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33115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KB
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由1997年的37.82亿元攀升到2007年的430.03亿元,年均增长27.5%。
特别是2004年以来,利用内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实际利用内资保持40%以上的增速,2004—2007年累计利用内资1021.05亿元,年均增长70.4%,占1996—2007年累计利用内资总额的74.5%。
表11997—2007年重庆市主要对外经济指标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值
#出口
实际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
实际利用国内资金
(亿元)
绝对额
增长%
1997年
16.78
5.9
7.80
31.4
3.85
75.8
37.82
10.9
1998年
10.34
-38.4
5.14
-34.1
4.31
12.1
39.59
4.7
1999年
12.10
17.1
4.90
-4.6
2.39
-44.6
40.62
2.6
2000年
17.85
47.5
9.95
102.9
2.44
2.3
43.04
6.0
2001年
18.34
2.7
11.02
10.8
2.56
5.0
46.38
7.8
2002年
17.94
-2.2
10.91
-1.0
2.81
9.5
51.53
11.1
2003年
25.95
44.6
15.85
45.3
3.11
57.28
11.2
2004年
38.57
48.7
20.91
31.9
4.05
30.2
86.87
51.7
2005年
42.93
11.3
25.21
20.5
5.16
27.3
205.90
137.0
2006年
54.70
27.4
33.52
33.0
6.96
34.9
298.25
44.9
2007年
74.45
36.0
45.08
34.4
10.85
56.0
430.03
44.2
二、重庆对外开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以后,位于内陆腹地的重庆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由长期封锁闭塞逐步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直辖以后,重庆对外经济进入了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结构层次出现积极变化,区县对外经济长足发展。
(一)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进出口总额从80年代初的不足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74.45亿美元,增长了百倍。
直辖后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1年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29.97亿美元,占1987—2007年累计进出口总量的80%,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主体、贸易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1、进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直辖以来,我市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完善,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机电产品已成为最主要出口商品。
直辖11年间累计实现初级产品进口额17.4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2%。
初级产品进口额占全市进口额的比重由1997年5.4%上升到2007年14.8%,增加了9.4个百分点。
工业制成品累计实现出口额180.5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3%。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由1997年91.8%上升到2007年97.0%,增加了5.2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累计实现出口额111.76亿美元,年均增长33.8%,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58.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11年累计实现出口额8.76亿美元,年均增长13.3%,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4.6%。
2、进出口主体多元化。
直辖以来,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愈加完善,越来越多的所有制经济企业加入到对外贸易大军中,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国有企业占据出口的半壁河山。
直辖11年累计实现出口88.48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46.5%,年均增长9.6%。
国有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份额由1997年的91.1%下滑到2007年的32.5%,降低了58.6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后来居上。
民营企业1998—2007年累计实现出口66.39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出口的34.9%,年均增长113.6%。
民营企业出口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比重超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成为重庆市出口的中坚力量。
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达47.7%,比国有企业出口比重高出15.2个百分点。
进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力军。
直辖11年间,外资企业进口累计实现进口85.01亿美元,占全市累计进口的60.9%,年均增长12.8%。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累计实现进口53.20亿美元,占全市累计进口的38.1%,年均增长4.0%。
个体工商户进出口开始起步。
个体工商户2005年首次实现出口的零突破,出口额8万美元;
2007年再次实现了进口额的零突破,进口额1万美元,同时实现出口99万美元。
个体工商户进出口的出现,标志着我市进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日臻完善。
3、对外贸易市场逐年扩增,日美德三国为主要市场。
重庆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市场由1997年135个发展到2007年194个,进出口市场上亿元的国家(地区)由1997年4个上升到2007年20个,其中出口市场上亿元的国家(地区)由1997年1个上升到2007年12个。
日本、美国和德国是我市重要的外贸伙伴,长期对重庆出口和进口影响较大且排位稳定靠前。
2007年三大市场实现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为23.0%,进口额占全市比重为55.2%。
(二)利用外资积极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从1983年39万美元到2007年12.20亿美元,增长了3千多倍;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39万美元到2007年10.85亿美元,增长了近3千倍。
80、90年代在渝投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处于起步试探阶段。
直辖后,随着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和投资软硬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在渝投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7年底,累计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投资,其中46家企业已在重庆设立了82家子公司。
1、独资方式比重逐年增加。
直辖后外商对重庆投资信心愈加增强,独资企业数量和投资金额增长明显。
