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科技行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31228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62KB
生物的科技行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的科技行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科技行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高投入
生物科技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厂房的建造和设备仪器的配置方面。
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产品的平均费用在1-3亿美元左右,并随新产品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6亿美元)。
一些大型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
(3)长周期
生物科技产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
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
所以开发一种新产品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
(4)高风险
生物科技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新产品的投资从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实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实验、生物利用度测试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实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重新评价。
一般来讲,一个生物科技产品的成功率仅有5—10%。
时间却需要8—10年,投资1—3亿美元。
另外,市场竞争的风险也日益加剧,“抢注新产品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证书或抢占市场,也将会前功尽弃。
(5)高收益
生物科技产品的利润回报率很高。
一种新生物产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
可以说,生物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1.2我国生物科技行业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1.2.1新的生物科技公司不断涌现
随着跨国生物科技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我国生物科技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如上海2003年新增研发型企业56家,目前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已达120家,年增幅80%以上。
目前世界20强制药企业已有5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机构。
又如,天津从事生物医药、诊断试剂、生化药物、干细胞研发、生产活动的公司有近60家。
其中多数是近年成立的中小公司。
以上海开拓者药业为代表的专门从事委托研究的企业,由于与跨国公司保持紧密联系,发展速度非常快。
1.2.2生物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目前,我国已批准20种基因工程产品,5种基因工程疫苗上市。
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产品9种(含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基因工程产品与基因疫苗仿制品361个。
全国现有生物企业7300家,2003年广义生物产业产值达到6000多亿元。
其中,现代生物企业28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40亿元。
1.2.3拥有一批具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
目前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科研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在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
例如,上海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功能基因组、重大疾病新靶标、组织工程、干细胞、神经科学、转基因技术、生物芯片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
又如,湖南在疾病基因组学、干细胞工程等尖端学科上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与国外同步;
在国际上抢先克隆出第一个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实现了我国本土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
构建了一种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基因治疗新载体---人源基因载体;
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列入国家“863”计划,野生稻高产QTL定位和分子育种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水稻COI1基因和抗冻基因的克隆、小麦草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抗菌核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产品。
1.3.生物科技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等领域,正在孕育一批新兴产业群
现代生物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卫生、化工、环保、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在解决人类食物、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我国看,目前生物科技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农业领域,对1035家生物企业调查显示,72.14%的企业集中在这两个领域;
同时,在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一批企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我国生物科技行业的现状分析
2.1我国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水平
2.1.1生物科技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在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近一、二十年来发展极为神速。
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的核心。
2.1.2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
曾经,我国科技人员以最早成功研制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虽然总体上我国生物科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生物科技技术作为“七五”、“八五”、“九五”以及“863”计划支持的重点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生物技术蓬勃发展。
由于863计划、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将生物科技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我国生物科技技术总体研究水平迅速提高,为生物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源泉。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北京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已是所有学科中距离发达国家前沿水平最近的一个学科。
我国科学家在基因组测序、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体细胞克隆、基因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进展。
但是,专家们同时指出,与基础研究频频报捷相比,生物科技技术产业化发展尚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太少,已开发上市的品种存在“二多、一小、一低:
仿制产品多、同一品种生产厂家多、产业化规模小、低水平无序竞争等特点。
如目前EPO生产厂家有24家、G-CSF生产厂家有24家、GM-CSF生产厂家有23家,对绝大多数厂家来说,高投入带来的是低回报,导致许多企业恶性循环,投资者因此望而却步。
另外,我国生物科技企业规模很小,全国生物技术产品的总产值尚不如国外一家公司的一个产品。
2.2我国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
2.2.1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科技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产快速发展,涉足领域不断发展。
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
基因工程产业发展迅猛,1996年,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为2.2亿元,1998年增长到7.2亿元,2000年达到了22.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9.42%,其中干扰素所占最高,其次为乙肝疫苗、白细胞借素-2。
二是生物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产品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三是我国已经具备了生物技术方面研究开发的良好基础。
