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技术交底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3651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70KB
顶管施工技术交底表文档格式.docx
《顶管施工技术交底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技术交底表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工作井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工作面,保证下管、安装顶进设备和操作单
蹄,井可按如下公式:
底宽W=D+(2.4,5.5)
式中W…工作井底宽度(M);
D…被顶进管子外径(1.2M)
底长L=L1+L2+L3+L4+L5
式中L…工作井底长(M)
交L1…管子顶进后,尾压在导轨上的最小长度,此处取0.5m;
底L2…每节管子长度(M),此处取2米;
内L3…出土工作间隙,根据出土工具确定,此处取0.5m;
容L4…千斤顶长度(M),此处取1.5M;
L5…后背所占工作井厚度(M),此处取0.8M。
由于本工程的顶管直径为DN1200,因此,手掘式机械顶管工作井的
尺寸定为8?
4.5米,工作井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的调整缩小。
接收井尺
寸根据手掘顶管的最小要求结合实际地形施工,接收井尺寸定为4?
4.5
米。
2、工作井的深度
工作井的深度由设计高程和基础底板的厚度决定。
因此,设计院设计的工作井、接收井满足实际需要。
3、顶力计算与后背设计
本工程是后浇筑砼壁板加厚作为千斤顶的后背墙。
4、后背结构及抗力计算
2
后背作为千斤顶的支撑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且压缩变形均
匀。
所以,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本工程采用组合钢结构后背,这种
后背安装方便,安装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使用千斤顶的着力中心高度不小
于后背高度的1/3。
5、后背的计算
后背在顶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压缩方向与顶力作用方向一致。
当停
止顶进,顶力消失,压缩变形随之消失。
这种弹性变形即象是正常的,顶
管中,后背不应当破坏,产生不允许的压缩变形。
交后背不允许出现上下或左右的不均匀压缩。
否则,千斤顶在余面后背底上,造成顶进偏差。
为了保证顶进质量和施工案例,施工时应后背的强度内和刚度计算。
容1.1.3、工作井施工程序
工作井的施工程序为:
测量放线
先打桩支护后土
方开后挖
循环施工直至达到标高
工作井土方的回井壁施工顶管完工后盖板填及路面恢复吊放
1.1.4、工作井测量放样
根据工程地质报告所显示的地质情况,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
工作井的中坐标定出中心桩、纵横轴线控制桩及基坑开挖边线。
施工放样
结束后,须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工。
3
1.1.5、工作井挖土
工作井采用机械挖土,用自卸汽车运土。
基井开挖至要求标高时,根
据地质资料,地下水位较高,挖土过程中可能遇到地下水,此时采用水泵
外排进行降水。
交1.1.6、钢筋加工、绑扎
底钢筋进场后,需经复试合格后方可进行钢筋加工。
钢筋加工依据图纸内尺寸计算下料长度。
根据图纸将下好料的钢筋进行加工。
钢筋的相交点全容部用镀锌铁丝绑扎。
钢筋保护层厚度用砂浆垫块控制。
绑扎钢筋用的绑丝
应扣向内侧,不应占用保护层的厚度。
1、钢筋制安
A、钢筋运输与储存时,不得损害标志,并应按批分别堆放整齐,避
免锈蚀与油污。
B、钢筋加工要平直,局部有曲折的。
冷拉调直钢筋的冷拉率按不同
材质的钢筋分别控制为:
Φ一级钢筋不大于4%
Φ二级钢筋不大于1%
C、一级受力钢筋末端需作弯钩,弯钩直径180?
;
二级钢筋末端弯
折按设计要求,或做成90?
或做成135?
。
D、加工后的钢筋成品要按类别码放,并做标志牌,码放地点下有方
木或大板,上有罩棚防雨。
E、钢筋焊接采用E4303型优质碳钢焊条,焊条药皮必须完整未变质,
并不得受潮。
受潮的焊条必须经过烘烤后使用。
4
F、钢筋接长采用搭接单面焊,搭接长度大于10倍钢筋的直径D。
焊接表面要光滑平整,及时清查,焊缝要饱满。
H、受力钢筋焊接接头放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
在同一部位。
在同
一部位布置时相互错开。
I、钢筋制作允许偏差
项次项目允许偏差(?
