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22344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54KB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文档格式.docx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确:
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不能。
“独立”既说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砥柱中流: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
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
“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
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
杜牧《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漫:
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
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
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发奋自强的景象。
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比较:
竞:
竞争,竞赛。
竟:
出乎人意料。
竞、竟〕
〔3〕思考:
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
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比照〔红、碧〕,和动作的比照〔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
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
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
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
〔联系时代背景〕
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
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
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问:
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篇二: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
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2.录音带:
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别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
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
(见预习提示)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
(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假设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
假设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似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风格?
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湘江北去,诗人南下——
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说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
假设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慨: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比照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心。
(板书:
诗人、关心天下)
朗读提示:
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心天下的哲人。
哲人)
要读出深思。
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携”、“侣”“同学”说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说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发奋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说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
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
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以下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说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发奋,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篇三:
沁园春长沙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别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
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比照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
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
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
,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
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
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解题
沁园春:
词牌名。
来由: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
“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
标题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三、初读感知
第一遍:
小声自由朗读
第二遍:
结合注释理解读读完抽查对字词的把握
第三遍:
理解之后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第四遍:
汇报读〔找两个人〕
第五遍:
听示范读〔让词中内容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
四、梳理文脉
过渡:
听完范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作答。
引导梳理:
〔一〕第一个画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①这三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时令、地点、人物〕
②脑海中的画面:
深秋季节,“我”单独一人来到橘子洲,看着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
我们把这幅画面取名“独立寒秋图”吧。
〔课件展示:
独立寒秋〕,这幅画面由一个立字引领。
〔二〕第二个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①第二幅画面由哪个字引领呢?
〔看〕
②词人看到了些什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③用自己的话把画面介绍出来。
〔绵延的群山因枫树都成了红色,茂密的树林像被染过一样,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我们把这幅画面叫做“湘江秋景图”吧,课件展示:
湘江秋景。
〕④结合前面的画面内容给“湘江秋景图”加两个形容词吧。
〔生机勃发、绚烂多姿〕。
用毛泽东通知的话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
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⑥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又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
看到如此壮丽的大好河山,不禁开始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到底应该谁来主宰。
〔三〕第三个画面:
“携来百侣曾游?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①作者由眼前的秋景联想起了那段时光?
〔峥嵘岁月。
画面就叫“峥嵘岁月”吧。
②在这峥嵘岁月,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军阀,视他们如粪土。
课件展示: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四〕第四个画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①给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课件展示:
中流击水。
②下阕对上阕末尾的问题有没有作答呢?
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引导背诵
①看着框架图尝试背诵
②个人尝试
六、作业
①同步练习题
②复习稳固〔课下注释〕
【知识体系图解】
第二课时【教学三维目标】
学习描写和诗歌鉴赏语言中的意象语言;
知道诗词一般写作章法。
自主学习、共同探讨。
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一、复习导入
还记得昨天课上我们脑海中有那几幅画面吗?
你对那几幅画面印象深刻。
一般同学会答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二、重点突破
很多同学对湘江秋景图印象非常深刻。
一起把这部分背一下吧。
〔一〕湘江秋景是一副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
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
那么什么叫做意象呢?
精讲1:
意象语言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①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山、林、江、舸、鹰、空、鱼、水
②抓住关键词品味意象特点。
〔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
抓意象、细分析: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沁园春 长沙 一等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