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56352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1.49KB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
看,视;
大腿;
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
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
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
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
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
大腿。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用”之意。
A前者“于是”,后者“才”。
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
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
欺骗手段。
“几何”:
多少。
“止”:
只是。
“耳”:
罢了。
“去”:
离开。
“顾”:
却,但是。
“死”:
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
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
(1)一起;
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4)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①管仲、隰(xí
)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
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
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________
②遂得水________
(2)翻译。
”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返回;
找到
(2)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
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反:
通假字,动词,通“返”,返回;
②得:
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智:
智慧;
用:
利用。
句意是:
管仲说: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途:
路,道路。
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
(1)①通“返”,返回;
②找到。
(2)管仲说:
(3)老马识途;
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节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
“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
⑤取之信然________
⑥大人问其故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取之信然(代“李树”)
人问之(代“王戎”)
由是宗族奇之(代“孔融”)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离开;
舍弃;
拉;
曾经;
确实,的确;
原因
(2)B
(3)C
(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
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
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
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去:
动词,离开;
委:
动词,舍弃;
尝:
时间副词,曾经。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取之信然:
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
之:
代指李子,不是李树,B项错误。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句子意思是: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所以断句为: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期、无信、无礼、此必”等字的解释。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
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
机智聪慧,能言善辩。
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真是聪明过人。
(1)离开;
原因。
(2)B;
(3)C;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古今异义词:
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
(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转折)唯戎不动。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君:
您;
家君:
父亲:
期:
相约;
此必苦李:
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答题时应注意。
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相同点:
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
“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迟、晚;
怎么;
再次、重新;
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
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注意“安、戏、孤、岂”等字要准确翻译。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
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
”——年龄大了学不好;
吕蒙:
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多,繁忙顾不上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成语:
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
本文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由文中可知,鲁肃是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
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比如: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或者:
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谈阅读感受的能力。
点评:
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要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1)迟、晚;
等到、到。
事务多。
(6)略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
(晋平公)年纪大;
(吕蒙)事务多。
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
”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
答案:
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
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讲得好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语文 文言文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