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研究方法整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53165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7.80KB
理论的研究方法整理Word格式.docx
《理论的研究方法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整理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提出研究假设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由于这种设想目前还未获得充分的证据,因此研究假设需要在调查研究中加以证明。
在研究“升学意愿”时,其中的一个课题是:
“对升学意愿有影响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可提出“家长如何看待大学将会影响其子女的升学意愿”等假设。
研究假设概括地说明了社会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它是对现象的一种理性认识。
这种理性认识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假设必须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做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它不同于一般的或普遍的理论解释。
(2)研究假设必须能够由经验事实来检验。
(3)研究假设必须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
(4)研究假设必须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
它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1)由以往的实践经验或实地初步探索而得出的假设。
(2)由理论文献中得出假设。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1.指导调查研究。
有了研究假设,就可以明确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使调查任务具体化,并明确是针对什么问题去收集资料、要收集哪些资料,这样就能避免资料收集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研究假设是设计调查方案的主要依据,有了假设,就能明确要在哪些地区调查、要调查哪些人、如何抽取样本、采用体积方法和程序去调查等等。
2.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联系起来。
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是运用一些抽象概念来概括同类事物,研究假设就是对这些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作的尝试性说明。
抽象概念表明事物的共性、一般性和普遍性,它与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现象之间有很大距离;
但是由于假设中的概念是清晰定义的,并且通史精确地观测,因此通过逻辑推演,就能从抽象的理论演到具体的现象上。
3.探求新的理论知识。
研究假设或者是由某一理论推演而出,或者是由经验观察中得出,但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探求新的理论知识。
三、研究假设的构成与形成
假设是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它是“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这种特定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相关关系。
几个重要概念或术语:
(一)概念与变量
概念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
人们通过对具体现象的大量观察,从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可归纳、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概念就是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如阶级、民主、社会地位、政治觉悟等等。
概念都是抽象的,很难直接观测到。
但不同的概念其抽象程序是不同的,有的概念(如“民主”、“自由”、“幸福”)抽象程序较高,有的概念(如“职业”、“收入”、“性别”)抽象程序较低。
一般说来,抽象程序低的概念比较容易操作化。
概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有不同的形态和属性,例如“阶级”既可指一群不同的人(如工人、农民、资本家),也可指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如上层、下屋、统治者、被统治者)。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
也可以说,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例如,净阶级定义为在收入上不同的几类人,从而将阶级的具体形态规定为高收入阶级、中等收入阶级和低收入阶级,这就把对阶级的这种理解与其他理解区分开来。
经过这一定义和界说的概念就是变量,它与概念虽然都使用同一名词,但“阶级”变量的内涵是清晰的、不会误解的。
变量有具体的量值或差别,它在经验层次上表明现象在程度、等级、数量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
例如,说“某人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概念是模糊的、含义不清的,但经过界定的“文化程度”则是清晰的。
研究假设都要以变量的语言说明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
但在一般的社会调查中,人们都不一定采用"
变量"
这一术语,而只是用"
明确定义的概念"
来与日常概念相区别。
(二)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研究假设实际是一种命题形式。
命题是“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如“吸烟导致肺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
假设一般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有三种:
1.相关关系。
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也同样,那么就可以说这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写为:
X←→Y)。
例如:
“企业效益与职工积极性成正比”相关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无法区分出哪一个变量是原因,哪一个变量是结果。
2.因果关系。
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则不然,那么就可以说X与Y有因果关系(X→Y)。
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
例如,"
家长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影响其子女的升学意愿"
等等。
因果关系的条件是:
(1)两个变量有共变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变化会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两个变量的产生和变化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即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
发生在前的变量(X)称为自变量,它是使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它的变化不受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发生在后的变量的原因,它的变化不受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发生在后的变量(Y)称为因变量,它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由X导致的结果,反过来,它不会影响X。