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有两万人,每年还有45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其中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研究队伍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加大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其他技术的渗透,将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并推动他们的发展,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四是生物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科技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0年生物科技公司就超过了200家,同时已经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从事生物科技产业,出现了深圳科新、天津泰达等生物基因技术龙头企业。
2.2.2产品状况
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跟踪和模仿国外的多,自己创新的少。
国内已上市的基因工程产品中,除a1b型干扰素(IFN-a1b)为国际首创外,其它均为仿制或跟踪产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创新的激励机制,导致大多数厂家的创新精神不够;
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R&
D投入太少,我国企业R&
D投入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而国外的这一比例一般达到12-15%。
这种以仿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存在着知识产权问题的潜在威胁,目前我国大多数生物制品没有知识产权,因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而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生物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将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客观的说,我国生物科技企业直接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仍将是长期存在的事实,目前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与人才积累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技术与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未来生物科技行业增长的主力。
2.2.3市场销售状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共有200家左右,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仅为48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和经济开发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吉林、山东、辽宁等。
由于我国生物科技企业规模比较小,产量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程度,产品售价较高,再加上厂商的市场销售网络不全,因此我国生物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还比较小,目前我国一年生物产品的销售额还不如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生物科技公司的年产值,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企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还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销售额小,但在过去的几年我国企业一直能保持年均15%以上增幅,并且近年来销售的增长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另外,近几年来我国生物产品的市场的进口率趋于下降,目前这个比率保持在36%左右。
从企业的销售状况来看,99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只有4家:
深圳科兴、天坛生物、深圳康泰、沈阳三生,其它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几百万至几千万之间。
从各个具体产品来看,干扰素在我国市场销售状况最好,1997年干扰素的销售额达5亿元,远高于其它生物产品的销售额;
其次,白细胞介素-2的产销额也在亿元以上。
2.2.4盈利状况
虽然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外生物科技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我国生物科技行业以仿制国外的(只有α-1b干扰素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为主,企业自身没有投入高额的开发费,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生物科技行业没有出现全行业的亏损状况。
也正是由于国内生物科技企业以仿制为主,所以我国没有出现盈利能力很强、能迅速成长的生物科技企业。
近年来,对生物制品高额利润的期望使得国内生物工程产业投资过热,从而造成了生物制品品种少而生产企业多的现象,一个产品往往有5-30个厂家在生产,而一般来说,如果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成熟,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就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所以目前许多生物科技企业每年只能开工数月,大量的设备和人员处于闲置状态,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厂家之间竞相削价,结果使得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下降,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2.3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自主知识产权过少,竞争能力有限
在美洲,生物科技高新企业在创建的时候,在第一期、第二期的融资中(即种子资金期和风险投资期的时候),一般都是技术出资者控制了50%以上的股权,而资本出资方是小股东,这种情况在北美非常普遍。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融资的不断增多,创业者(技术拥有者)才逐渐失去了绝对的控股权,但企业本身却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企业机制。
目前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缺陷,直接表现为无形资产在股权结构中都在35%以下。
目前,我国在生物科技行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生物科技行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
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
2.3.2生物企业税负偏重、融资难、资金短缺,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对资本密集型的生物企业重复课税程度较高;
生物企业主要是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增值税抵扣很少;
由于生物制品流通企业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使得生物制品生产企业6%的优惠增值税率无法实行,这些原因造成目前生物科技企业税负偏重,如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公司的增值税税率达到16.32%,实际税负高于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生物企业4―5%增值税税率相比,税负更是过重。
生物企业的人力成本和研发费用高,风险大,在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项目的规定严重不适应生物企业,如工资抵扣标准过低、研发费用无法抵扣等,加重了生物企业的所得税负。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政策是1980年制定的,虽然有所改动,但仍存在税前扣除额偏低、税率太高的问题,同时缺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这虽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问题,但对生物产业来说,因其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而影响尤为突出。
2.3.3无序竞争严重,产业化人才缺乏
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
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
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
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投资领域过于集中造成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同种产品生产厂家过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例如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绝大多数是由多家生产,而基因工程药物临床使用量一般都很小(一般微克级),通常2到3个厂家满负荷生产就能满足全国市场需要,因此过多厂家生产同一种基因工程药物势必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使各生产企业的利润下降,同时还导致现有生产能力开工不足,成本增加,使企业不能获得合理利润,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3.4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严重脱节