)
1主筋间距?
10
2箍筋间距?
20
3直径?
30
交4长度?
40
底1.1.8、模板制安
内为确保安全施工和施工质量,根据浇筑高度支模板,并支撑固定,以容保证各部位的形状、尺寸的准确性,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
板必须平整,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支护牢固。
1.1.9、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拌合站混凝土运送到现场,在浇筑前,要检查钢筋绑扎情
况,模板安装验收合格后进行浇筑。
振捣混凝土采用50型振动棒,振动
时振动棒不得碰及模板、钢筋预埋件等。
2、手掘式机械顶管施工方案
本工程顶管单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地勘报告,我方拟定为手掘式
机械顶管施工方法。
2.1手掘式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5
下管安装布设顶铁工作面挖管内运土
顶进土方提升顶管推程顶加顶铁管
推
进
加顶铁弃土
2.1.1顶力计算与后背设计
本工程是将壁板加厚作为千斤顶的后背墙。
交?
后背结构及抗力计算
底后背作为千斤顶的支撑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且压缩变形要均匀。
内所以,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本工程采用组合钢结构后背,这种后背容安装方便,安装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施工千斤顶的着力中心高度不小于后
背高度的1/3。
顶力计算
推力的理论计算:
F=F1+F2
其中F-总推力
F1-迎面阻力F2-顶进阻力
F1=?
/4?
D2?
P(D-管外径1.2MP-控制土压力)
P=K0?
γ?
H0
式中K0-静止土压力系数,一般取0.55
H0-地面至掘进机中心的厚度,取平均值6M
6
γ-土的湿重量,取1.5T/M3
P=0.55?
1.2?
8=5.28T/M2
F1=3.14/4?
2?
4.62=8.7T
F2=?
D?
F?
L
式中F-管外表面平均(根据顶进距离平均淤泥土)综合摩阻力,取
0.8T/M2
D-管外径1.2M
L-顶距,取最大值100m
F2=3.14?
0.8?
100=301.4T
交因此,总推力F=8.7+602=310.1T。
根据总推力、工作井所能承受的底最大顶力及管材轴向允许推力比较后,取最小值作为油缸的总推力。
工作内井允许承受的最大顶力为1168T,主顶油缸选用4台200T级油缸。
每只容油缸顶力控制在200T以下,这可以通过油泵压力来控制,千斤顶总推力
800T。
因此我们无需增加额外的顶进系统即可满足要求。
?
后背的计算
当
停止顶进,顶力消失,压缩变形随之消失。
这种弹性变形即象是正常的,
顶管中,后背不应当破坏,产生不允许的压缩变形。
后背不允许出现上下或左右的不均匀压缩。
否则,千斤顶在余面后
背上,造成顶进偏差。
为了保证顶进质量和施工案例,施工时应后背的强
度和刚度计算
7
交
说明:
后座墙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为C20,配Φ14@200双层钢筋
底
后靠背受力计算公式
内2R=Ab(γHKp/2+2Ch?
Kp+γhHKp)
容
式中:
R-总推力之反力(一般大于推力的1.2-1.6)
a-系数(取1.5-2.5之间),此处取2
B-后座墙的宽度(M)此处取5.0米
3γ-土的容重(KN/M)
H-后座墙的高度(M),此处取2.0米
2Kp-被动土压系数tg(45?
