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98364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67KB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智的人,善于明辨事理,善于区分是非,善于择善而从;
明智的人,善于识时务,观潮流,服从大局。
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出谋献策者、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
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多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出教师的明智程度。
大智──大智者,若愚也。
大智者不若愚,往往有不尽的痛苦,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智者,睿智者也;
大智者,机智者也;
大智者,理智者也;
大智者,明智者也。
大智者,不计一利之得失,不争一日之长短,不逞一时之英豪。
作为一个大智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德智──德智就是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
一个德智的人,慈祥、和蔼、平和。
如果智慧是潺潺的流水,道德就是冰雪消融的源头;
如果智慧是艳丽的花朵,道德就是大爱无言的大地。
没有哪一种智慧可以失去道德的根源,也没有哪一种智慧的发挥可以超越道德的范畴。
德智双修是教师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述“才者,徳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德智比才智更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守住德智的底线,才有可能将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充满了道德智慧,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游刃有余;
面对渴求知识的目光、出现问题的学生,充满关爱与呵护。
二、探究智慧的增长路径智慧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知识的飞跃,实践的升华,经验的结晶。
唯有多学习,多经历,才有丰富的智慧,惊人的机智。
读书长智慧──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读前沿书籍,可以提升学识层次和精神境界,保持思想活力,增长人生智慧,滋养浩然正气。
阅读何晓文的《卓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跃的《教育第三眼》、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论》、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薛法根的《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教育专著,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完善自己的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阅读周一贯的《语文教学优课论》《教师教学写作360°
》、孙双金的《美丽课堂》等学科教学专著,以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了解同行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素养,成为行家里手;
阅读莫言的《蓝色城堡》、李奋飞的《正义的底线》、许身健的《伟大的欺瞒》、田中和的《幸福地活着》等文学著作,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魅力;
阅读《小说选刊》《读者》等时文报刊,以拓宽视野,活跃思想,丰富内涵,夯实底气,增添灵气;
读少儿文学,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心理的成长变化,为自己的“童心”保鲜。
听课长智慧──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观摩课堂,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观摩名师的课,首先考察教学观念和思想。
教学观念和思想是风向标、指南针。
光有思想,若无方法,如同只有目标而无帆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
其次,考察教学方法和技术。
观摩名师在什么地方教,用什么方法教,这是最重要的。
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艺术的支撑。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运用恰到好处,日益娴熟,就能成为教学艺术。
然后,应当扬长避短。
看名师的课,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学名师的教学,最怕贪多求全,不顾自我。
与其鹦鹉学舌,不如找准自己擅长的方面,凸现出来。
实干长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唯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地备课、上课、辅导、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然后默默无闻,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总结得与失,成与败,优与劣。
游历长智慧──“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
“行万里路”,亲身躬行,认知水平会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司马迁曾经遍游天下。
教师应该外出走走,游览黄山、泰山等名山大川,游览长城、布达拉宫等名胜古迹,了解他乡的风土人情,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修身养性。
写作长智慧──教研写作是一种追问,追问教育教学现象;
是一种思考,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现象;
是一种整合,归纳多种现象中的共性、个性;
是一种挖掘,挖掘蕴含的问题与价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弄清联系;
是一种提炼,通过实践探究理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剖析个案,体悟共性,总结规律;
是一种回归,把个人的思考、见解或心得呈现出来,以便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与提升。
教研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
静下心来,常写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校园文学,甚至教学专著,必将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改变职业状态和行走方式,丰厚教育思想、智慧和艺术,促使自己早日成为智慧型教师、名师。
三、彰显智慧的教学风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彰显教学智慧,唤醒沉睡的潜能,释放燃烧的思想,迸发直抵心灵的力量,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故作“糊涂”,聪明学生──郑板桥曾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是郑板桥先生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
“糊涂”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
在课堂上故作“糊涂”,并非真糊涂,而是教师在清明的心境之下故意“糊涂”,有意“装傻”,为的是把更多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
正是这些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实践和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发现某个孩子突然开窍了、聪明了、能干了、成熟了,这难道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说到底,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方法,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矩和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那藏在知识和规矩背后的东西──学生获得的成功、快乐、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这种心智的觉醒和智慧的生长,有时更需要教师的故作“糊涂”,有意成全。
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一个学生突发奇想地提问:
“老师,敌人明明知道红军要过大渡河,为什么事先不把桥炸掉呢?
