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整理试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269138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2.10KB
农业生态学整理试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业生态学整理试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整理试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粗密度:
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
22.生态密度:
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
23.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24.环境容纳量:
在生态环境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
25.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
26.生态金字塔:
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27.生物学放大效应: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残留程度不断升高。
28.化感作用:
植物过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29.原始合作:
两个不同物种共处发生的有利于双方的非依赖性关系。
30.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不同进化对策。
表现在体型大小、生理功能、繁殖方式、迁移方式、寿命长短等方面,也叫生态对策。
31.初级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植物固定或制造的光和产物总量。
32.生物量:
指单位面积上现有的生物累计的有机物质量或生物干物质量。
33.能量转化效率:
某一种生物固定的能量与所消费的食物能量之比。
34.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上一营养级大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能量的10%。
3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
36.地质大循环:
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37.生物小循环:
环境中元素茎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
38.氨化作用:
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再被氧化而释放出氨的过程。
39.社会效益:
指农业满足人类社会最基本需求的效益,包括吃、穿、住、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
40.边际效益:
收益递减规律支配下的最佳资源投入水平和收益水平。
1、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3、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4、生态优势:
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5、物种多样性:
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
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来度量。
6、多度:
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
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8、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9、顶级群落:
演替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
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项极。
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
10、生态位分异:
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地方,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异。
11、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12、农业生态系统: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13、自然生态系统:
该系统中无人类的干预,系统的边界不很明显,但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多样,系统的稳定性靠自然调控机制进行维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
14、人工生态系统:
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包括城镇生态系统、宇宙飞船生态系统、人工气候模拟室等。
15、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6、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7、生境:
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18、环境:
是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19、生态因子:
在生态系统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20、食物链: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21、食物网:
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22、营养级:
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23、生态金字塔:
是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数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
24、初级生产:
也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积累能量的过程。
25、次级生产:
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26、生物富集:
也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27、地质大循环:
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
28、生物小循环:
环境中的元素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小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29、气相型循环:
其贮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海洋)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是比较完全的循环。
30、温室效应:
除CO2外,大气中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含量也不断增加。
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
31、农业生态工程:
又称农业系统优化设计,是对农业系统的结构、输入、输出及有关配套技术进行综合设计,将农业生态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系统设计,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置,使改造的农业系统或重构的新农业系统总体达到最优目标,充分发挥最大潜力。
32、内因演替:
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浇演替,称为内因演替。
33、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34、原生演替:
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35、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36、生态农业:
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
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37、可更新资源:
可以连续使用或周期性地被补充更新的资源叫可更新资源。
如太阳能、水、生物等资源。
38、不可更新资源:
缺乏更新能力,或更新的周期太长的资源,称为不可更新资源,如石油、矿产等。
39、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40、中国生态农业:
是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41、李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少量的食物的量。
库: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储存库、交换库。
源:
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汇是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
简答、论述
一、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1.定义: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
生物组份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
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结构上:
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3)功能上:
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弱。
(4)外部关系上:
输入:
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
输出:
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输出。
(5)调控上:
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社会经济间接。
二、生态因子。
请举例:
1.生态因子定义:
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O2.
2生态因子分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
无生命和有生命;
2.结构上: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3.时间变化上: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功能上:
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5.外部关系上:
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四、怎样利用群落演替原理为农业生产服务?
1.自然生态群落的演替含义:
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2.主要标志:
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
3.特点与趋势: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4.类型: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原生演替:
指在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
例子:
立体种植:
间套种复合立体种植。
五、群落演替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
(2)群落总生物量随演替而增多,同时自养者和异养者呼吸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因而群落的净生产量,在演替的前期比较多,而后期较少甚至为零;
(3)随群落演替可溶性物质增多:
糖、氨基酸等不断积聚,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
这些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4)营养物质N,p,k,ca等的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随演替而增大,使生态系统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
(5)由于物种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的封闭性和各种化学物质调节座的加强,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演替而提高。
群落演替原理农业利用:
(1)初级演替相与成熟演替相结合起来。
(2)模仿自然顶级群落。
(3)利用和仿照自然演替过程建造农业生态系统。
(4)恶劣环境地方先锋植物的引入。
六、生物多样性的层次性和意义。
1.概念:
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2.分类:
基因多样性:
物种内遗传基因的多样化或变异性;
(多来自于基因突变)
物种多样性:
指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水平的多样化或变异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在生物圈之内现存的各种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也就是在不同物理背景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生物生态进程。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直接使用价值:
