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5317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46KB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Word下载.docx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日本跟中国相比,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GDP的比重比中国要大得多。
所以,当前我们的改革着重是结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是人力资源结构。
1840年,中国人口总量比英国多得多,但人口结构跟英国不一样。
当时,英国普及了小学教育,建立了大量的中学,又建立了很多新的高等学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和科学院的知识分子,还包括近代的经济管理人才、金融人才,这是英国当时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结构。
而中国虽然人口多,但是结构不行。
如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也绝大多数是文盲。
中国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考科举,很少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金融。
同样,我们跟日本相比,人力资源总量比它大10倍。
但是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日本大学毕业生在全人口中的比重较中国大,日本的工人队伍中,熟练技工人数比重也比中国大。
这都表明了结构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怎么提高经济质量呢?
一是优化结构。
优化结构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技术在发展,客观形势在变化。
另外,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反映对低碳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大,这是全世界的趋势。
比如说,在20多年前,全世界的环保概念要求废水、废气、废渣不能有毒,明令禁止。
今天的环保概念仍然是不能有毒,但却不同。
二氧化碳并没有毒,但是二氧化碳必须要减排,因为它会影响世界的气候,大气变暖可能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害。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环保提高到新的阶段,不仅要没有毒,而且要低碳。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要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这也是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是技术创新,要不断地技术创新。
当前,中国虽然讲技术创新重要,但企业反映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实体经济距离世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关键是看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能真正自主创新的仍然很少,大部分仍然是依赖外国的技术。
这就表明,自主创新少,经济增长质量不够。
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自主创新,等死;
自主创新,早死。
”原因是自主创新带来了债务等负担。
这就表明,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就是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才能质量提高,我们的结构才能够随之优化。
二、宏观调控:
不能替代改革
经济如同一个人的健康情况。
一个人如果要身体健康,应该是内在机制的完善,必要时打针吃药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但这毕竟是处于辅助地位,主要是靠身体内部机制的完善。
经济亦是如此,经济能够顺利地发展、解决结构问题,主要靠机制的完善。
宏观经济调控好比是外来的力量,也重要,但它处于辅助的地位。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情况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宏观调控在实际中比它应该起的作用还要大。
这就造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什么事情都要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率下降,宏观调控。
而且,宏观调控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误导:
既然宏观调控这么灵,还要改革干什么?
实际上,这耽误了改革。
改革是解决机制问题,宏观调控作为外来的一种力量,是对经济的干预。
所以,绝对不要因为宏观调控有点成效就频繁利用,而结果对经济造成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在投资怪圈中摆脱不开。
改革是不能拖延的。
若不依靠改革来健全内在机制,那么越拖到后来,代价会越大,成本会越高,而且难度越大。
所以,在宏观调控问题上,一定要以改革为主,不能依赖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应该重在微调,重在预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采用,一般情况要避免采用。
现在,经济学界中有两种观点争论。
一种观点是,从去年开始,我们经济增长率在滑坡,所以国外“唱衰”中国经济的人说,中国经济将会从此一蹶不振。
这个观点不对。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今年中国维持7%-8%的增长率是没有问题的。
7%的增速,也绝不是一个低速度,而是一个中等偏上的速度。
再想回到过去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现在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
因为付出的代价多大,10%的增长率,环境承受得了吗?
结构调整得了吗?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码,结果产能过剩的现象会不断地出现。
另一种观点是当前要加大投资促使经济增长,防止滑坡。
加大投资想过经济增长质量吗?