2000—2007年8年间全市外商独资企业项目累计828个,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数的50.9%,2001—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8.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15.91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41.9%,2001—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1.4%。
2、外资来源地不断拓展。
直辖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渐趋多元化。
分洲际看,亚洲是我市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
2000—2007年亚洲地区累计实际到位资金22.30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8.8%。
2007年亚洲实际引入资金6.7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62.2%。
分国别(地区)看,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香港,2000—2007年累计在渝到位资金15.69亿美元,占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1.3%;
2007年仅香港一地的资金占全市比重接近半数,高达49.4%。
3、投资结构变化明显。
直辖后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投资产业结构从二产业向一、三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
两大行业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市比重高达7至8成,房地产业增长尤为明显。
制造业2000—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15.03亿美元,占全市的39.6%;
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15.95亿美元,占全市的42.0%,居各行业首位。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7年27%;
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上升态势,从2000年11.9%上升到2007年58.4%。
(三)利用内资增势迅猛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金普遍匮乏,国内其他省市在重庆的投资极少。
1992年以后,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发展壮大自己,利用内资发展迅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1996—2007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内资从34.11亿元增加到430.03亿元,增长11.6倍,年均增长25.9%。
1、都市发达圈是吸引内资的主体。
都市发达圈吸引内资占全市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1%以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排第二位,渝西经济走廊排最后。
从具体区县看,2001—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前六位的区县分别是南岸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和渝中区,六区县累计实际利用内资占同期全市总量的40.8%。
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六个区县是长寿区、南岸区、开县、忠县、城口县和南川市,年均增速均在1.1倍以上。
2、东部地区是全市利用内资主要来源地。
从利用内资的来源来看,东部地区金额最多、份额最大,所占比重始终在61%以上,而西部地区因地缘关系列第二位。
在来源的具体省市中,从2001年到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来源最多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四川省,五省市累计投入资金797.30亿元,占同期全市总量的67.9%。
3、二、三产业利用内资各占一半。
一产业所占比重微弱,基本上在1%左右。
分行业看,2001—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最为显著的五大行业为房地产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和采矿业,这五大行业总共利用的内资占同期全市总量的86.6%。
增长最快的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其增幅均高于同期全市总量增长率。
(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快速增长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重庆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旅游不断发展。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完成营业额从1985年572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2.06亿美元,增长了35倍。
国际旅游接待人次从1983年2.30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76.17万人次,增长了32.1倍;
旅游外汇收入从1983年26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3.82亿美元,增长了1400多倍。
直辖以后,重庆与海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旅游和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11年来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营业额9.79亿美元,是1985—2007年累计营业额的77.8%;
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8万人次;
累计接待海外游客420.66万人次,是1983—2007年累计接待人次的77.9%;
累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83亿美元,是1983—2007年的85.0%。
截止2007年底,重庆已与19个国际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7年出访交流考察26批共629人次,接待来访团组14批共160人次。
表21997-2007年重庆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旅游情况
单位:
亿美元、人次
实际完成营业额
对外劳务输出
接待海外游客
旅游外汇收入
1997
0.27
804
259414
1.05
1998
0.32
868
163738
0.88
1999
0.38
1509
184936
0.97
2000
0.58
2019
266081
1.38
2001
0.67
2350
313254
1.63
2002
0.80
2380
461484
2.18
2003
2608
234521
1.13
2004
1.01
2751
434423
2.03
2005
1.21
3322
523872
2.64
2006
1.61
4126
603239
3.09
2007
2.06
5270
761676
3.82
(五)以人为本,积极引进外智。
重庆直辖后,高度重视智力的引进,将引智、引技与引资三者相结合,为开放型经济提供坚实的智力后盾。
2001年境外来渝的专家2379人次,其中外国专家1691人次。
2007年境外来渝的专家6460人次,增长1.7倍;
其中外国专家5950人次,增长2.5倍。
2001—2007年7年间累计引进各类专家27128人次,年均增长18.1%,其中外国专家累计24017人次,年均增长23.3%。
(六)“一小时经济圈”是我市对外经济的核心力量,引领“两翼”发展
资料显示,2001年起各区县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7年底40个区县中已有38区县涉足了进口或出口贸易;
各区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1999-2007年9年间39个区县达成了外商直接投资意向,34个区县的资金到位情况较好。
三大经济区域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向“一小时经济圈”一边倒的特点。
1、“一小时经济圈”占绝对优势,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对外经济发展。
区县对外经济高度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仍处于起步阶段。
