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拓展技巧彰显文章厚度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2600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41KB
巧用拓展技巧彰显文章厚度Word文档格式.docx
《巧用拓展技巧彰显文章厚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拓展技巧彰显文章厚度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主题泛化
写作贵以小见大,考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方能呈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艺术化境。
而现状恰与此写作良训背道而驰。
有浙江考生写08年高考试题“感受乡村”,时言思乡情怀,时谈适性自然,时议淳朴民风,短短千字之文,将乡村多元意蕴尽含其中,看似宏文一则,实则浅尝辄止。
3.结构扁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为文者贵曲”,跌宕的文势常能让文章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艺术魅力。
不少考生则无心经营文势,所写之作无抑扬之分,无正侧之别,少立体强化,多单向重复,举目而望,一览无余。
4.用材不当
不少考生写作时对材料依赖甚强,他们习惯于对材料不厌其烦的援引和陈述,不知不觉中,材料堆砌已是事实,自我缺失业成定局。
于是,心中慨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再回头已百年身”了。
二.思路拓展五法分析
以上四大痼疾,导致的共同结果是文章平面单一,缺乏广度、深度和厚度。
如何有效走出以上四大痼疾的沼泽,成功运用技巧,让文章呈现厚度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时间实践,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拓展技巧。
1£
®
抑扬造势法
抑扬造势法是指为实现文势跌宕,掀起波澜而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的写作技巧。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
在任何作文题中,抑扬造势法都很有用武之地。
现举一例说明之。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
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
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
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走进乡村,用心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
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
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于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
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
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
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
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而空洞。
以上作文片段即是运用抑扬之法的成功典范。
学生写的作文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感受乡村”。
学生一反“赞美唯美农村、向往诗意栖居”的常见立意,而是透过“童话乐园”的绚丽缤纷去发现生活在诗意大地之上而并不诗意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可谓不落窠臼,立意深远。
试想,考生如不用抑扬之法,开门见山直陈农民生活之艰辛,于情,似来得过于突兀,读者缺乏认同心理;
于理,未能在抑扬的变化中给人强大的心灵冲击,文章层次也将趋于单一和平面。
用抑扬法写浙江省08高考作文,角度很多。
如写“感受农村”,欲言农村的诗意,可先道其经济的落后;
欲言乡风的淳朴,可先道其环境的闭塞;
如写“触摸城市”,可先道城市的繁华,再言城市的“喧哗与骚动”;
可先道城市的发展,再谈城市个性缺失,千城一面的遗憾。
如以08年广东高考题“不要轻易说‘不’”等观点明确的作文题,即可用先抑后扬法先写自己轻易说不的经历,然后在认识其危害后,笔锋顺势一转,直指主题行文;
而写07上海卷“他们”等需要学生自行明确立意的作文,如何运用抑扬则是由立意决定的。
如把“他们”定位为弱势群体,文章立意可确定为“只有把‘他们’当作‘我们’,用博爱的情怀平等看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
”此后,可用抑扬造势法先道自己对弱势群体抱以同情却不能真诚相待的错误认识,然后再道“平等相待、真诚相见,把他们当做我们”的博爱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在用抑扬造势法行文时,一定要重视抑和扬所占篇幅的合理,很多考生运用抑扬造势法写作时,多会犯头重脚轻的弊病,抑有余而扬不足是常有的事,或是抑扬恰到好处,而缺乏了一个由抑转扬或由扬转抑的过程,显得十分突兀,缺乏真实感。
2.比较强化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善用比较法的考生能从反面、侧面等角度强化对象,深化论证,其效果远胜于正面的单一强化。
比较法主要有二。
一是衬托,即经典写作中的烘云托月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即是从六宫粉黛之美烘托贵妃之美;
也可以用正反对比法从反面道现象、道意义,从而正反论证,相得益彰。
在古典诗词中,烘云托月法运用范围很广,也显示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是对比。
对比可分为两种。
一是纵向对比。
幼时经常写诸如此类的文章:
《路的变迁》。
写乡村小路由泥泞小道变为石子路,然后变为水泥公路,最后变为柏油马路的变迁历史。
这样的写法即是很典型的以时间为序的纵向对比法。
笔者曾读过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纪念》。
作者站在广州城,想到了60年前艰辛浩荡的革命运动,然后再由此写到今日繁华的太平盛世,纵向对比自然引起我们对革命者的纪念缅怀之情,可谓顺理成章。
二是横向对比。
即在同一时空内对不同对象的横向对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作文立意是理想、追求、号召、呼吁等主题时,考生不妨从反面道道现实,以期让现实与立意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使文章更富张力。
如写话题作文“坚强”,学生既可道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坚强,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躲在温柔乡,品味脆弱的事例,定能使文章层次丰富,结构立体。
现举一例子具体说明之。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60年前的那幕惨剧:
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
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这般:
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
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
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
“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上例所用的即是对比强化法。
对比之下,“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这一观点得到了鲜明的彰显,这不可不谓对比强化法的功劳。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作文试题多喜欢体现对比思维。
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繁与简”“一枝一叶一世界”等题都值得用比较强化法行文。
如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感受农村”“触摸城市”,命题者似已暗示考生可用比较强化法。
其实,农村与城市间的对比点很多,如喧哗与宁静,冷漠与真诚,快捷与闲适,功利与诗意,矫饰与自然,繁华与落后,富裕与贫穷,现代与原始,发展与停滞等,都可作为对比点加以强化。
3.外延拓展法
外延拓展法即是在确定文章主旨后,通过不同写作对象转换和深入论证,彰显观点普遍性的写法。
其常用形式主要有四。
一是从自然到社会。
请看下例。
我常常为胡杨的生命力震撼不已。
这是一种怎样的树啊。
它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这是一种生命的坚持,更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我们是否该从胡杨身上汲取些什么呢?
