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2539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75.50KB
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
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六、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首先是政通司、其次是六科、再次是提塘
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万历邸钞》:
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
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
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
《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
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明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塘报、告示
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重要传播手段。
竹筹
揭帖:
古时监察部门长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
也指旧时张帖的启事、文告(多指私人的)。
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
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
牌报:
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
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
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
七、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
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报房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
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
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辕门抄:
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
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小结:
我国古代的报纸形态有三类:
合法的官方报纸邸报;
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京报;
非法的非官方报纸小报。
其中,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京报有400年的历史。
它们由于受到自然经济基础的束缚,政治上遭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始终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纸兴起,古代的报纸迅速被取代。
专题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815-1872)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澳门和广州)
(中文宗教)《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外文)《蜜蜂华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1)中文刊物大都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办的,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消除中国人的戒心。
这些刊物言论谨慎,极力鼓吹中外友好。
而以西方人为读者的英文报刊,则重在传递情报与信息,讨论对华政策,嘲笑、攻击中国,公开煽动武装入侵。
(2)这些报刊中,中文报刊多由传教士主办,得到了商人、外交官的支持。
英文报刊多为商人出资创办,其主要编撰者不少是传教士。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人通力合作办报。
(3)担当编撰工作的主力是传教士。
传教士懂一些中国语文,比较熟悉中国情况,是当时少有的“中国通”。
除了传教、办报,他们还担任翻译、秘书、向导等职。
(4)办报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
(5)外人近代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二、鸦片战争后香港的兴起报业
(外文)《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创刊,周二刊,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1869年停刊。
以敢言著称;
特别重视中国新闻,同情太平天国运动,对其做过系统报道。
《香港公报》:
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德臣报》:
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孖(ma)剌报》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中文)《遐迩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
(外文)《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文宗教)《六合丛谈》:
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
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万国公报》:
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中文商业)《上海新报》:
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申报》:
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申报的几个第一:
1882年在津沪之间建成国内第一条新闻电报线路。
出版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
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申报》改革①《申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厉行改革,更新设备,发展广告业务,增出《自由谈》副刊,成为进步文化园地,《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量最多的大报;
③起初,《申报》只重经营,政治上极为保守。
“九•一八”事变后在史量才的主持下转向抗日立场,抨击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引起国民党当局忌恨。
在实施拉拢、利诱手段均告失败之后,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刺杀了史量才
《新闻报》:
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京津泰晤士报》:
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中西见闻录》:
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四、对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
(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
)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
①报刊观念方面:
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②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
③物质技术方面:
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4)外人办报活动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
专题三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1、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昭文新报》:
1873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上海)《汇报》:
即《汇报》、《益报》。
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
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广州)《述报》:
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香港)《循环日报》:
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报刊政论文体:
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
直陈时事,浅显通俗,短小精悍,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王韬:
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
二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
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
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2、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
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
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历史意义:
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湘学报》:
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初名《湘学新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湘报》: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国闻报》:
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时务报》:
:
①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
②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
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
⑤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
梁启超:
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
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
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
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
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
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
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梁启超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
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
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办报四大原则。
第一,宗旨定而高;
第二,思想新而正;
第三,材料富而当;
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
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
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
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
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故称“时务文体”。
②“时务文体”秉承王韬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打破
传统古文、时文、骈文的束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
文章大多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富于煽动,风靡一时。
③“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在各地大量涌现,形成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主要集中在1897和1898这两年,上海最多。
这些报刊绝大多数都倾向维新,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①出现了一批文摘报。
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
②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
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
③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
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
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
④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
⑤出现了一些官报。
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
2.特点:
1)是报刊数量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70多种。
2)是办报地区广,深入到长沙等地;
3)是报刊的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4)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首先,他们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利工具,他们直言不讳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其次,他们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他们认为报刊有“去塞求通”的作用;
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的作用;
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
再次,他们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因此他们的办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政治斗争服务。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是他们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但是这些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仍没有突破“尊王攘夷”、“宣德达情”的藩篱。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二,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第三,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所谓“报章文风”的指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也称“时务文体”。
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唐才常:
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
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严复:
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
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
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官书局报》: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机构出面办的报刊。
时务文体:
维新派在办报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
时务文体的三个特点:
一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二是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三是避风常带感情。
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韬圆文录外编》:
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
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专题四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日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新闻 传播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