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资本论》的三维逻辑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54360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63KB
学术报告《资本论》的三维逻辑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术报告《资本论》的三维逻辑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报告《资本论》的三维逻辑体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到具体
1857年开始,马克思就充分注意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政治经济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成熟表述。
研究的方法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3〕P751这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所走过的历史发展路程。
例如,17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认识就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是经过三个有机联系的基本环节而实现的。
譬如,对劳动规定性的认识过程是:
先是认识具体商业劳动,认为只有商业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才是生产性的,才是政治经济学所应重视的,这就是重商主义阶段;
后来认识的是农业劳动,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即产品,才是生产性的,才是政治经济学所应重视的,这就是重农主义阶段;
再以后认识的干脆就是劳动,即包括商业劳动、农业劳动和其它劳动的劳动一般,斯密、李嘉图认为,这才是政治经济学所应重视的。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经济思想史,显然是个三段式。
在对所谓利润规定性的认识上也是这样。
重商主义从流通过程来认识利润,其利润概念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
重农主义撇开流通,但只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中具体的纯产品,这比前者抽象了一步;
到了斯密、李嘉图所研究的,既不是重商主义所把握的那种浑沌的具体,也不是重农主义所研究的纯产品的抽象,而是一般利润。
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劳动和利润(剩余价值)的认识系在17世纪经济学家的环节上,或称第四环。
这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虽与它们有联系,却不属于17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因此,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马克思为什么不惜笔墨论述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因为它是叙述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也就是说,叙述的方法是对研究方法的形式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动的历史感。
而“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
”〔4〕P38
叙述的方法是“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3〕P751这条道路是政治经济学范畴运动的道路。
例如,马克思对经济学范畴的处理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由此而构成了三个基本层次的范畴体系。
第一层是交换、分工、价值或价值、货币、价格等范畴组成,它最抽象,并克服了开始“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的缺点;
第二层是由雇佣劳动和资本组成,它较具体,对前面的范畴加进了新的规定性;
第三层是资本主义地租,它更具体,并克服了结束时所得到的只是“简单概念”的缺点。
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显然通过了一般、特殊、个别的推理过程,也就是黑格尔的“三维逻辑”。
不过,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3〕P751这就是说,黑格尔把辩证的“三维逻辑”(或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这种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颠倒了关系,其实,“三维逻辑”是认识规律,它是客观规律在思维中的再现。
对此,马克思曾举实例做过证明。
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是统一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曾借一位俄国经济学者的话来证明这种统一。
马克思曾经满意地指出,那位俄国经济学者描述的《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是逻辑方法,那段话不仅指出了怎样依据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研究现实的资本运动,还指出了怎样才能把所研究对象的辩证发展关系表现出来。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各种现象存在的规律,特别是它们的变化规律、发展规律、由一形态推移转变到另一形态的规律,并不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叫人们一看就清楚的。
因此,还必须根据资本主义性质,用这样或那样的较具体的方式方法,从各种表面复杂的现象中,去发现它们的本质关系,去确定它们最重要的方法、最有决定性的过程,而由此把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其矛盾运动倾向,作为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在观念上复制或再生产出来。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5〕P23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探寻事物的内在联系;
叙述必须产生在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而以观念的形态,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反映出来。
接着马克思指出:
我的辩证方法也就是黑格尔的表达方式(正、反、合),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所不同的是,黑格尔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形式的外化;
我认为思维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同时,马克思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指出: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P24这里,请务必注意,马克思区分辩证方法和辩证法不同含义的苦心所在,既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当我们论及《资本论》的逻辑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时,也就是指辩证的“三维逻辑”。
这种逻辑方法,是以从具体到抽象的三分结构为基础的。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