3.虚无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则称它们不相关(XY)。
(三)研究假设的陈述形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
1.条件式陈述。
“如果A,则B”或“只要有A,才会有B”
在这种形式中,A表示先决条件,B表示后果。
例如"
如果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那么人的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
上述陈述也称为充分条件陈述,它说明,A是B产生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陈述则说明A是B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交往频繁,人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密切”。
2.差异式陈述。
“A与B在变量Y上有(或无)显著差异”
A与B表示某一变量(X)的不同类别或不同的组。
例如,“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在家庭规模上有显著差异”等等。
差异式陈述主要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或没有)相关关系,因为A与B是表示某一变量(X)的不同变动状态,如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不同职业。
如果A与B在变量Y上有显著差异的话,那就说明它们所表示的某一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的变化也伴随着Y的变化;
如果A与B没有显著差异,则说明X与Y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或不相关。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研究人员开始并不能如此明确地提出研究假设,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明确、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研究人员一般是先查阅文献和初步探索,从各个方面找原因。
经过选择,确定这次研究的主要题目,然后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和假设,再进一步具体化,就能以较明确的条件式陈述或差异式陈述提出假设了。
四、调查研究是否事先都要有假设
并非任何调查研究都事先建立假设。
例如,探索性调查研究就是从观察出发,不带假设地直接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社会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研究假设提出
2008-05-1907:
45
按语:
现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写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自己不知道如何提出研究假设。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研究假设对一个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研究假设别人就不知道你预期的研究结果是什么,从而对你的研究价值无从验证。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见解。
一
对于许多研究而言,研究是需要假设的,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
在实证主义研究视野下,没有研究假设意味着你的研究是没有基础的,你的研究是盲目的,也意味着你的研究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而且也意味着这样的研究是冒险的,其代价将是非常大的。
因为现代社会是非常讲究效率的,如果没有可预期的效率则研究动机就很难产生。
在进入现代科学时代后,研究已经不可能再完全按照个人探究的兴趣而来,需要依照一定的社会效果预期而来。
这种效果的判断则主要依据你的研究假设。
所以有了假设,就为研究的自证性和别人进行验证提供了基础。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提出一个研究假设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提出研究假设是在对该事物具有了透彻的认识之后才能提出,换言之是在有了研究结论之后并需要认真地进行验证之时,研究假设才能比较有把握地提出来。
这对于许多初学者而言一般是不可能的。
这意味着,进行科学研究是需要积累的,没有积累过程,你无法预见未来的发展状况,也就无法为你当下的研究立论。
当你对研究前途是不可知的时候,提出科学研究假设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的硕博士论文里没有新观点,往往是因为没有研究假设所致。
按照杜威的说法,研究假设就是对所研究问题的一种最有可能性的答案的猜测,然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完成一个科学研究过程。
能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猜测并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排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你如果对该问题认识非常浅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
这也是许多人为提出研究假设而发愁的主要原因。
但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如果问题是自己发现的,就可能提出研究假设,如果你提不出研究假设,则说明你的研究问题不是什么真问题,或你所进行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研究。
我们知道,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和艰难的过程,你要找到真正问题所在,就必须了解现状,即知道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你必须对问题研究有相当积累,这样才能知道进展到当前状况的症结和关键所在。
这个时候你才能比较系统地提出你的研究问题,然后进行科学地概括,这就变成了你的研究命题。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其道理就在于此。
提出问题就是你对问题的实际考证过程,即确认该问题真的存在,是别人尚未解决的,甚至是别人没有提出或没有发现的。
而真正的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其实只是一个对自己对该问题的预期解答方案的验证过程而已,研究设计就是要设计获取资料和数据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步骤。
研究实施就是进行验证的具体过程。
所以我经常讲,当你不能提出研究假设时,你就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你的研究问题是否真正存在。
如果你的研究问题根本不存在,你就不可能杜撰出什么可能性的结论的,也不可能对研究有什么预期,当然你的研究假设就是无根底的。
当你对你的研究问题认识得越明确,则你对研究假设也就越敏感,这种敏感代表一种直觉,代表了你对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的预期,从而你产生了强烈的验证它的欲望。
试想,这个时候你不可能没有研究假设的。
故而,研究假设代表了一种逻辑关系,它意味着你的问题一旦提出,就必然地趋向某种结果。
如果是多个结果,那说明你还没有对事物真正认识透彻,换言之你对事物发展进程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把握的程度,那么你的认识是建立在或然性基础上的,为此你就需要进一步精粹你的认识。
一旦你对事物发展现状有了一个明确的确定的认识,那么不仅你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你的研究假设也是确定的,你的研究步骤随之也就被设计出来,其间的逻辑线条是非常清晰的。