2001年“一小时经济圈”实现进出口总值16.85亿美元,占全市的91.9%,渝东北和渝东南仅占1.7%和6.4%;
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实现进出口总值71.50亿美元,比重上升到96%,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比重下降至0.7%和3.3%。
1999年“一小时经济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4亿美元,占区县总额的98.5%,渝东北仅占1.5%;
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74亿美元,比重继续上升到99%,渝东北仅占1%。
渝东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情况不理想,1999年、2006年和2007年均无到位资金,1999—2007年累计吸收资金仅为376万美元。
表3“一圈两翼”三区域对外经济指标
区域
进出口(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总额
比重%
全市(区县合计)
18.34
100.0
1.97
一小时经济圈
16.85
91.9
71.50
96.0
1.94
98.5
10.74
99.0
渝东北
0.31
1.7
0.51
0.7
0.03
1.5
0.11
1.0
渝东南
1.18
6.4
2.45
3.3
注:
199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区县合计,未包括市级部门数。
2、“一小时经济圈”对外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两翼”。
“一小时经济圈”2002—2007年6年间的进出口增速一直略高于全市水平,年均增速比全市年均增速高出0.9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则由低于区县总额增速转为反超,2000—2007年8年的年均增速比区县总额年均增速基本持平。
渝东北6年间的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年均增速远远低于全市年均增速;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快速下滑,年均增速低于区县总额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渝东南6年间的进出口增速呈直线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年均增速13.4个百分点。
表4“一圈两翼”三区域对外经济增长
进出口增速(%)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2002-2007年
平均增速
2000-2007年
-2.2
36.0
26.3
-24.9
23.8
36.8
27.2
-27.7
57.0
23.9
14.6
15.0
8.7
76.3
-6.6
17.6
-52.2
23.2
12.9
200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为区县合计数增速,未包括市级部门数。
三、重庆对外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因素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尤其是直辖后的加速发展,重庆市开放型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力作用日益凸现。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受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重庆的对外经济起步晚,总体规模偏小,增速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与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地位不相称,也影响了重庆经济更快的发展。
进入直辖的第二个十年,重庆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重庆对外经济站在新起点上,诸多因素支撑着重庆对外经济的新一轮飞跃及“加快”、“率先”发展。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世界经济日益向着“地球村”发展,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重大的变化。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能源、资源性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很好地说明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日益增强。
2008年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经济焦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和外资西进步伐逐步加快,西部地区已成为投资热土。
2007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6.80亿美元,占全国同期总量的4.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市场广阔,投资优势明显,对资金的吸引力将会更为突出。
(二)独特的区域界定
地处内陆的重庆,对外开放长期以来受制于地缘条件,地理区位的先天优势较弱。
自直辖以来,机遇连连垂青重庆,从直辖初期的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库区移民项目到去年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为重庆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动力。
中央政策赋予了重庆新的、多重的区位界定,为重庆打造了独有发展优势,为重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积极转化政策效能,挖掘区域定位深度,及时推进“一圈两翼”、“统筹城乡”、“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等发展战略;
同时广泛开展区域合作,扩展区域定位的广度,形成了西南一片、长江一线、毗邻一圈的横向经济协作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水平。
(三)产业、人才比较优势
重庆既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空交通便利和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又有以摩托车汽车、微电子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及完备的配套产业等新兴优势。
重庆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和壮大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吸引产业龙头企业来渝投资,带动配套企业及时跟进,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整合成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企业集群,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重庆造”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强。
人才是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市政府在引技、引资同时高度重视引智,吸引和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充实人才资源储备。
市政府积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并建立了培训基地,让企业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干部及时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前沿信息和新知识,一大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企业家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重庆广阔发展空间迅速成长、成熟。
(四)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在对外开放中,投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抓住 历史 发展 机遇 加快 对外开放 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