如果再增加几万亿投资,中国经济的后遗症将越来越大,使得中国经济长期不能摆脱这个阴影。
投资是要增加,但今后应着重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的投资增大;
二是民营经济投资力度加大;
三是基础设施环境工程的投资要加大。
这些是为中国经济增长准备后劲的。
投资固然重要,但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大局,当前绝不能够又来一个几万亿投资,这样下去,对中国经济长远是没有好处的。
再一次组织增大投资,实际上会使中国经济卷入到一个贻患无穷的地步。
宁可速度慢一点。
最近一段时间能保持在7%-8%的增长就行,不要追求过高的增长率,重在结构调整。
中国的宏观调控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能够照搬国外的增长模式。
中国是一个双重转型的国家。
第一种转型叫发展转型,为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一个经济体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中国还有第二个转型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
对中国来说,这两个转型是重叠一起的,全世界没有先例。
在中国的双重转型中,中国经济有自身的特点。
比如说,现在有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量要控制,不能太大。
这是货币学派的一个观点,是根据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而提出来的,但对中国来说,不适应。
在双重转型下,原先中国农民被排除在市场经济以外,跟货币经济接触很少,但是现在广大农民都卷入到市场中间。
农民吃的粮食,不是自己种的。
自己种的卖了,他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要到市场上买,很多要通过货币进行的,但是过去是没有的。
所以,农民卷入到市场经济中来,货币流通量一定要增大。
还有,中国的货币流通渠道不是通畅的。
流通环节太多,加上农民的加入,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慢的。
跟西方国家流通渠道很畅通不一样,西方的农民卷入市场是100年前就完成的。
这对中国的情况来说,货币流通量必然比西方经济学家所计算出的货币需求量要大。
西方是正常的标准,对中国来说,中国有这样的因素加入就不能一样。
因此,中国的货币流通量应该有新的考虑,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考虑。
几个月前闹“钱荒”,原因是什么?
因为从统计数据看,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都是很大的,表示货币流通量多。
但却借不到钱,到处在缺钱,闹“钱荒”,这必须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解释。
因为中国融资难的问题没有解决,尽管货币流通大,实际生活中的货币要求、需求比这个还要大。
因为融资难,在已有货币不够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另有打算。
在企业当中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现金为王”,每个企业都要保留一部分现金在手上,现金就全流到超正常储备中去了,准备不时之需。
造成了一方面M1、M2数量很大,另一方面感觉经济生活中现金是不足的。
这就是中国的情况,若不根据中国的情况来判断、制定政策,就一定会出乱。
这个问题表明我们的宏观调控需要跟市场化结合在一起。
宏观调控绝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能够替代改革的。
有人经常说,核心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种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小政府、大市场”,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不准确。
“小政府”意味着政府工作人员少更好,政府管理事情少更好,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用大小来衡量,不是一个范围的问题。
还有一个说法是“强政府、强市场”,中国将来是“双强”体制。
这个说法也不准。
“强市场”就是市场发挥作用,“强政府”意思是好像政府一定处处管到,这也不一定对。
比如家用电器,政府不管它,它就起来了。
管得越多,产能过剩越过。
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
政府不在于大小,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员多少的问题,也不是管辖范围多大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事,效率要高。
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还有很多地方是管不到的。
有效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场,这就是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两者都要讲效率,都要有效,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事情,这样就行了。
三、土地确权:
学习林权改革
土地确权是当前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全国大概有50个县正在试点,实际上数量可能还要更多,中国准备在几年之内陆续推广。
为什么土地确权这么重要?
必须从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谈起。
非均衡分两类:
第一类是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衡,西方国家的非均衡属于这一类;
中国的非均衡属于第二类非均衡,即市场不完善再加上缺乏市场主体的非均衡。
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市场主体。
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没生产主体,产权是不明确的。
所以中国的改革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产权改革,让产权明确,让产权界定,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中国的改革不能从放开价格着手,因为价格不是改革的突破口,而是最终的成果。
改革好了,最后的价格一定根据市场规律而制定的。
中国搞股份制改革,就是让国有企业首先成为产权明确的市场主体,最好的办法是股份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两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国有企业体制,第二个支柱是城乡二元体制,或者叫城乡二元结构,两者支撑了计划经济。
前30年的改革着重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把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变成了股份制企业,变成了上市公司,这个任务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一直没动,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中国产权改革继续进行,农村也要进行产权改革。
农村的集体所有制是空的,是虚的,集体所有制讲起来挺好,实际上包括乡镇企业在计划体制下,没有多少乡镇企业是真正属于集体的,而是由干部掌握、操作,跟广大农民没关系,直到“文革”以后取消人民公社,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
中国仍然存在第二类非均衡障碍,因为国有企业体制改了,农村体制还没改。
怎么改?