”对此,某教师故作“糊涂”,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以“敌人真是傻得出奇,如果把桥炸掉,不知要省多少事儿?
”“泸定桥只剩几根铁链,红军为什么能飞跃天险,战胜敌人呢?
”巧用两个“糊涂”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化解疑点,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
这样故作“糊涂”,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境界,折射出的是教师丰厚的涵养和智慧的光芒。
有意“退让”,锻炼学生──五代高僧布袋和尚诗云:
“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和尚借农人插秧情景,劝告人们为人处世不可只顾向前,有时候若能谦恭忍让、退步思量,往往能臻入海阔天空、柳暗花明的妙境。
这首诗看似浅白,实则含蕴深刻,折射出的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人生如此,教学亦然。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说过: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的聪明和才华,教育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教师“低姿态”进入,甚至采取“退让”“示弱”的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退让”,是为了让学生前进;
教师的“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
教师的“不能”,是为了让学生“能”;
教师的“不为”,是为了让学生“有为”。
其慧心所在,都是为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热情、斗志,激发学生能“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善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直抵听者的心灵,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课堂上常常有于老师退让的声音:
“听了她的朗读我都不敢读了”“我还是有点胆怯。
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他比比。
谁愿意?
”……正因为有老师一次次的退让,才让学生有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人格的尊重、心灵的关爱、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
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课堂。
节外生枝,从容化解──叶澜教授说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又要面对突发状况或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就是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来学习、思考、探究,而出现了意外状况。
节外生枝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要把握一个度,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正如钱梦龙先生指出的那样:
“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
否则,它可能使课堂教学丧失目的,误入歧途。
”怎样才能挥舞好这把“双刃剑”呢?
教师要有横生枝节的意识,最大可能的预见“意外”,将“意外”纳入预设视野,化“意外”为意料之中。
教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有个人的独到见解,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底蕴,以期身临“意外”之际,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原来打算在引导学生感受到闰土的“聪明、机智、能干”之后,再抛出“闰土真的什么都比‘我’强吗”这一问题,以期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多元地感受人物形象。
没想到,才刚刚开始研究闰土的那些“正面”特点时,一个学生却“横生枝节”,让预设的流程不得不提前进行!
师:
同学们,闰土还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让大家继续寻找。
生(突然起立):
老师,我觉得闰土其实也是一只井底之蛙!
噢,闰土也是井底之蛙,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
在交流中,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看法“粉墨登场”──生:
我觉得闰土虽然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如装弶捕鸟、看瓜刺猹等,但他刚到“我”家时,非常害羞,这说明他也有胆小的时候,远没有“我”落落大方。
你很善于发现,闰土刚到时是有点儿害羞,可能他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吧。
生:
文中说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说明他也有不少不知道的事情,就跟“我”叫不出那些鸟的名字是一样。
闰土知道的东西,跟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吧。
闰土也有他自己的盲点。
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不简单。
同学们,你们想给闰土什么建议呢?
闰土像“我”一样念点书,就会写字、算数。
“我”从小生活在城里,见过大场面,而闰土说不定听都没听说过,他也需要好好“补课”。
哦,叫闰土“补课”?
这说法可真幽默!
现在的我们,假如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要多读课外书,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闰土是不是井底之蛙,并不重要。
怎样做才不会成为井底之蛙呢?
同学们是否记得这样一句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面对课堂上生出的枝节,教师不要急躁,只要因势利导,顺学而导,紧扣文本,展开深度对话,自然能引出真知灼见,收到出人意料的惊喜。
耐心等待,花开灿烂──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指出: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
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
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等待,是一种关爱;
等待,是一种呵护;
等待,是一份扶持;
等待,是一种激励;
等待,是一种守望;
等待,是一次飞跃;
等待,是一种成长。
课堂教学不能大踏步地行进,需要放慢脚步,需要善用等待片刻的智慧和艺术──常怀“等待”之念,常有“等待”之举,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呈现出迷人的风景,定会花开灿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指名女生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
于老师说:
“这句话比较长,难读。
请你再读一遍。
”女生第二次读虽然流畅了一些,但还是把“被”字丢了。
这名女生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
她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
就在这关键时刻,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说:
“你深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篇,第八次准能读正确了。
”果然,她这样做了,成功了,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她热烈地鼓掌。
掌声差一点让她流下热泪。
如果于老师在她念错了第七次之后,同意她坐下了,也许这个孩子再也拾不起这个“自信”。
正值关键时刻,于老师那简朴却富有耐心的鼓励,给了她一次终生难忘的成功。
这显然是一个智慧之举。
这一教学行为的感人之处,不是因为它有超凡脱俗的技艺,而是源于耐心的等待,细心的呵护,质朴的关爱。
善用幽默,绽放异彩──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被人接受。
”我国幽默大师余光中先生说过:
“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不但会幽默他人,也会幽默自己;
不但会嘲笑他人,也会释然自嘲。
”一个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的教师,不但能调侃他人,更应心胸开阔,有勇气笑谈自己的谬误和生活,使学生感觉老师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有着挫折和失败的人。
直面学生的问题,如果用幽默的方式来解决,不至于使学生陷入难堪的境地。
课前的幽默,犹如一颗定心丸;
课初的幽默,好比一个加油站;
课中的幽默,仿佛一根点金棒;
课终的幽默,如同一缕牵丝线。
幽默诙谐的语言,绽放智慧的光彩。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我正引导学生津津有味地品读“鸟趴肩头”一节,忽然发现一女生摆弄一张照片。
我走过去,拿起照片看了看,随口问道:
“这是谁啊?