提供基本食物、药物、提供工业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
能量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保护土壤、存进元素循环、维持进化过程、生态美学;
(3)潜在使用价值:
选择使用价值、保留使用价值。
七、分析农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乱砍乱伐与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生物的保护、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适度放牧、种养结合)
(2)土地的农业利用与生境丧失,如开发湿地、森林、围湖造田(湿地保护、农林复合)
(3)农业耕作方式与种植方式的影响(少免耕、间套种、轮作)
(4)杂草防除与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生物农药、天敌、适度除草)
(5)农业、林业、牧业品种的改良、单一化(多样化、遗传多样性)
(6)外来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八、生态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顺序关系。
包括:
(1)物种结构:
生物种群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2)空间结构:
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
(3)时间结构:
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4)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生物碱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十、掌握四种食物链类型的区别。
(1)捕食食物链:
从绿色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一条以活的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以死的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营养源,将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物的食物链;
(3)寄生食物链:
由寄生成员通过计生关系联系起来的链条;
(4)混合食物链:
由腐生、寄生、捕食等多种成员联系起来的链条。
十一、食物链解列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有毒物质富集:
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2)处理污染土壤:
种植非食用林木、薪炭林、纤维类等非食用植物;
(3)污水处理:
生物净化,如凤眼莲、浮萍、水花生、芦苇、水葱。
十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途径。
(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来源;
(2)植物有机质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流动,价值转化和信息传递;
(3)生物质能储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份内,或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系统;
(4)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并散失;
(5)辅助能对能量流动起辅助作用。
十三、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改善途径。
碳循环的基本途径:
(1)大气CO2-植物;
(2)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
(3)大气CO2-植物-动物-化石;
(4)大气CO2-水体碳酸盐-沉积物;
(5)光合作用吸收。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土壤固氮。
十四、简述氮、磷循环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改善措施。
施用化肥与植被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1)在农田:
硝酸盐通过作物和蔬菜积累,影响其品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亚硝酸盐,危害健康;
(2)在水体:
硝酸盐是高溶解的,易从土壤中淋洗出来,进入水体中污染地下水河地表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爆发;
(3)使水体和土壤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4)引起土壤酸化,加快微量元素的流失;
(5)地下水中的N2O/NO3离子具有致癌作用;
(6)臭氧层的破坏,增加大气中的紫外线;
(7)光化学污染、酸雨。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1)对磷矿资源的开采和消耗;
(2)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所携带磷对水体的污染;
(3)水体富营养化。
农田氮素调控:
(1)选育与使用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
(2)研制与使用新型氮肥;
(3)改善氮肥施用技术
(4)合理灌溉;
合理耕作;
固氮植物。
十五、在农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三效益之间的关系。
1、三效益的表现特点:
社会效益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表现;
经济效益表现较缓慢;
生态效益表现相当长远和间接;
2、关系的实质:
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有毛肚和统一的两面;
3、矛盾:
过分强调一方,就会损害另一方或两方;
4、统一:
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十六、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与调控层次。
1、特点:
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属于非中心式调控;
人工控制的系统属于中心调控)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分为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
(1)自然信息调控
稳态调控:
系统抵抗干扰和受干扰后迅速恢复的趋于稳定发展的调控。
这种稳态靠两种机制:
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
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控制信息(正、负反馈)
(2)人工技术直接调控:
包括农业生态系统设计、运行、管理及评价等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
设计包括:
土里利用规划、生态经济结构设计、食物链优化设计、投入与产出效率设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计、能源结构设计等。
(3)社会间接调控:
金融、财政、法制、行政、交通、科教等部门对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决策与行动的影响。
十七、生态农业的7个条件。
(1)用豆科植物轮作,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2)多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所有产品内部循环;
(3)结合、保持生物多样性;
(4)单位净产量增加;
(5)经济可行;
(6)农场规模不大;
(7)伦理、道德、美学上可以接受。
十九、如何理解现代农业向持续农业的转变。
常规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使用资金和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集约使用,代替传统的对土地和劳力的集约使用。
问题:
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
机械化耕作,不合理的种质导致土壤流失;
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引起严重环境污染;
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
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种农产品的多样性。
生态问题,生态不合理,经济合理,向农业投入大量的商品辅助能,以提供农机、燃油、化肥、农药、灌水,各种替代农业。
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替代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科学生态农业、肥力农业、综合农业、持久农业、可持续农业。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并且理论与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十一、生态农业的特点和技术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1)追求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的发展目标;
(2)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3)强调物质能量的合理投入,通过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层次增和利益,实现经济增至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4)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5)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6)强调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功能,有效地连接不同农业组分,以提高综合效益;
(7)发展生产与治理生态并举;
技术体系:
(1)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技术体系:
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2)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
对耕地、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增殖;
(3)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果茶,山坑筑坝养鱼。
二十二、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办法。
1、控制、减少各种污染向土壤的排放。
(1)建立工业园区:
远离河道、水源、农田等生态敏感区及生活区;
(2)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无污染,轻污染的工业,有计划的淘汰重污染企业;
(3)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4)污染物综合治理与管理,达标排放,并控制排污总量,加强监督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2、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1)化学方法:
施用改良剂,如石灰、碳酸钙,磷酸盐等;
通过生物还原反应和吸附固定反应提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投资较高,治理不彻底)
(2)物理方法:
客土法、换土法、淋洗法。
(投资高、不适于大面积应用,并有二次污染)
(3)生物方法:
生物修复
(投资低,效益高,治理较彻底,无二次污染,适用面积大,应用方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十三、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系统组分:
生物组份、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
(2)环境组分: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3)系统输入:
自然和社会的输入;
(4)系统输出:
农产品的大量输出、非目标性输出、受人为活动影响;
(5)系统功能:
输入输出程度加大,系统开放程度大;
(6)系统调控:
自然和人工调控。
二十五、分析农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试论述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技术措施。
影响:
(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农田杂草防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杀虫剂机器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放牧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做午间轮作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技术措施:
(1)采取土地保护性利用措施,如湿地保护,耕作方式方面;
(2)杂草防治:
合理利用除草剂,采用割草的办法除草;
(3)杀虫剂: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使用高效滴度农药;
(4)采用作物间套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5)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二十六、设计食物链、网结构的原则。
(1)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
(2)使废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生态学 整理 试题 名词解释 简单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