一定要谈到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总结福建、江西的集体林权制度试点的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这一次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
尽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晚了20多年,但中央根据试点的经验,有三个重要的突破:
一是承包期延长到70年不变。
林权制度改革定了70年不变,农民一算,70年后我孙子都长大了,于是放心了,爷爷种树让孙子来砍,全国农村的积极性加大;
二是林地可以抵押。
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一抵押林区经济就活了;
三是林权承包落实到户,一竿子插到底。
林权证发到每个农户手上,承包跟产权一块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农民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现在造林成风,大量劳动力开展林下经济,种蘑菇、木耳,还有林下养鸡,都富了。
林权可以抵押,钱又活了,落实到户,积极性来了。
所以,土地确权要把林权改革的经验落实到农田的承包中。
农田承包主要有三权三证,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上盖的房子的产权。
全国政协在农村调查时农民说,城里的土地是国有的,他们祖传的房子有房产证,新购买的商品房有房产证,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祖传的房子没有房产证,在宅基地上自己盖的住房,哪怕盖得再高、再好,也没产权证。
于是,在农村流传着“两个老鼠”的故事。
第一个“老鼠”是农民外出务工,有了稳定的职业,把老婆、孩子带走了。
房子没有房产证不能出租,于是就让亲戚朋友代管房子。
很多情况下,一把锁把门锁上了,老婆孩子带走了,这就变成老鼠窝。
第二个“老鼠”是农民两手空空进了城,找份工作做,但是城里的房子贵,买不起,租又很难租到合适的。
就很多农民在城里头,租了居民楼的地下室住,变成像老鼠一样在城里生活。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说,一个不大的地下室有个门洞出入,用纸箱板隔成16间,住了16户,网上的说法是叫这一类为“鼠族”。
去年十八大以后的11月下旬,我带着全国政协调查组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三个市做调查,那里的土地确权工作几年前就开始了,已告一段落了。
到那里看,农民兴高采烈,还有放炮仗的,情景和当年的土改一样,因为产权已经落实到户了。
跟农民开座谈会,农民说最大的好处是财产有保障了,土地确权了,有证了。
谁再想圈占我的土地,不行,我可以告他。
谁要想把我的房子拆了,那没跟我商量,可以告他,产权得到了保障,土地流转就加快了。
我们问,为什么土地流转加快了?
他说,我到外地去打工了,我的土地入股了。
还有的说土地出租了,也不用怕了,因为有证了。
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城乡收入差别明显的缩小了。
在嘉兴市做调查,市委调查报告说,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
1,土地确权后,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已经变为1.9:
1。
从3.1:
1变成了1.9:
1,为什么呢?
我们开座谈会时,农民说“首先,土地确权以后,农户更放心了。
扩大了养殖业,扩大了种植业,因为他有积极性了。
家庭农场就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家庭农场,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国要建立家庭农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二是土地流转加快了,农民心里也放心了,于是进城打工,土地就转包给别人,出租给别人,或者是入股了,他收入增加了,进城去打工了。
”宅基地归他了,在嘉兴市平湖市,是一个县级市,农民把宅基地房子都拆掉,盖了4层楼高的新房,比原来大,比原来好。
我们问农民,你住得下那么大吗?
他说我哪住得下4层楼房,家里没那么多人。
我说那你怎么搞?