因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存在,所以后期的实证主义主要是指逻辑实证主义。
二
我们常说,问题提出过程就是你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过程,当你真正把握了事物的本质,那么你对事物发展困状、原因和结果的透视也就随之而出,这样你的研究假设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你的研究方法也自然地随之而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都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将这些研究思路一一付诸实施就是你的研究过程或证明过程。
所以研究思路往往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是对事物发展进程的逻辑把握。
举例来说,假如你要研究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问题,那么这里你自然就存在一个前提判断:
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存在问题的,这是你提出本命题的自然蕴意,是不待言明的。
当你需要言明的时候就是你的问题提出背景,即使什么使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这当然包括直接的证据还有间接的证据。
直接的证据就是个人的经历和实际遭遇,间接的证据则来自资料和别人的论述。
在这里资料一般是客观的描述,别人的论述则说的是别人的意见,当然你运用别人的意见时,最好是权威的意见,因为我们习惯地认为权威对问题看得更准一些。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问题,其另一个蕴涵是:
我们有一个衡量实效性的标准,通过该标准,我们能够确定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真的存在问题的,假如你没有这层认识,那么你提出“实效性”命题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这个蕴涵自然就包含了另一层意思:
你是怎样来确定其实效性的。
这样就需要建立你的基本判断和假设。
我们假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效果应该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上。
如果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没有提高,那么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了。
所以把这一点作为一个基础假设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大学生对国情了解之类。
如果确定了这个基本判断成立,那么就需要具体的验证标准,这个标准意味着,只要能够确认某种能力提高就意味着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力必然提高。
在对各种因素的筛选过程中,我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是实践能力的根本。
这也意味着,如果组织协调能力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可能真正提高。
可见,提出这个标准是进一步的假设,是在前提判断成立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基本假设不成立,这个进一步假设的提出意义就有局限性了。
当然这个假设本身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这个进一步假设成立,那么就要分析组织协调能力具体是指什么。
比如它可能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等,在分析了它的具体构成要素后,就需要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个确定过程就变成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可以说如果达到这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基本关键点都已经找到了。
下面的进一步工作就是要与实际对照了。
即实际中究竟做到那一步,用该标准进行衡量就可以。
根据衡量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在前几步,这些都是我们逻辑推导的结果,我们在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时候都不可能使用“我认为……”或“作者认为……”词汇,必须提出证据来,告诉别人你为什么这么认识,要给出理论的证明来。
这就是你的理论探讨部分。
或者说是关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理论探讨。
这里需要具体考察的是别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状况是怎么判断的,它所认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假如你不同意为什么,如果你同意也要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说,做出任何一个判断都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再如,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研究,其命题的蕴涵是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必然表现为一种组织特征的变化,它具体体现哪些方面则需要认真探究,换言之,现在对这些没有确切定论,这影响到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就是要进行探究它的理由,当然探究出之后就丰富了该方面的认识,也是一个理论贡献。
当然这个理论贡献意味着必须对该方面得出了确定的、可靠的认识。
为此就必须提供逻辑证明和实际的证明。
研究该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确立创业性大学的普遍特征、国别特征和类型特征。
最难的当然的是对创业型大学下明确的定义: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创业型大学。
在这里就需要建立一个创业型大学与非创业型的区别标准,并且确立非创业型大学向创业型过渡的条件。
因为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具有指导性的,即能够引导一些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否则,就没有现实意义。
在这里,也蕴涵了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创业型大学的存在能够弥补目前传统大学的一些缺失。
换言之,创业型大学的最大优点正好弥补传统大学的根本缺陷。
进一步的假设是:
创业型大学更能够符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是突破传统大学制度的一个有效路径。
这样就需要对传统大学的办学目标、组织方式、运行结果等与创业型大学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这种研究的思辨性是比较强的。
为此,在研究过程中,第一步就需要说明创业型大学问题是真的存在的,包括使用权威的观点和使用案例研究法,说明创业型大学真的存在了,其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假如研究命题就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那么最后要归结到组织特征上去。
这个研究假设提出过程实际是对创业型大学进行了一番系统的研究考察之后提出的,在这个考察过程后你知道了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意见如何,你是否支持等,这里面既包含了现状的探讨,也包含了研究的基础。
现状是研究所达到的程度,重点是对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揭示,研究基础,是指别人或自己在该方面的认识积累,它为你开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哪些帮助,这也是为你的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证明。
