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重庆大学城乡规学考研真题总结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29379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78.74KB
1993重庆大学城乡规学考研真题总结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93重庆大学城乡规学考研真题总结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3重庆大学城乡规学考研真题总结及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illier)首先提出,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方法论、以及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
其主要思想:
个体空间元素不能完全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而整体性的空间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才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空间因素,才是影响并决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因素。
这种空间分析方法常用于建筑与城市,跨越不同尺度,从单独建筑,到城市一片地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等。
Compatible
city:
存量规划:
社区规划:
慢生活城市:
二、简述题
1、简述有机更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简述现代城市规划与大数据的关系。
3、简述山地城市规划的方法。
三、论述题
1、论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内涵及其对当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
2、论述海绵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防灾的技术联系。
2015(学)
一、名词解释
SmartCity:
后城市化时代是城市社区规划理念,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基本原则是:
强化社区意识,优先确保公共空间;
确保地域特色,突出地域建筑的独特风格;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社区内任何一处距社区中心,均在步行5分钟可达的距离内;
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尽可能地保留社区内自生的植物、创造地域的特色。
affordablehouse:
即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商品住宅。
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
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
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PeterHall:
彼得霍尔爵士,1932年出生,英国城市地理学家,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
霍尔爵士几十年来,专注于大都会城市的规划,而他首先注意到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些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着重对此类城市进行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
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城市”概念的奠基人,首次对“世界城市”进行了诠释。
现为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SchoolofArchitectureandPlanning的规划教授。
后城市化:
卫城:
(Acropolis)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通常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被视为神圣地段,建有宫殿、贵族住区、仓库、陵墓等,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缺乏生气。
至古典时期,随着平等、自由和民主意识的增长及城邦主义观念的增强,最终创造了以自由的、与居住环境和谐协调的圣地建筑群如雅典卫城。
人居环境科学:
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领域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广义建筑学:
由两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泰斗吴良镛教授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建筑观,并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整个建筑业界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作用。
广义建筑学有别于传统建筑学,其核心是强调融贯的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以新的创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合,其知识结构是典型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着眼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筑学。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新城运动:
二战后,首先兴起于英国。
实施的具体规划最早来自于二战结束前夕阿伯克龙比主持的《大伦敦规划》。
从40年代到70年代,新城运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1950),即战后重建时期;
第二阶段(1950—1964),主要为解决因人口过多而带来的城市问题;
第三阶段(1964至70年代以后),充分考虑城市活动主体——人的需求,以人的因素作为设计考虑的根本。
新城运动对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恶性膨胀带来的压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住房水平,优化城镇体系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其后西方国家的郊区化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遭受争议与批评,但新城运动仍不失为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史中的成功典范。
二、简答
1、门槛理论的内容与意义
2、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3、生态城市的物质构成内容
三、论述题
1、《管子乘马》古代规划思想与山地城市规划思想的关系
2、门禁社区的城市规划意义和社会学利弊
2015(专)
空间管制
产城融合
生态基础设施
雨水花园
生境
紧凑城市:
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及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
紧凑城市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功能紧凑、规模紧凑、结构紧凑。
1、关于城乡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的理解
2、城市集中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欧斯曼巴黎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生态智慧内涵以及在山地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2、试述新型城镇化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意义与作用
2014(学)
有机更新:
由吴良镛教授提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主张城市建设应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保持一致。
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另一方面,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宫城被闾里包围或官民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提姆加德:
(Timgad)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北非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为典型的营寨城市。
其布局按照罗马军队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而成。
城市道路为方格网布局,两条相互垂直的大干道呈十字交叉,交点处为城市广场,建有凯旋门,凯旋门前有很长的列柱街,此外,城内还建有浴场、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柯布西耶:
L.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与主将,是现代城市运动的狂飙式人物,毫无疑问,他也是影响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巨人,对于西方建筑与城市规划中“机械美学”思想体系和“功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区: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为主体构成和具有认同感的制度和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
按建设条件不同可分为新建住区和旧建住区,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为地、多、中高、高层住区及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智能城市:
山地城市形态:
地方建筑学:
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芒福德提出,指主张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并体现出一定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
主张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要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1999年《北京宪章》对其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倡“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
二、简述题
1、两种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人居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异同
1、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特征,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谈中国城镇化面对的问题。
2、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的影响?