第一层出租给人家外地来的商人或者本乡的商人,从事商业,开店、开作坊、开饭馆,有房租收了。
还剩三层,有一层准备出租,但是房租不一样。
如果对方愿意租二层,那房租高一点,愿意租四层,我自己剩下两层住,所以有了房租收入。
因为财产性的收入,所以收入就高了。
这个情况应该说是很值得庆幸的,因为多年以来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没有财产性收入。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土地确权要重新丈量土地,发现土地多出了20%。
找农民开会座谈后大体得出了这样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当初开始承包制的时候,土地质量有好有坏,好地一亩算一亩,坏地两亩折合一亩,现在经过30年的承包,每个农民把自己家的地整得又好又能够丰产,所以坏地也变好地了。
第二个理由,在当初承包的时候,土地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因为用牛耕作,所以有田埂,田埂不算面积,田埂两边被遮住太阳的地方不算面积。
现在农民用拖拉机了,土地面积扩大了,田埂取消了,田埂也算面积,也没有田埂两边被太阳遮住的地方,所以土地就多了。
第三个理由,当初承包时候要交农业税,于是农民为了少交农业税,所以都少报。
今天土地重新丈量了,刚刚量完就实报了,没有人愿意少报。
因为也没有农业税,少报自己吃亏,土地出租,钱少了;
土地入股,自己的股就少了。
而且也不敢多报,刚丈完,大家都知道。
所以这样一来,土地面积多了20%左右。
假定全国都开展了土地确权,可能中国土地会多出20%左右,甚至还要多。
我们在甘肃、内蒙古考察,他们说这里当年承包的时候,坏地三亩顶一亩,他们差别大,这就是土地确权。
土地确权证明了,家庭农场在这个基础上起来了,每一个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小微企业,重在经营。
农民的积极性是不可低估的,会把家庭农场搞好,将来是种田不用愁。
浙江的经验看得很清楚,三种人是将来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力:
第一,家庭农场主,他们受过培训。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一组织就不一样了。
重庆的长寿区、江津区产柑橘,就有柑橘合作社。
它的柑橘跟人家不一样的,是反季节柑橘。
人无我有,你不种我种;
人有我优,你种我也种,我质量比你好;
人优,我反季节。
第三,民营企业带技术下乡,带资本下乡。
改造土壤,把沙地改成良田,沙退人进。
还有跟农民谈判,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徐闻县的土地很贫瘠,没有大河,靠水库、台风,所以有时候产量很低。
跟农民谈判,你这一亩地产多少粮食,值多少钱?
几百块钱。
现在你别种了,把田租给我种。
我每亩地一年付几百块钱给你。
农民想不要我种,我还一年有几百块钱。
他说你愿意出去打工,我租金照样付给你,你不愿意出去打工,就留在我这里,根据你的技术水平,根据你的出勤天数,每个月发工资给你,你给我当合同工。
农民说这个好啊,于是土地就连成片了。
民营企业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种出来,有的种火龙果,有的种荔枝,有的种菠萝。
我们到徐闻城外,上万亩的地,一望无际挂一个大牌子,连地名都改了,叫“菠萝的海”。
所以中国的情况,农田不愁没人种,土地确权后,会有这种情况的。
四、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更重要
这是中国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在北京几次会议上一再说,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初次分配,不要把二次分配作为重点。
二次分配也重要,但是初次分配更重要。
有四点理由:
一是农民必须有产权,有产权才有积极性,才有财产性收入。
二是受雇方跟雇佣方必须有对等地位的谈判。
今天中国初次分配不行,因为出来打工的农民是单个的,城里的人也是单个的。
而雇佣他们的是大企业,农民出来打工,城里人出来打工,都是弱者。
而雇他们的大企业是强势,谈判地位是不均等的。
而工资水平制定由强者说了算,这就是初次分配的问题。
这种问题西方国家也有,但它有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替弱者说话,这样力量就强了。
在中国,工会管吗?
有看到过工会替农民工讨工资吗?
