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67916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1.88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特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特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特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特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极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特道路:
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特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特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内在联系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者关系)
建设中特的总依据: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中特的总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建设中特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夺取中特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谈谈对学习本课程意义和方法的认识。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
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掌握中特理论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特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1)掌握中特的基本理论观点;
(2)掌握中特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坚定中特理想信念。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应更加注重于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更加注重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获新体会。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一是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二是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是要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5.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
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
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6.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
在此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首先应看到,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应看到,我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
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
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我们还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
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7.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P26)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张是中特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发展是到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这一理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新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
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经济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9.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
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
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
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10.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的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需求。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试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助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所以必须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
11.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12.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P48)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全面分析和科学认识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的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的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具有较大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爱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富占有之间新的不平衡。
第四,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没有根本能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根据趋利避害原则,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所以,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3.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就是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四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五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行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