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65211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88KB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档格式.docx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
A.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B.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
C.从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
D.从依靠经济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1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A.继续鼓励、支持、引导,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B.严格限制数量和规模,保护其合法收入
C.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
D.不进行任何限制,使其大力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
A.限制其它经济的发展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越性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
15.江泽民同志指出: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大多数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16.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
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D.承认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17.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
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1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B.劳动还存在差别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D.社会成员中存在不同阶层
19.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
A.共同富裕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D.社会公平
20.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B.社会优抚
C.社会福利D.社会救助
21.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保障社会公平
24.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是()
A.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
B.初级市场经济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的市场经济
D.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25.我们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以间接调控为主B.以直接调控为主
C.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D.直接调控
26.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放权让利,实行企业承包制
27.市场经济是()
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2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于()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30.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是指()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31.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产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
3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
A.私营经济B.合作经济C.公有制经济D.全民所有制经济
33.按劳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34.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
A.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B.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C.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D.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参考答案:
1A2C3D4D5C6C7A8B9D10C11D
12B13A14C15C16B17D18B19A20A21A
22B23A24D25A26C27B28D29D30C31B
32C33B34B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多党政治协商制度
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B.全民民主
C.对无产阶级实行民主,对其他阶级实行行政
D.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依法治国
4.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最本质的区别()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
B.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
资产阶级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
C.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是多数人对少数的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是在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实行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D.社会主义民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
资产阶级民主是三权分立、多党制的形式组织起来
5.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统一战线
6.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把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及人民在各方面的民主权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C.规定民主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使人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D.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的集中表现
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
A.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改变
B.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政体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多党制
9.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论断指出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
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B协商制度C绝对领导制D民主制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4.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国体B.政体
C.根本制度D.经济基础
15.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a2a3B4b5a6d7c8c9d10d11a12a13d14a15b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共产主义理想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倍,实现小康
2.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是()
A.理想建设B.道德建设
C.纪律建设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先具体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7.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A.重要标志B.重要内容
C.重要基础D.重要范畴
8.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陕西黄陵县,植柏培土,拜遏先祖。
2000年4月4日,千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公祭人员代表与5万余名当地群众一起参加了庚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这一活动属()
A.宗教活动B.政治活动
C.文化活动D.经济活动
9.邓小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
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
A.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10.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二为”方向指的是()
A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B为集体服务,为社会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D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小康社会服务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D.马克思主义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树立共同理想
C.培育和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A2A3B4D5B6C7A8C9A10C11B12B13B14A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
C.诚实友爱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4.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A.发展和谐文化B.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单线题:
1D2A3C4A5B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
3.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4.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叶剑英
5.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6.最早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建议的文献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8.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
A.《中英联合声明》
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葡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9.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
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分别
10.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一国两制”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D.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11.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
A.搁置主权,分而治之
B.搁置主权,共同治理
C.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D.搁置主权,和平共处
12.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13.1999年7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宣称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实质是企图()
A.阻挠两岸“三通”
B.破坏两岸政治谈判
C.把台湾问题国际化
D.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14.香港、澳门、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后,享有高度自治权,其中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A.香港B.澳门
C.台湾D.都可以
15.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A.1979年B.1982年C.1983年D.1984年
1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行政长官是()
A.由中央人民政府委派的B.由香港当地选举产生的
C.由香港当地人协商产生的D.由香港人选举产生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
17.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
A.接受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委派的各级官员B.不享有司法终审权
C.最高行政管理权归属中央政府D.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
18.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
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B.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D.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9.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C.“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D.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请国际社会帮助20.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两党在新形势下的首次会谈,此次会议()
A.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
B.开启了国共两党对话先声
C.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
D.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
21.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
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延期
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
22.我国政府处理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本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C.《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
A.中国的内政问题B.国际关系问题
C.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问题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
24.香港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
A.中国与葡萄牙之间的问题B.中英之间的问题
C.中美之间的问题D.中日之间的问题
25.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取得成功是在()
A.香港问题上B.澳门问题上
C.台湾问题上D.西藏问题上
1、C2A3B4B5D6B7B8B9C10B11C12B13D14C15B16D17D18D19D20A21、A22D23A24B25A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发展问题B.和平问题
C.改革问题D.环境问题
2.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3.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不称霸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4.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C.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D.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5.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是由于()
A.争霸与战争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流
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祟
6.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 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