+Φ/2)
c-土的内聚力(kPa)一般情况下取10
h-地面到后座墙顶部土体的高度(M),此处取2米
按上式计算,工作井加护套后能承受2623T顶力,实际顶力396T。
8
完全能满足要求。
触变泥浆系统
顶进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压触变泥浆工作,以减少顶进的阻力,触
变泥浆系统由拌浆、注浆和管道三部分组成。
拌浆是把注浆材料兑水以后
再搅拌成所需的浆液(造浆后应静置24小时后方可使用)。
注浆是通过注
浆泵进行的,根据压力表和流量表,它可以控制注浆的压力(压力控制在
水深的1.1—1.2倍)和注浆量(计量桶控制)。
管道分总管和支管,总管安
装在管道内一侧,支管则把总管内压送过来的浆液输送到每个注浆孔上
去。
注浆孔布置为:
工具头后3节砼管各设一道、之后每间距5m设一道
补浆孔(间隔2节砼管)。
交注浆流程:
底造浆静置――注浆――顶管推进(注浆)――顶管停顶――停止注浆内2.2、主要设备的选择
容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工具管及运出土设备等。
、千斤顶
千斤顶是掘进顶管的主要设备,本工程每个工作井拟配置2台300t
液压千斤顶。
千斤顶的工作井内的布置采用四台组合式,顶力全力作用点与管壁反
作用力作用点应在同一轴线,防止产生顶时力偶,造成顶进偏差。
根据
施工经验。
采用机械挖运土方,管上半部管壁与土壁有间隙时,千斤顶的着力点
作用在管子直直径的1/4,1/5处为宜。
9
、高压油泵
由电动机带动油泵工作,选用额定核动力为31.5Mpa液压油泵,经分
配器,控制阀进入千斤顶,各千斤顶的进油管并联在一起,保证各千斤顶
活塞的出力和行程一致。
、顶铁
顶铁是传递和分散顶力的设备。
要求它能承受顶进压力而不变形,并
且便于搬动。
根据顶铁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横顶铁,顺顶铁和U形顶铁三种。
、其它设备
工作井上设固定式工作平台,平台用30号工字钢梁,钢筋焊接后上交铺模板,作为下管及出土使用。
在工作平台上设起重架,上装电动卷扬机,底其起重量应大于管子重量。
内2.3、垂直运输工具的选择
容工作井的垂直运输地面与工作井的土方,管道与顶管设备的垂直运输
采用5吨行车,并搭设工字钢梁作为地面工作平台。
2.4顶进设备的选择
本工程根据顶力计算,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工作顶力为300T活塞
式双作用液压千斤顶。
千斤顶布置采用单列式。
顶进时着力点位置在管子
全高的1/2,1/3之间比较合适。
千斤顶与管子之间采用顶铁传送顶力。
顶铁用型钢焊拼成各种结构的传力形式,根据安放位置和传力作用不同,
用横铁和立铁组合。
2.5、管前挖土与顶进
2.5.1、管前挖土
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和重要作业,是保证顶
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如果遇到风化岩,可采用风炮打出或爆破
等措施。
地下埋深较深的管线,因地下水位较高而且处在淤泥层或流砂层,
可采用降水或改用机械顶管来顶进。
2.5.2、下管
挖土之前应先下管,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检查管子
下管前应先对管子进行外观检查,主要检查管子有无破损及裂缝;
端
面要平直;
检查合格后的管子方可用起重设备吊到工作井的导轨上就位。
交?
、检查起重设备
底起重设备以检查、试吊,确认安全可靠方可下管。
下管时工作井内内严禁站人。
当距导轨小于50?
时,操作人员方可进前工作。
容?
、管子就位
第一节管放到导轨上,测量管子中心及前端和后端的管底高程,确
认安装合格后方可顶进,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顶进方向与高程的准确,
是保证整段顶管质量的关键。
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此项工作。
2.6、管前挖土的长度控制
一般是安排一个人挖土。
为加快工程进度,每班两个人,轮流开挖。
土方在管内可采用电瓶车进行,也可采用人力斗车进行运输。
土方在工作井采用电动葫芦进行垂直运输。
在一般地段,土质良好,挖土时可超挖30,50?
11
2.6.1、管子周围超挖的控制
在不允许土下沉的顶管地段(如上面有重要建筑物或其它管道),管
子周围一律不得超挖。
在一般顶管地段,上面允许超挖1.5?
,但在下面135?