1859年8月3日~15日,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曾写了评论文章,第一篇论文是讲本书的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二篇论文是讲本书的方法论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即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统一;
第三篇论文将说明本书的经济内容,遗憾的是没有在报上发表,手稿也没找到。
我们主要谈第二篇论文。
恩格斯指出: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
……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6〕P121对这段话有必要予以展开:
从纵的发展来考察,科学经历了分门别类、辩证联系、综合整体三个基本阶段。
正如恩格斯描述的,在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处于搜集材料的分门别类阶段;
19世纪以后,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搜集材料的阶段已经结束,人们已经发现自然界的许多重要的运动规律,各种自然过程之间的联系逐步被揭示出来,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联系方法,黑格尔最早在哲学上予以揭示,这就是唯心主义内在联系和必然发展的观点;
到了20世纪,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和综合性学科,在辩证联系观点指导下的自然科学研究,进入综合发展和整体化阶段。
从横的联系来考察,科学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个横断联系的不同的侧面构成。
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叫做自然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叫做社会科学,以思维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叫思维科学。
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的,这就“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
以及在《自然辩证法》中揭示的“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也无法了解。
”这也就是黑格尔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必然发展观点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必然发展和内在联系的观点十分欣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对黑格尔“抽象地歪曲了”的历史观却是坚决批判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真正的关系颠倒了,头脚倒置了。
然而,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6〕P121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6〕P122这就是说,历史过程既然客观上存在着必然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内在联系的三个环节,作为这种客观过程的主观形式的反映,也完全可以表述为“三维逻辑”。
马克思“就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
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为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6〕P122
当然,说“三维逻辑”是根本的辩证方法,并不意味着辩证方法就只有“三维逻辑”。
这个必须予以注意。
但是,马克思所言及的那个帮了大忙的方法,却无疑是指“三维逻辑”。
譬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及现在土地所有权时说:
“它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
‘地租~资本~雇佣劳动’;
这个三段论的形式也可以另外表达为:
‘雇佣劳动~资本~地租’;
不过资本必须总是作为活跃的中词出现”。
〔4〕P233这里,运用了黑格尔关于“一切事物都表现为三重推论”的三维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关系中表现出现代社会的内在结构,或者说表现出处在资本的各种关系的总体上的资本。
再譬如:
在论及简单商品流通时说:
“W~G~W可以抽象地从逻辑上归结为B~A~E(特殊——一般——个别)的推理式,其中特殊是第一极,一般是联结中项,个别是终极”〔7〕P85。
因此,列宁指出:
“黑格尔对推理的分析(E.~B.~A.,即单一、特殊、普遍,B.~E.~A.,等等)令人想起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一章中摹仿黑格尔”〔1〕P189。
(三)内容与方法的统一
“自从黑格尔逝世以后,把一门科学在其固有的内部联系中来说明的尝试,几乎未曾有过。
”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6〕P119如果把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予以具体化,这就是:
首先,对于经济科学的复杂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这样概括的: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
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们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为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
(1)商品,
(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6〕P81。
而资本一般又由三项构成,即“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8〕P31。
这样,就组成了经济科学的三维逻辑结构。
其次,对于经济科学的阐述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个说明: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
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
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为了揭示其深刻的联系,马克思接着说:
“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
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促进作用;
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
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6〕P92这样,就运用了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内在联系的三维逻辑,揭示了生产与交换的经济规律。
最后,经济科学是内容与方法的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资本的研究结构问题”就实现了这种统一。
我把它抄录如下:
“{资本。
Ⅰ.一般性:
(1)(a)由货币变成资本。
(b)资本和劳动(以他人劳动为媒介)。
(c)按照同劳动的关系而分解成资本各要素(产品、原料、劳动工具)。
(2)资本的特殊化:
(a)流动资本、固定资本、资本周转。
(3)资本的个别性:
资本和利润。
资本和利息。
资本作为价值同作为利息和利润的自身相区别。
Ⅱ.特殊性:
(1)资本的积累。
(2)资本的竞争。
