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73094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107.74KB
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
《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设计五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
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
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
过渡:
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
)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
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
(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
)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
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
望洞庭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两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
3、再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
相互和谐。
潭面:
洞庭湖面镜未磨:
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
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
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
“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
”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
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