目前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严重障碍,主要是缺少技术转让的机制、高技术产业的产权交易机制和资本重组机制,不能使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上的管理、营销和资本运作等资源结合,不能使科技成果更快地实现产业化。
国外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世界最大的CRO机构――美国Covance公司,主要从事包括药物发展战略、组织全球范围新药临床评价、药物生产、实验室设计、交互实验管理、药品包装等涉及新药研制的全方位综合咨询评估。
1999年该公司经营额高达8.29亿美元,纯利润达5359万美元。
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
从调查的地区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更低。
据了解,陕西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
可以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科研体制制约因素外,一是“工程化”环节薄弱,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等的瓶颈制约严重。
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行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就不成功。
从企业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需要。
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估市场,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比如,有的企业认为与专家合作困难,专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让(想自己搞产业化)或报价太高;
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则认为,企业往往不守信,导致自己被骗或吃亏上当。
2.4“入世”对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可能造成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发达国家的生物科技公司纷纷通过向我国直接出口生物制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生物市场。
进口产品在我国市场所占份额大幅度上升。
1993年为11%,1998年则占到40%以上,并且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产品品种和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些生物制品的大量涌入势必严重冲击年轻的中国生物科技产业。
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将成为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公司发展的沉重枷锁。
入世对我国生物科技行业可能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2.4.1进口生物产品的冲击
从进口关税的角度看,原先制剂药品进口的关税为20%;
“入世”后,10年内将减到6.5%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生物科技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入世后,国内的生物科技企业将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生物科技行业不能悲观消极地等待“狼来了”,而应把握机遇。
客观地说,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上,我国的起步并不晚,国际上的突破也不多,我国的多项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阶段与国际水平接近甚至某些技术领先国际水平,但生物工程的产业化水平却很低下。
生物科技行业应利用我国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基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科技新产品。
2.4.2外资企业直接进入的冲击
世界上很多生物科技企业都已直接或间接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不仅将自己获得批准的产品迅速来中国注册,同时将生产线建在中国境内生产,有的还将新产品开发的临床试验移到中国境内来完成,这将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威胁。
1996年生物工程药品进口额为1.9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60%,1997年为1.45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40%,虽然额度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在国内独资或合资建厂的明显增多,它们依靠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我国正在发展的生物科技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4.3国外新产品开发的冲击
生物科技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新兴行业,1997年美国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追加的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
我国在生物制品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进程缓慢。
。
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就需耗资一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亿元人民币。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生物科技企业将不断受到国外新产品的冲击,同样是一种新产品研制,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产品专利权,就会使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2.4.4外国公司市场开发的优势
一个基因工程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欧美一些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在市场开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做大量的产品宣传,并可以在长时间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生存,这是中国公司所无法相比的。
2.4.5知识产权的纷争
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对新产品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除科兴生物技术公司干扰素外,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产品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
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
随着国外高科技产品在国内申请专利,欧美国家来我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如EPO、GM-CSF、TPA、EGF等。
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要承认国家专利,大量仿制基因工程产品会引发大量的诉讼。
国外大型生物科技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
第三章我国生物科技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3.1.国际竞争力分析
3.1.1国外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状况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15%),2000年市场总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
虽然生物技术药品目前在全球150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中仅占8%,但由于其能弥补化学药品的根本缺陷(成本低、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使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
全球市场同时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
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
跨国公司平均R&
D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10%,创新型重磅产品不断涌现,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为24亿美元,净利达6亿多美元;
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
1998年以来,世界生物制药业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全球市场排名的前五强中四席是重组的结果,二十强的市场集中度高达67.8%;
小型企业走向专业化道路,在生物科技行业尤其明显。
如Amgen公司、Genentech公司、Celera公司、Isis公司等分别成为基因工程药物、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反义核酸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科技 行业 基本情况 分析 报告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