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1569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4.08KB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6.学者赵翼提到: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8.“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9.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
下列是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口号,在历史上以进步意义为主的是
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不用官兵,不用国努,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C.“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D.“我们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地中海是我们的海”
10.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1.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
这表明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12.有学者提出:
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13.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4.“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5.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
”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17.亚里士多德说,“组成城邦的一个部分优于质而另一部分则优于量,譬如门望较低于贵胄的部分,于数而论,却胜过贵胄,穷人的数目也可以胜过富户;
但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
”这说明他
A.主张建立混合型的共和政体B.强调公民的知识素养
C.赞同雅典直接民主政治D.看重公民出身
18.《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规定:
如原告与被告就某物发生争执,那么,原告所提起的是对物的诉讼。
例如某人占有一有形物体,铁提肯定这物是他的,而占有人主张他是所有人。
铁提既然主张物是他的,所以这是对物的诉讼。
这说明罗马法中
A.体现了物权的法定主义原则B.物权与债权转化是客观规律
C.所有权与占有权的性质相同D.占有人对物的权利备受保护
19.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
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时间
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0.“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
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
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
——是我,还是驴?
”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哪一原则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
C.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
21.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
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
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
“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
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B.工人和农民联合反对君主派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D.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很激烈
22.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认识的理论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
23.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
“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
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
‘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
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
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
”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社会主义思想
C.人民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24.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
“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
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
”这一观点认为
A.暴力革命不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B.《共产党宣言》描述的理想需要修正
C.巴黎公社斗争策略值得各国效仿D.当时的工人运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第Ⅱ卷主观卷
二、主观题(本题共计6道题,其中25题、26题为必做题,27、28、29、30题为选做题,请考生选择其中一道题目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5.(25分)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
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
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
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
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
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
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8分)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3分)
(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综合材料四,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修宪的认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
2.必须结合中外史实,符合主题的历史事件要全部用到,无遗漏;
3.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
27.(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
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为诸家学派的基地;
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
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
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7分)
28.(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生效时间
主要内容
1
1791年12月15日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2
携带武器的权利
4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5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7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8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10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12
1804年6月15日
总统选举办法
13
1865年12月6日
废除奴隶制度
14
1868年7月9日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16
1913年2月3日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17
1913年4月8日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19
1920年8月18日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20
1933年1月23日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24
1964年1月23日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26
1971年7月1日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29.(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
”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
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30.(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
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
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
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
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客观题:
3
6
9
11
15
18
21
22
23
C
B
D
A
主观题:
25.
(1)阶层:
平民。
(2分)
意义: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有章可循;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4分)
(2)政治体制:
总统制。
实现:
实行三权分立;
总统只掌握行政权;
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总统由选举产生;
有任期限制(回答其中三点得6分)
(3)法律名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4)特征: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回答其中两点得4分)
认识: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
(2分。
若答“法治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亦可)
②宪法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法治的需要。
若答“宪法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亦可)
26.评分等级:
(1)第一等(10~12分):
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题论相符,确切明了;
涉及主题历史事件全部用到,中外历史结合紧密;
史实运用恰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观点示例:
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第二等(6~9分):
尚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
涉及主题部分历史事件,尚能结合中外历史;
题论基本相符,不够确切,论证尚合理、文字较通顺;
逻辑较为清晰,表达基本准确。
(3)第三等(3~5分):
涉及主题很少历史事件;
未能结合中外历史;
论述散乱,尚可读通。
(4)第四等(0~2分):
无观点或观点含糊不清;
没有史实论证。
27.
(1)特点:
“官师合一”(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
教学场所兼行国事。
(2分)变化:
平民教育兴起;
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
(2分)原因:
分封制瓦解;
井田制崩溃;
士阶层壮大;
哲人、学者投身教育。
(2)特点:
主动性(派遣学习)、示范性(言传身教)、实践性(各地实践)(3分);
贡献:
教育选拔出大量人才;
推动了蜀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8.
(1)(8分)规定了公民的基本的自由与权利;
废除奴隶制度;
逐步降低了选举权的(种族、性别、财产、年龄等)限制;
进一步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利。
(2)(7分)使宪法得以逐步完善;
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治;
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9.
(1)(7分)材料一认为:
一战的原因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稳定欧洲现状。
(4分)材料二认为:
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3分)
(2)(8分)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
(1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欧洲;
(4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3分)
30.
(1)理解:
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
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
(2)转变:
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
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
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
(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学 第一次 质量 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