没有。
所以这个要改,如果这个不改,始终是强者和弱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
三是农民出售自己的蔬菜、水果,牧民出售奶制品或者是牛羊肉。
他们也是弱势,采购商是强势,由他来定价格。
在西方国家有农会,或者叫农民协会,以及力量强的联社,中国也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联社组织,这样才行。
四是教育制度要改革。
中国的人均教育经费城乡是不平等的。
农民人均教育经费和义务教育,校舍比城里差,师资比城里的弱,设备也不如城里,农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习质量差。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正确的现象,就是职业世袭制。
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他的孙子将来也可能还是农民工。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收入初次分配就有问题。
教育体制要改革,要加大农村的教育经费。
好学校办在城里,农村的孩子到城里来,学校免费让他住,这样就可以解决。
二次分配也重要,但是二次分配的重要在于社会保障体制,城乡一体化,这是二次分配最重要的地方。
二次分配最大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体制,城乡一律平等,这个很重要。
中央文件说“适当的时候推出遗产税”,从长远来说是可以的,但不容易。
实行遗产税的第一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家庭财产登记制度,这需要准备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跟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200年了,它那些大家族已经传了很久,它的董事长、总经理,很多都是年纪大的,甚至有70-80岁的。
中国不一样,中国老人没什么钱,计划经济下生活了一辈子。
中国的管理者40多岁,50岁的也有,他不知道死了会收多少税,如果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他转移了怎么办?
因为很多地方是不收遗产税的。
香港原来收,后来就取消了。
税率多少?
门槛多少?
都必须研究得清清楚楚。
而且这当中不要造成两个恶果:
一个是资本外流;
二是人生前不投资了,就挥霍、浪费。
这样都不利于经济。
中国需要培育中产阶级,要把分配结构搞成橄榄形的,两头小、中间大。
中产阶级不是根据收入水平定的,根据多年经验,中产阶级三个条件:
第一当然是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
第二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第三是要有一定的道德情操。
这样的话,中国更多的中等收入比重,在全国人口中就会越来越多。
五、城镇化:
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
城镇化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改革之一。
主要的问题在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实际上就是让农民和他的家属都融入城镇社会.中国的国情是地少人多,如果中国要做到农民和他的家属融入城镇社会,现在的城市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有两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国家统计局的,城市居民大概是占到51%左右。
实际上这个数字不准,因为这个算法是将常住城市的人口都包括在内,而很多农民工是常住城市,也计算在城镇居民中,但是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
我们现在这种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于1958年户口制度改革。
当时户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不能离开农村的人。
改革开放之后,尽管城乡二元体制放松了,但是没有改变。
现在出问题了,上海的问题表现得比较明显,因为上海从农民工进城以后,它的骨干工人全是农民工,原来二十多岁的农民工,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成为上海各工厂的技术骨干,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他们的孩子不能够在公立学校上学,医疗保障等等也跟城里人不一样。
上海遇到的问题是,浙江各个市县工业也发展起来了,急需骨干工人,就到上海挖。
上海农民工到浙江来,给城市户口,这就吸引了骨干工人向浙江转移,上海开始紧张。
因为这批人一走,上海靠骨干工人的农民工支撑的制造业优势丧失了。
所以上海加快了农民市民化,采取了积分制,千方百计将这些人留在上海。
但若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骨干工人迟早还是要流走,农民融入城镇社会是一个大问题。
另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中国的城市能容纳多少人?
如果51%是常住人口,但是实际上城镇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
假定中国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20年以后或者是3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可能达14亿多。
80%意味着有12亿人住在城里。
现在,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51%的城镇化率,城镇居住人口是6亿多,还要增加五六亿人进城。
这些人进城之后城里会成为什么样?
有那么多的土地盖房子吗?
有那么多供人们使用的城市设施吗?
城市容纳不下的话,那么生活质量就会大幅的下降。
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我之前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所组成。
老城区就是现在的城区,重在改造。
城里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往外迁,城里棚户区拆迁,贫民窟式的街道房子要拆迁,这样的话让老城区改造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居住区、商业区、服务区,这就是老城区的任务。
新城区在远郊,或者是一些镇的周围,主要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它是城市发展自己支柱产业的地方,是新兴产业的落脚地。
新城区最大的特点是工业进园区,好处一是节约能源,各种设施都可以充分利用;
二是污染源集中,便于治理;
三是企业相聚在一起,交流机会多,商业机会也多;
四是政府可以加强服务。
但是“老城区+新城区”,容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宏观经济 形势 一轮 经济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