(3)资本的积聚(资本的量的差别同时就是质的差别,就是资本的大小和作用的尺度)。
(Ⅱ~23)Ⅲ.个别性:
(1)资本作为信用。
(2)资本作为股份资本。
(3)资本作为货币市场”。
〔4〕P232~233
这里,所谓内容,就是指资本运动的历史和实践;
所谓方法,就是揭示资本运动的逻辑和理论。
方法与内容、历史与逻辑、实践与理论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主观辩证法成为叙述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为叙述的方法提供了前提和出发点,叙述的方法则使科学的内容合乎逻辑地展开。
这仿佛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圈,即由起点出发,经过中介,而终点又复归到起点。
这就是辩证的“三维逻辑”。
我们说,黑格尔《逻辑学》的逻辑方法,也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方法。
所不同的是,《资本论》不像《逻辑学》那样搞纯粹思辩,而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
《资本论》分为三卷,第一卷是从直接生产过程考察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这是从最抽象的“商品存在”出发,可以说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存在论”,即“资本的一般概念”;
第二卷是从流通过程考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这是通过流通中映现的假象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本质论”,即“资本的特殊化”;
第三卷从各种形态的资本的有机联系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就把资本的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地租等)在思维中重现,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概念论”(具体概念),即“资本的个别性。
”因此纵观整个《资本论》,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构成的逻辑序列。
所以,我们的考察也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二、“资本一般性”的三个环节
资本一般是由商品、货币、资本三个内在发展的环节构成的。
因为,资本必须以一定的商品生产为基础,以一定的货币储备为前提。
(一)商品:
内在矛盾、外在形式、内外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编中关于商品内在矛盾三个环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分析,关于商品外在表现三种形式(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分析,关于为买而卖的简单商品生产〔W(特殊)——G(一般)——W(个别)〕向为卖而买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G(一般)—W(个别)—W(特殊)]过渡的分析,既是对黑格尔辩证的“三维逻辑”的运用,也体现着三重推论形式互相过渡的内在联系。
“警言:
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1〕P191、190。
1.商品内在矛盾的三维逻辑
对于商品的内在矛盾,李嘉图只抓住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没有深入到价值,我们的教材却只抓住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忽略了两者之间所以能够统一,是由于交换价值起了“中介”作用。
因此,完整的表述,商品的内在矛盾应由使用价值(个别)、交换价值(特殊)、价值(一般)三个不可偏废的环节构成。
商品的使用价值。
每一种有用物都有其个别的“质”的规定性,它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5〕P47。
不仅如此,每一种有用物,又都有其“量”的规定,它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5〕P48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这种质和量的对立统一,都是以这种质和量的规定作为构成自身的环节,这也就是关于它们的“度”,“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5〕P47由于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为一切社会所共同的,故“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9〕P2;
“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5〕P48。
但它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却是由商品,即由劳动生产物所采取的特殊形态所规定的。
这就引出了交换价值的范畴。
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5〕P49。
既然是“表现形式”,那么它的确定内容是什么呢?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把内容和形式混淆起来,因此就不去探求交换价值的内容;
而我们有些同仁,却觉得“表现形式”不屑一顾,只要抓住内容就与使用价值形成了统一关系。
事实上,内容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与使用价值形成间接联系。
因此,交换价值这个过渡性的范畴,决不可略去不计,试图不通过形式而把握内容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那么,怎样去探求交换价值的内容呢?
这就必须把交换价值还原为一个共同的东西。
这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既不是A使用价值,也不是B使用价值,而是“第三种东西”——价值。
商品的价值。
如果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一属性;
如果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唯一剩下的就是“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所以说,“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却不是指劳动的具体形式,因为具体劳动是各种各样的,是不同质的,不能成为“共同的东西”。
价值是由抽象的劳动形成的,但价值又不等于抽象劳动,而是抽象劳动的“形式”、“凝结”或“物化”。
价值是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统一。
价值实体,是从质的方面考察的同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价值量,是从量的方面揭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外在形式的三维逻辑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创立了独具匠心的劳动价值论。
然而,并没有忽视对商品价值外在形式的分析。
因为价值只有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不仅是价值的现象状态(表现形式),而且是它的必然的现象状态。
研究价值,实际上也不能把它的形式摆在一边。
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
”〔5〕P61
当然,我们不是为分析价值形式而分析价值形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来说明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是“怎样从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呢?