这一写法甚是经典。
很多自然中的景物都值得我们用心挖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拓展至人类社会上。
如旅鼠、荆棘鸟、荷花、拉丁美洲鲑鱼等都是很值得挖掘的意象。
二是从个体到集体。
余秋雨面对余杰的一篇《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没有任何忏悔之意,甚让国人失望;
而巴金却能自觉地对其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发自内心地深省,写下了伟大的《随想录》,这难道不值得每个人好好反思吗?
个人需要忏悔,一个集体又何尝不应忏悔呢?
上例即是由个体到集体的典型片段。
由个体上升到民族的高度,多能让文章思路开阔,大气磅礴,彰显文章思路和层次。
三是从艺术到人生。
对于生于城市又长于城市的我来说,对乡村的最初印象源自文学。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对乡村之趣心怀神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让我对乡村之纯充满依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让我对乡村之美多了一份憧憬。
而当我只身来到乡村时,魂牵梦萦的乡村图景终于清晰地呈现于我的眼际耳畔了。
至今不忘心灵与自然的唯美邂逅。
看山心定,那一种厚重、那一份包容,让世间浮尘霎时沉淀;
望水心宽,那一缕柔情、那一股激情,令世人心灵清澈透明;
观云心静,仰卧草地,面对云霞的变幻莫测,心中多了一份旷达。
我便是在如此绝美的乡村,荡涤了心灵,洗去了浮华,让自然的气息渗透每一个毛孔。
上文所用的即是外延拓展法。
考生由文学作品描绘的乡村之美,拓展到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到的诗意自然,层次清晰且呈递进之势,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文章因此而富有厚度。
四是从具体到抽象。
如有学生写“感受乡村”这一作文题,即想到了外延拓展法的运用,由乡村的景美写到乡村的境美,最终写到乡村的人美,可以顺理成章。
外延拓展法运用的角度很多。
如写“坚强”这一话题,可先道个人需要在人生历程中学会坚强,然后再从个体到集体,道一个民族更应学会坚强;
如写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即可用从艺术到人生的写法,先道好奇心对于艺术发现的重要性,再道“好奇心”对领悟有大美而不言的宇宙天地的意义。
浙江省08考生写“触摸城市”,立意为“我在触摸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火热之时,感受到城市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凉。
”文章先写了经典影片《十分中年华老去》中陈凯歌导演的短片《百花深处》,以及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揭示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惨遭破坏的事实,然后拓展外延,谈及自己所在城市文化遭遇破坏的不争事实,即是外延拓展法中由艺术而人生的写法成功运用的典范,有效拓展了文章的广度。
4.内涵深入法
考生在运用外延拓展法增加文章广度的同时,还可用内涵深入法增加文章的深度。
经典议论文在挖掘文章内涵时,常用的层次一般为: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以“感受农村”为例,“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把感受和感受对象具体化的问题,“为什么”,则重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
“怎么样”,则可谈论具体做法。
具体请看下例。
曾去西溪游玩,其中一站便是感受农家的原始生活。
同那许多赞羡田园的诗歌一样,介绍文字也总流露出淡淡的欣喜和向往。
烧柴的灶台,木制的幼儿床,纸糊的镂窗,甚至简陋不过的木制脸盆与搓衣板,就组成了所谓田园的梦。
人们随意赋以“田园”美好的印象,只在无关的骚人笔下段取只言片语,竟使乡村成了寄梦的地方——一生追逐的,不实的梦。
此情此景,与城市中的喧哗骚动、灯火酒绿、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截然不同。
城里人于是开始幻想。
幻想着自己在城市中耗度大半青春后,于乡野置田买屋,颐养天年。
笼罩在同一片星空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何有如此遥远的距离?
