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69020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71KB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8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野 蚕
[唐]于 泋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 蚕
[明]刘 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①焚身:
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
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
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
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静谧、幽静)的意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
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雁”这一意象的特点:
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
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
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意象:
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形象。
首先思考物象“孤萤”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然后由物及人,由“孤萤”联想到诗人。
答案 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
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题组二 综合练
9.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
(1)~
(2)题。
(11分)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 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答案 BD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
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
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
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 CE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
(1)~
(2)题。
鹧鸪天·
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解析 C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
E项,小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
(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1)~
(2)题。
满庭芳·
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
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解析 B项,词下片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
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
D项,通过词的上片所描写闲静的小阁、深幽的画堂以及烧尽的盘香,可以得知,词人生活在富贵之家,其生活环境自然是优越的。
梅花是用来衬托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感伤情绪的,并非是衬托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
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文 阅读 鉴赏 诗歌 形象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