〔5〕P61马克思指出,是由简单的价值形式(个别)到扩大的价值形式(特殊)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的发展而来的。
简单价值形式。
马克思被之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所谓偶然的,就是这种商品交换还未成为普遍的经常现象;
所谓个别的,就是在交换中相遇的只是一对商品,不是许多商品;
所谓简单的,就是A物与B物直接交换,不需要借助于中间环节。
因此,简单价值形态似乎只包含着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索”和“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
其实,它们是互为中介的。
不过,“同一个商品在同一个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
不仅如此,这两种形式是作为两极互相排斥的。
”〔5〕P63这一缺点在扩大的价值形态中得到了初步解决。
扩大价值形式。
在扩大价值形式中,交换已经比较经常,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已经比较固定;
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现在无数的其它商品上面;
虽未形成一般等价物,许多的特殊等价物都充当了“媒介”的作用。
因此,交换过程中已不光是两个要素了,而是具有三个基本因素了。
不过,在这个形态中,商品的价值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不统一的。
这一缺点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中得到了彻底解决。
一般价值形式。
马克思说: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
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
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商品上。
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
因而是一般的”〔5〕P81。
在一般价值形式下,有一种商品从商品中被分离出来,成了一般等价物。
其它各种商品,都用它来表现它们的价值。
最初,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并不是固定地归于某一种商品。
在不同的地区,以及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时期,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往往是不同的商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形式最后固定地附着在贵金属的自然形态上。
这样,就产生了货币。
一般等价物形式也就发展、表现为货币形式了。
诚然,《资本论》中是把货币形式作为第四形式的,这只是为了鲜明起见,基本形式还是三种。
因为“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的唯一区别,只是用金代替了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
金在第四种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种形式中是一样,都是一般等价物”。
〔5〕P86所以,不把货币形式作为单独的一个阶段,也是有道理的。
3.商品流通过程的三维逻辑
马克思既考察了商品的内在矛盾,也考察了商品的外在形式,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然构成商品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把简单商品流通的过程概括为W~G~W(即商品——货币——商品)这样一个公式。
在W~G这个过程里,商品是作为特殊商品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
而在G~W的过程里,是货币这个一般商品和个别商品发生关系。
马克思说,用抽象的逻辑形式来表现W~G~W,就是B~A~E(特殊——一般——个别)。
这是在为买而卖的简单商品生产时的情况。
在为卖而买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商品流通就从商品——货币——商品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
这时的货币所有者用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去购买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这种个别商品(别处也称特殊商品),劳动力发挥创造出比原来价值量大的商品,卖掉这种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
把这个过程或关系用逻辑形式表现出来,就是A~E~B(一般——个别——特殊)。
因此,从W~G~W到G~W~G的商品流通过程,也体现着一种推理形式向另一种推理形式过渡。
(二)货币:
直接机能、基本机能、根本机能
探讨商品这个最一般的存在,离不开货币这个特殊的存在,这在上面已经涉及到了。
接着,马克思又在货币章中研究和分析了货币的机能。
货币的直接机能。
这种直接机能就是价值尺度。
由于商品的内在规定性,便产生了外部表现即价值尺度。
货币,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一般价值形式,决定了自身的直接机能。
在这种机能中,金“在观念上”出现。
货币的基本机能。
这种基本机能就是流通手段。
由于“在观念的价值尺度后面,潜伏着硬币,”因此,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有在流通手段的机能中得到实现,流通手段的机能补充了价值尺度的机能。
在这种机能中,金可以由“自己的代表”即货币符号代替。
货币的根本机能。
这种根本机能也就是货币的实质,即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形式,商品价值不仅以货币从质上表现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物”,而且从量上表现为具有一定金量的形式的一定劳动量。
货币的其它机能,都是由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和一般价值形式这个根本机能决定的。
在这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学术报告 三维 逻辑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