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城市人,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形的玻璃穹顶之下?
我们只是累了,只是厌倦了。
或许我们的“乡村”不过是一个不被打扰的度假,一个宁静的月夜,一种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点的生活。
如此而已。
而城市的人们只为了在跟着城市的节奏,拼命消耗自己的热情与青春的同时,对得住自己,才幻化出这样一个看似实际却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以上片段运用了内涵深入法。
先立足现象,谈及城里人在感受农村时油然而生的羡慕,然后由果溯因,思考城里人有如此向往的社会和心理原因,文章因此富有层次和深度、充满社会反思特质。
再以天津省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为例,我们可先思考“是什么”,把抽象的“人之常情”具体化;
然后思考“为什么这是人之常情”的问题,如有可能,可适当提提“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人之常情”的层次。
考生在运用内涵深入法行文时,切忌贪多求全,一般多用两个逻辑层次构筑文章主体部分,逻辑层次过多常会使文章有蜻蜓点水,语焉不详之感,从而削弱了文章抒情、议论的力量。
5.发展展望法
考生行文时,多会把思考的目光聚焦于对过往的追忆,聚焦于对现实的思考,较少有学生去思考未来,因而遗憾地丢弃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文技巧——发展展望法。
发展展望法是用唯物论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展望的视角聚焦未来,使文章具有更大的时间跨度,具有更强的思辨色彩的一种行文技巧。
很多文章多以想象的形式道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文章因此而真正实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效。
发展展望法最值得借鉴的是马丁·
路德金的作品《我有一个梦想》。
请看下面的片段。
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依然怀有一个梦。
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
人人生而平等。
”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一个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
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有考生借鉴模仿这个片段,写下了如下作文片段。
一个在物质上日渐富足,精神上却失去方向的城市,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望着几千年来都市一路走来的方向,摸着它们不断演化的轨迹,我追忆着那些遗失的美好,同时又担忧着:
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
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获新生?
我在无限的思考中面对都市,触摸它的外壳,也渴望触摸它的灵魂。
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内质可以像外表一样美丽动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虚假与轻浮都会变得真实与坚固,但愿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但愿我们可以重新触摸都市那由内而外的如花般绽放的美丽。
相信,那一天终将来到!
以上片段即是由发展展望法挖掘出来的一个层次。
考生立足于物质富裕、精神匮乏的城市现状展望城市的未来,道出了自己对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殷切期盼,写得真诚感人。
发展展望法是挺具普遍性的方法。
仍以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为例,如写“感受农村”,立意于“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可展望虚写农民过上富裕而诗意的生活的未来;
立意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展望虚写对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明天的憧憬;
立意于“思乡情结”,可展望虚写游子叶落归根的坦然和安定。
如写“触摸城市”,立意于“对城市功利和浮躁的不满”,可展望虚写对充满诗意和宁静的城市生活的追求;
立意于“对城市人际冷漠的批判”,可展望虚写城市居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
立意于“城市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现实反思”,可展望虚写对充满个性的魅力之城的追求等。
三.拓展五法具体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以上五种写作拓展技巧指导学生的写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单一技巧指导
笔者把以上五种拓展法以一个月为训练周期,指导学生开展具体实践。
实践方法如下。
一是好文推荐。
笔者在大量的阅读中提炼出体现以上五种拓展技巧的片断,让学生阅读鉴赏,进而借鉴模仿,提炼出具体行文的技巧和策略;
二是片段仿写。
要求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体现相关技巧的片段后,开展片段仿写实践,要求仿写必须体现具体技巧;
三是小组交流。
学生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写作评价,在互批互评中积累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四是习作互赏。
笔者从学生习作中评出最佳习作,供学生进一步借鉴模仿。
以下片段即是学生成功的练笔之作。
(1)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斗笠画出了一个木屐永远也走不出的圆。
”感恩就如同斗笠,生活就好比斗笠。
我么的生活永远在感恩的圆内寻寻觅觅,当感恩不再存在,生活也就找不到了轨迹和方向。
生活和感恩,究竟谁是谁的主宰?