2014(专)
终身社区:
它是一种提倡健康生活是新型社区模式,提供满足社区居民的商业配置,结合周边社区提供鼓励社交互动的场所空间,同时社区倡导安全绿色出行。
看起来好像可以容纳从出生到老年的人群。
适应性管理:
是由生态学家C.S.Holling和CarlJ.Walter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适应性管理通过科学管理、监测和调控管理活动来提高当前数据收集水平,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
它围绕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展开一系列设计、规划、监测、管理资源等行动,目的在于实现系统健康及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
这种管理方式常被应用在澳大利亚和北美,最初被应用于渔业管理,随后被应用于IIASA。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
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碳足迹:
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
碳耗用量"
。
"
碳"
,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
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
二氧化碳"
也制造得越多,"
碳足迹"
就越大;
反之,"
就越小。
指的是由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温室气体排放渠道主要有:
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能源使用以及各类生产过程。
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用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表示。
低冲击发展:
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率先提出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其主旨是通过规划设计和技术手段收集、过滤雨水,控制雨水地表径流量,减少其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从此使城市幵发区域尽量接近幵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幵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尽管低冲击幵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随着其理论的成用与深化,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祌城市发展模式。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门禁社区:
门禁社区发端于欧美,常见于城郊大型住区,通常是富裕阶层的住区和豪华别墅区。
西方的门禁社区通常规模较大,内部提供一系列便民设施。
它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社会争议,指斥其加剧了社会阶层的隔离,外化贫富差距的矛盾,并且由于自成系统,弱化了住区与城市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降低了城市活力。
因此,此类住区并不适宜在城区内大量使用。
在我国,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量,门禁社区的已广泛应用于城市住区之中,并且历经了单道门禁社区、双道门禁社区和院落门禁社区的发展。
城市意向:
作者凯文林奇,西方城市设计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的著作,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实感受,提出“城市认知地图”概念,强调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来阻止人们对城市的意象体系;
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以及可意向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都能接受,不同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精英意识和傲慢的姿态,这种独特的城市设计思想在于它真正关注人的心理感知,重视人的切实需求,体现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
场所理论:
场所是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当空间中的一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所在的地域特定条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某种文脉意义,空间也成为“场所”。
场所具有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与空间这一概念不同在于场所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而空间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互相关系形成,具有抽象概念。
慢行交通:
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步行+自行车+公交”,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细分出行方式、彰显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文明的举措。
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联合国生物圈计划》中的生态规划原则
2.简述城市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主旨在山地城乡规划中的要义
3.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1、山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对山地城乡规划的影响
2、论述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为
2013(学)
四水贯都:
北宋都城开封,城内河道众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命脉,城墙外各有护城河一道,其中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过护城河相互沟通,使得河道在城内作为运输通路,便于将东南方粮食和物资运入城内,史称四水贯都。
坊里: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呈正方形或矩形,面积为30—80公顷不等,夜间实行宵禁,管制严格。
坊里内有街巷,四周围以坊墙,坊墙封闭或定时启闭。
坊里制于唐代发展至顶峰,至宋坊里制逐渐瓦解,向街巷制转变。
城市生态系统:
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城乡统筹:
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
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既不能以忽视“三农”、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是将经济社会资源从偏向城市转为偏向农村,而是要着眼于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城乡资源。
统筹城乡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整合为同一个历史过程。
中心地理论:
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
塔勒提出,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即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
其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
理论还强调,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主要应搞好自身的市政和社会基础设施,以影响和服务于次级中心与腹地。
中心地理论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增长极核理论:
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由美国建筑学家佩里提出。
旨在解决因大城市人口集聚而导致的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
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造,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规划思想为其后各国新城以及二战后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接受和发展。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
佩鲁提出,其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地区的发展。
其理论依据是模拟力场学说,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可看做由一些点(或称极核)所构成的力场空间,每个点都有其影响的范围,同时也是起集聚作用的核,这个点一方面可产生极化作用,吸引其腹地的资金劳力等,以加速集合本身的成长;
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波及效果,可以将成长中心的发展波及到腹地。
增长极核
策略对发展中心城市,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50—60年代曾起过积极作用,至70年代随着重大策略的转移,转为积极发展小城镇或小的极核,从80年代开始,各发展中国家相继把重点转向推动次级城市,主张把次级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立在国土规划的基础上,完善中心地理论,将全国分成若干区域,于区域内选择或布置次级城市作为发展的中心。
1、简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空间组织形式
2、简述《北京宪章》中的建筑科学观
3、简述《雅典宪章》中对城市功能的定义
1、论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五个系统的主要内容
2、论述“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2013(专)
生态城市: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TOD模式:
即“公交主导发展模式”,主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是规划居住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主张通过采用道路网格化、功能混合使用、适宜的开发密度、居住区的步行可达、设施的开放等方式以改变传统的以汽车使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瓮城:
古代城市主要的防御设施之一。
是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城市内部交通:
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城市内部交通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等,其中道路交通是主体。
其主要特点有:
构成复杂,交通工具种类多,速度差别大;
吸引点多,分布面广,流向复杂;
变化大,交通流的规模、路线和时间变动性大,一定的规律性。
新城市主义:
指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基于缓解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出现的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等诸多矛盾,1990年代后,新城市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以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其思想内涵为:
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及邻里单位。
郊区化:
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郊区化与城市化的进展相适应,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城市美化运动: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般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特别是在美国形成的城市美化运动催生了后来景观建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
(其中在城市美化运动中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93 重庆大学 城乡 考研 总结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