏呼应。
“鸡鸣山小战”加入煞音技法,增加了含有金属音响的新表现元素,表
现两军短兵相接的激战场面。
段落由两个长句构成,前乐句弱拍以八分与十六分
音符交替变化,后乐句弱拍八分音符整齐划一,这种规律化组合的节拍是乐句划分的依据之一。
本段以两小节为单位形成弱起强收的短小句读,每个句读以
衔尾的方式与前一个动机相接,环环相扣。
强拍用四分音符的扫弦强调,速度
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增强,模仿了两军短兵相接的场面。
“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句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夹扫模仿马蹄声,描绘了百万雄师的壮观场面;
第二句进入高潮,是
第一句换头合尾变奏,模仿了戈矢相击声、炮声、箫声、抛弃刀矛声,第三句
是第二句同头异尾变奏,模仿了戈戟声、呐喊声;
第四句以快速密集十六分音符、大力度强音和模拟音效模仿了“信号收兵”的简单军号音调。
段落中运用扫、拂、滚、绞弦等技法来演奏级进的旋律,产生大量不同音色的乐音和噪音,
丰富了音响色彩。
第三部分(战后)“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
“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五个情节,在材料形式与和演奏技法等方面有收束的性质,具有西方音乐中的某种再现功能。
很多演奏者为使结构精练紧凑,突出战争场面或渲染悲壮性,常省略该部分后三个段落。
“项王败阵”由两个乐句构成,骨干音为徵音,配合八分和附点八分音符描写败退的场面。
第一句由徵为主,商、宫为辅的三个音构成,音色对比为音乐发展的动力之一,泛
音与实音对比也呼应了“列营”段落的音色。
第二句声部变为双层后,力度
随之增加,渲染了悲壮的情绪。
段落尾部音符密度增加,最后由两个连续向下的线形旋律(宫-变宫-羽-徵)结束。
“乌江自刎”由五个弱起的乐句组成。
其中,前三句换头合尾变奏,收于宫音;
第四句与第二句同头异尾,开放于商音;
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分裂变
奏,结束于徵音。
音乐节奏较为自由,各句逐步向上变换旋律音区,后两句
加入清角音,更添英雄自刎的悲情。
“众军奏凯”由同头异尾的两个乐句组成。
前乐句突出B羽调式,可细分为三个变奏的乐节,每个乐节三小节,相同的中间小节起到统一作用;
后乐句渐行渐慢,收束于E商音。
“诸将争功”沿用上段的散板节奏,没有明显的
乐句划分,音调活泼、热烈,结束时有收束感,用宫、商、角三个音交替,音符密度加大,表现争功之势。
“得胜回营”是全曲的尾声,有节奏又像散板,节奏型丰富,表现了得胜后的喜悦。
二、段落内音乐结构力
在每个情节段落中,怎样划分乐句是以往分析中大多回避的问题。
按照西
方曲式分析的逻辑关系,两个乐句间或平行发展,如模进平行、同头异尾,甚
至重复;
或对比发展,如派生对比,并置对比,配合某种终止形式,乐句间形成句读式间隔。
而这种句法关系显然无法适用于本曲的乐句划分,需要另辟
蹊径。
从结构属性划分,小标题下的段落与西方音乐中的独立乐段不完全相同,有些段落仅仅是模仿了战争某个过程的音响,既没有清晰完整的主题旋律,也
没有独立的终止形式,这使乐句间具有极强的融合性,不易明确分割。
以第一段“列营”中乐句的划分为例。
散板与渐变性速度变化相结合,参照传统中国音乐结构的“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音乐发展的脉络和节奏、速度对结构的影响力。
“列营”从模仿鼓声开始,前两句为散板,节奏较为自由,速度由慢渐
快,重音突出在扫弦上,小节数依虚线的提示计算,标明了旋律关系及相互间
的转换。
第一句1~2小节以两种不同技法,起到乐句内“起”的作用;
3~6
小节以强拍、长时值的形式突出变宫音(
;
7),类似于西北地区秦腔的苦
音,具有极强的西部地区悲壮性色彩;
7~12小节以第7小节为“核心动
机”展衍变化,四度模进发展,突出八度转换的徵音,对徵音与变宫音的强调产生“移宫倾向”,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
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平行发展,14~15小节是1~2小节变化,功能相似;
16~21小节是7~12小节的变化,以第18小节为“核心动机”展衍变化,突出商音,与起始的主音呼应,明确了E商调的中心地位。
第三句根据模仿对象形成三个乐节,铿锵的均分节奏
模仿了扣人心弦的军鼓声,徵-宫四度交替的长音模仿了高亢的号角声,有力的
切分节奏模仿了炮声。
参考文献
[1]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十面埋伏汇编[G].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晓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面埋伏 琵琶曲 结构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