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58532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94KB
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Word下载.docx
《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河中石兽》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
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况且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虚浮,石兽被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颊倒了吗?
”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虚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装机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击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他们,不是更颠倒了吗?
”依照他的活(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方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二、【2019年湖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A
2.C
3.B
4.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1.A.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2.C.以天下莫能当(以为,认为)
3.B项错误,正确是:
《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
怎么能。
为:
被。
暴涨:
洪水。
暴,突然(急大)。
使:
假使。
将:
担任将军。
【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三、【2021·
河北九年级模拟】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_____)②求二石兽于水中(_____)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④可据理臆断欤(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5.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1.①倒塌,②寻找,③研究、探求,④主观地判断
2.①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D
4.D
5.D
【分析】
1.①该句意思是:
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圮:
倒塌。
②该句意思是: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求:
寻找。
③该句意思是: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究:
研究,探求。
④该句意思是:
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臆断:
主观地判断。
2.①颠:
颠倒,错乱。
②但:
只,仅仅。
欤:
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3.A项,代词,代这件事;
B项,代词,代石兽;
C项,代词,代这件事;
D项,助词,的。
故选D。
4.D项,“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有误。
本文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问题。
5.D项,“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有误,从“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我们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2020·
山东济南市·
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
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竟:
竟然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侵蚀,冲刷
D.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主观地判断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尝射于家圃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以为师矣
C.乃石性坚重乃悟前狼假寐D.然则天下之事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B.本文记叙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阐发不可“据理臆断”的思考。
C.文章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寺僧盲目行动;
老河兵认识片面;
讲学家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1.B
2.A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B项,竟不可得:
最后没能找到。
竟,终了,最后。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都是介词,在;
B.介词,被/动词,做;
C.动词,是/副词,才;
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结合第一段分析,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结合第二段分析,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是认识片面,“据理臆断”的态度;
结合第三段分析,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2020·
广西南宁市·
文言文阅读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金经B.僧募金重修/讲信修睦
C.寻十余里无迹/寻病终D.遂反溯流逆上也/沿溯阻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反击之力/已而之细柳军B.求石兽于水中/行者休于树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人谋而不忠乎D.然则天下之事/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起初原地打捞,然后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刻画出讲学家的自负轻蔑,老河兵的“笑”则突显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
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D
2.B
4.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
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经过/阅读;
B.修建/建立;
C.寻找/不久;
D.逆流而上;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的掌握。
A.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B.在;
C.被/替;
D.那么/如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结尾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属于议论,“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表述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
(1)重点词语:
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
为,被。
句意为: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句
(2)重点词语:
如是,像这样;
果,果然;
于,在。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六、【2020·
河南许昌市·
九年级二模】
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二)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
①浮粱:
浮桥。
②维:
系,连结。
③治平:
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
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
秤锤秤杆。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寻十里无迹寻
病终
B.兵一老河兵闻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曰
D.已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语段
(一)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结合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分析老河兵打捞出石兽与怀丙打捞出铁牛,分别运用了什么原理?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中石兽 专题 05 河中 历年 中考 阅读 题解 析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知识 梳理 训练 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735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