可见二者不可能完全分开的。
你在分析综合别人的研究之后才能提出你的基本假设,而且你的假设应该与别人的认识有所区别,这才是你的创新点所在。
在本文研究假设就是你认为创业型应该是什么,或应该具有什么的特征,具体体现为什么。
当研究假设达到具体表现的层次时就进入了可验证的阶段,如果达不到这一步,仍然属于不可操作的阶段。
当然最根本的假设就是你认为创业型大学应该是什么。
假如你已经得出该结论,那么研究已经完成了大半,后面的研究只是具体论证而已。
研究假设是研究课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一、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假设使研究目的更明确,研究范围更确定,研究内容更具体,把研究数据的收集工作限定在一个更特定的方面和范围,因此,可以起到一种纲领性作用。
二、保证课题研究直指成果
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假设。
假设与课题设计的其他环节不同,课题包括关于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的表述;
而假设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合乎科学的猜测,是对课题中所提问题尝试性解答。
因此,不能在研究中将两者混为一谈。
三、使研究者能合理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假设的提出,使研究者能够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针对要收集的数据设计研究方案和选择检验方法。
如:
因果性的研究假设要求采用严密的实验法加以检验,而对于相关性的研究报告,采用相关方法进行检验即可。
“初中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的研究假设:
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该课题通过研究假设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具体化:
一是设想通过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是研究假设将该课题研究的“多元思维能力”定义在“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三方面。
研究假设在使研究内容具体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研究中收集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时,在关注实验对象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中,只关注实验对象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
实际上假设还决定了对研究结果的相关检验方法。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简单地说,即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依据科学思维方法,人们总结归纳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说来包括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变量识别、抽样、实验设计、论证、展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表述。
1.选择问题和形成假设
选择问题即选定研究的专门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因为问题的选择不仅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同时决定了研究工作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教育现象和过程是极为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也很多,然而并非每个教育问题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就是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如果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并非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如何着手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呢?
首先,应该处理好选题的几个关系。
(1)把握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
科学研究需要兴趣,兴趣是进行艰苦的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
然而,完全从兴趣出发,忽略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效果常常会事倍功半。
因此,科研兴趣应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的指导下培养和发展。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研究规划和指南,围绕着这些规划和指南选题,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资助,而且可以集中力量有所突破。
(2)要注意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既要注意克服偏重理论的思辨研究,对教育实践问题不够关心的倾向,也要避免应用研究急功近利,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低水平的现象。
(3)是要注意冷题、热题与一般问题的关系。
教育科学研究的冷题、热题很多,研究起来有新意,相对容易出成果,但如果热衷于追热点、选冷题,最终将导致研究成果的零碎肤浅,难以形成系统深厚的理论根基。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一个研究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不断延伸,才能在一定领域中取得丰硕成果。
(4)要把握一个好的选题的基本特点。
好的选题必须有科研价值,即或在理论上要有新突破,或在实践上对教育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或二者兼而有之;
选题必须具体明确,即问题的界限清楚、针对性强;
好的选题必须有可行性,即根据现有的资料、设备、人力、知识、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恰当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角度。
(5)要注意克服选题中的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内容宽泛,无从着手;
二是主攻目标模糊不清;
三是问题太小,意义不大;
四是以现有条件研究困难,资料缺乏。
总之,正确地选题并非一蹴而就,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以及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从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选题能力。
形成假设即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资料,设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因果或结论。
假设的功能在于,它不但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有待验证的想像,而且它还影响着确定研究活动的过程组织、研究逻辑和选择研究途径。
假设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而是把大脑思索的范围限制在所研究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人员探索的目标更加有的放矢。
一旦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 研究 方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