”女生回答:
“张碧晨。
”我随口追问:
“张碧晨?
哪个班的?
”听了这话,同学们“哄”地一声大笑起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张明星照。
在这帮小粉丝面前,可丢了大脸!
怎么办?
大家的笑声渐渐小了,我对着照片说:
“可悲啊,可悲我发未白,心却老了;
眼未花,却有眼不识金镶玉。
这位张碧晨想必是大碗吧,失敬失敬。
这几年我只一味啃书,对文娱节目一直闭目塞听,所以竟与时代脱节了,今后定当改之!
”然后,我转身,对着已经安静下来的学生说:
“熊老师今后要猛补流行文化,这方面你们要多教我;
但是,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同学们也要加把劲啊!
”一语飞度,含而不露地把话题又拉回到课堂学习上,让我从尴尬的境地从容脱身。
一番自我解嘲,非但没有降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点“错”成“金”,拨云见日──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
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在课堂上难免出现认知模糊、理解偏差等情况。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切不可一味求新求异而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
纠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分岔路口时,不妨“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再巧妙地“把球踢给学生”,在充分展开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若能巧妙地化“误”为“悟”,点“错”成“金”,就会为学生“拨开云雾见明月”,为课堂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如一教师执教《牛郎织女》的教学片段:
我认为牛郎也有点自私。
他明明知道与织女通婚会触犯天条,还坚持与织女结为夫妻,最终酿成了悲剧。
我觉得牛郎并不是真的爱织女。
如果他真的爱织女,就不会与她结为夫妻,而让她受到王母严厉的惩罚……此时许多学生眼里充满了疑惑。
你们觉得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生活幸福吗?
生埋头看书,很快找到“美满”一词,七嘴八舌地说起了牛郎织女婚姻生活的种种甜蜜。
追求这样美满的婚姻,是不是一种真爱?
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吗?
牛郎织女能勇敢地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这没有过错,更不是自私。
可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不合理的天条,不合理的制度。
当学生发出“牛郎也有点自私”“牛郎并不是真的爱织女”的质疑时,教者即时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巧妙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正是这一回归,学生不仅分清了“真爱”与“自私”,而且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
生成智慧,照亮人生──智慧关乎人生。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想的交锋,让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比如教学《跳水》一课,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可以这样设问引思:
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最危险的横木?
孩子遇到危险时水手们是怎么做的?
除了让孩子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
然后谈谈学了这一课得到了什么启迪?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与人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头,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遭人嘲笑,伤了自尊时,千万不要赌气想不开,更不要做只顾眼前,不思后果的傻事;
看到别人有危险时,不要袖手旁观,而要搭手相救;
遭遇意外事故时,一定要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千方百计去化险为夷;
一帆风顺也不全是好事,容易让人思想麻痹,丧失警惕,因而容易发生意外。
像这样探究文本活跃了思维,增长了人生智慧,将照亮人生旅程。
成尚荣教授指出: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智慧关乎人生。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处世、生活的智慧。
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宝贵的经验和人生的智慧去唤醒沉睡的潜能,点燃人生的梦想,让学生获得创造的灵感、智慧的灵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拥有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状况,才能淡定从容,随机应变,绽放出智慧的光芒,释放出燃烧的思想,产生直抵心灵的力量,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1、一知
半解的人,多不谦虚;
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
——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 教学 经验 交流 文章 一个 智慧 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