范围内不得
超挖,一定要要保持管壁与土基表面吻合。
2.7顶进
采用4台200T/台的液压千斤顶作为主顶。
顶进开始时,就缓慢进行,
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速度顶进。
顶进若发现有油路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检查原因经过处理后交方可继续顶进,回镐时,油路压力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底挖出的土方要及时外运,及时顶进,使顶力限制在较小范围内。
内2.8、通风设施
容由于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人员进入已施工好的管道内进行作业,而
施工好的管道内并没有新鲜空气进入,人员在里面呆的时间太久,极易人
体缺氧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在进行顶管施工时,应该配备空压机
进行工作井及管道内通风,确保施工工人安全作业。
为使拥有足够的功率能把新鲜空气送入管道内并尽量减少气体在管
道内流动的压力损失,因此有必要采用离心柜式风机和PVC通风管(以
2.0m顶管施工管径作为设计标准)
1所需供应的新鲜空气风量
1.1按管道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工作点处所需的风量:
Q=kmq
12
Q——所需风量,m3/min;
k——风量备用安全系数,取k=2,3
m——洞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q——洞内每人每分钟需要新鲜空气量,通常按3m3/min计算。
按管内最多有三人同时工作计,取k=3,m=3,
则:
Q=kmq=3?
3?
3=27m3/min=1620m3/h
1.2按安全风速计算所需风量
人体所在地点处风速如能达到0.8m/s,就能满足人体的正常呼吸需
要。
则Q=sv
交式中:
S——管道截面积
底V——风速
内以1m顶管施工管径计算
容则有Q=sv=3.14?
0.5?
0.8
=0.628m3/s=2260.8m3/h
2.9、测量与纠偏
2.9.1、轴线控制点的建立:
以工作井穿墙管与井孔中心为依据,在地面
建立实际管轴线控制点。
2.9.2、井上井下的点位传递:
井上井下控制点位的传递,因井较深,可
垫木方将全站仪一边脚架架空在工作井内,再采用全站仪一次投递。
2.9.3、顶管定向:
从地面传递管轴线上的一个点至井下仪器平台,传递
另一点至站标。
该站标设置在穿墙管的上方井墙上。
顶管施工时,在井下
13
仪器平台上放置一台全站仪,以短边推长边的方法定出顶进方向。
2.9.4、顶进过程中测量纠偏应把握勤微纠的原则。
测量次数:
开始顶第一节管子时,每顶进20,30cm/次,正常顶进时,
每顶进80cm。
校正时,每顶进一镐即测量一次。
2.9.5、中心测量:
首次在地面用经纬仪确定顶管方向桩,然后在工作坑
边的两方向桩上挂小线,其上吊2个垂球到工作坑底部,在工作坑中用激
光水准仪照准两垂球,读管前端的中心尺刻度,若中心尺的中心刻度相重
合,说明方向准确,否则其差值为偏差值。
2.9.6、高程测量:
在工作坑内引设水准点清,停止顶进,将激光水准仪交支设在顶铁上,测量前端管底高程。
底2.9.7、顶进偏差的校正:
顶进中发现管位偏差10mm左右,即应进行校正,内纠偏校正应缓缓进行,使管子逐渐复位,不得猛纠硬调。
当管道出现偏差容时,应该及时纠正,不要等到误差大才纠正。
纠正前应分析偏差原因,有
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除采用工具管前壳体与后壳体间的纠偏千斤顶进行的
纠偏外。
2.9.8、地面沉降观测
地面沉降点在路面用道钉埋设,特殊要求的构筑物用红三角标记。
地面沉降观测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每天进行,沉降量控制在+10mm、
-30mm之间。
2.9.9、顶管姿态测量
为保证顶管机严格按设计轴线推进,必须及时观测顶管动态数据,
从而调整顶管各施工参数,指导顶管正确、安全推进。
14
在顶管机头部纵向设一对水平横尺,利用布设的三维坐标控制点,
测量各尺读数,经精确计算得顶管转角、顶管中心方向偏差值、顶管坡度、
顶管中心高程等数据,从而相应调整顶管机的各个施工参数。
顶管推进轴线应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如有微小偏差,可按比例
分段纠偏。
内
交底负责日期人
接受
交底
人员
签名
备注
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 技术 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