答案已被封锁到了冰层,永远都不得而知。
这样的说话,不论你认同与否,都请相信:
没有了感恩,生活就会空洞而无意义,也就无法造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2)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
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
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2.全文综合构建
学生在练熟五种拓展技巧后,笔者开始要求学生能在一篇文章中开展综合训练。
首先是告诉学生拓展五法的具体运用技巧。
以上拓展五法无主次之分,有先后之序。
一般而言,我们可先思考内涵深入法,从而在第一时间先明确行文的大层次。
其次思考外延拓展法和比较强化法,以有效拓展文章的特定层次,最后可思考抑扬造势法和发展展望法,既让开篇因抑扬造势法掀起波澜,也让结尾因发展展望法含蓄隽永、情真意切。
考生既可在写作时用以上某种拓展技巧开拓思路,更可运用多种技巧的组合实现快速行文。
在运用多种技巧组合行文时,一定要在内涵深入法、外延拓展法、比较强化法之中任选一种构建文章主体,然后再用其他四种方法构建具体段落,使文章构成复合结构。
以下是学生综合运用拓展五法的文章,值得一读,值得一思。
例一
生命的空白艺术
幼年时看白石老人所画之虾,望着宣纸上大片的空白,实是不得其意。
稍长时,始有所悟:
无画之处,看似空白,实则空灵。
看空白处时,似眼前有碧水一汪,群虾嬉戏其间,动感顿生、神韵俱出。
于是悟到:
艺术需要留点空白。
此后日益得知留白艺术是艺术殿堂的宠儿。
白居易借歌女之琵琶,弹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化境;
朱耷所画残荷图,仅泼墨一汪,枯叶一片,却道尽秋意之凄凉;
莫泊桑以一句经典台词――“可怜的玛蒂尔德,那根项链是假的”,惹出读者热泪满眶。
在艺术的天堂里,留白是一种小技巧,又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洒脱,又是一种意在神韵的从容。
艺术如此,那人生呢?
人生似乎不应留白,在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统治下,面对“渺沧海之一粟”的须臾,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于是就努力增大生命的密度。
面对孔子的一句“生无所息”,歌德会频频点头,巴尔扎克会微笑默认,鲁迅会以奋笔疾书来回答,西西弗斯会以推石欢笑来赞成。
这句“生无所息”唤起国人马不停蹄地在生命的花瓶里不停填埋土壤,仿佛谁填得多,谁的人生就完美一般。
如果把如此人生比作是画,那一定是一幅“密不透风’的画了!
而有没有人生是留白的呢?
细细想来,至少两类。
一类是面对人生,无意耕耘者,如同面对宣纸,无意作画之人,是典型的无为者;
另一类则是深谙以少胜多人生之道的人,他虽亦无为,而无为是为了更有为,是谓无为而治。
不禁怀念起庖丁来了。
要论人生的密度,那些良庖和族庖是一定会坚持说自己没有虚度光阴的,那一打打折损的刀即是明证,这样的人生还不密吗?
而一边是疲惫不堪而事倍功半的厨师,一边是气定神闲、踌躇满志、奏刀砉然的庖丁,孰疏、孰密、孰优、孰劣,应该一目了然了。
我总以为,人生中来点艺术留白未尝不好,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那草船借箭的胜券在握,那运筹帷幄的淡定潇洒,比起那些只知奋力厮杀的武夫,不知要强多少倍。
人生中的“密不透风”和“疏可走马”有境界之别。
《英雄》中说习武之人有三种境界:
一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一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了。
绘制“密不透风”人生之画的人处于第一境界,最多也是第二境界,而懂得留白艺术之人则已到达第三境界了,无为而最有为,是那样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又是那样的令人流连忘返。
人生还真是需要有类似的经历,当人们只知在人生旅途中蛮力向前时,海德格尔的“人,当诗意的栖居!
”一语道醒梦中人,原来在学会快走的同时,尚应思考慢走。
慢走不是不走,是为了更好地走,更巧的走,这就是人生的辨证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长期受此古训激励的我们也应该想想了,能不能是“巧为径、乐作舟”呢?
想想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白居易的诗,然后下定决心,告诉世界:
从今天起,就给生命来点艺术空白吧!
本文在行文时所用的外延拓展法可谓妙哉!
由艺术而人生的外延拓展技巧使行文顺理成章,很能让人接受其思路,文章因此论证有力,富有说服力。
在写人生部分时,作者更是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疏可走马和密不透风的人生作对比,优劣一看即知。
例二
繁华落尽
时代总是在叹息,总是在淘洗。
它从不言语,更别提评价什么。
评价是人们的事,有时,时代会把人们的评价也淘洗得一无所剩,但幸而此刻我找到了一句流传到今天的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时代还没有淘尽一些人,如董桥,如余秋雨。
他们的繁华是多么可羡啊,曾经我也为之落泪。
繁华是艰难的,是要描绘出世界的纷扰。
他们手上的那支笔幻幻化化,写着茫茫人间的苍生,悠悠历史的脚印。
然而天女散花,不免撒下些荆棘草,贵妇盛装,也许斜插了钗头凤。
有时候,七宝楼台是那样迷人,但“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写人世的只写出浮沉气象,写历史的竟不免带些硬伤。
这时候,时代除了叹息不再说什么,他们的笔迹在这个出版业兴旺的时期慢慢地淡去。
时代留下来一些人,如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巧用拓展技巧 彰显文章厚度 拓展 技巧 彰显 文章 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