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52266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10.28KB
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
《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大漠戈壁、冰川雪峰、丹霞草原等自然奇观一起,构成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1甘肃省和河西五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二)文化旅游主题形象鲜明
河西五市文化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
敦煌市敦煌文化、石窟文化和边塞文化丰富,飞天故里、塞外沙洲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明确。
嘉峪关市长城文化和边塞军旅文化声名远播,传奇丝路、魅力雄关文化旅游主题形象鲜明。
酒泉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工业和科技文化厚重,航天名城名不虚传。
张掖市丝路文化和简牍文化丰富,张国臂掖、塞上江南文化旅游特色鲜明。
武威五凉文化和西夏文化深厚,西凉古都、马踏飞燕文化旅游主题鲜明,“马踏飞燕故里,丝路葡萄酒城”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金昌市的骊靬文化和工业文化特色明显,政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将旅游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将其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旅游目的地,通过近年来的大手笔投入和建设,“紫金家园·
西北花城;
中国镍都·
活力金川”城市旅游主体形象和“紫金花城、浪漫之都”旅游品牌逐渐明确。
(三)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成效显著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甘肃大景区建设提供了新契机;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把发挥大景区资源富集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3341”项目工程决策部署,要求旅游业率先壮大,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大景区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肃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些难得的政策机遇叠加,促进了甘肃省文化旅游大景区的持续推进,河西五市的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嘉峪关、武威马踏飞燕、金昌紫金家园/骊靬古城、敦煌雅丹/玉门关·
阳关、张掖丹霞/湿地、景泰黄河石林、酒泉航天城8个景区入选甘肃省大景区建设规划。
目前,入选的8个大景区大部分已经完成前期规划,对景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也相继成立了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逐步推进。
“双核吸引、内强外合”的强强联合发展模式,“景区为核、内修外拓”的景区拓展提升模式,“核心保护、圈层开发”的圈层保护性开发模式,“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游憩为脉、度假体验”的景区升级模式在河西五市轮番上阵,河西五市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四)大型节庆赛事对文化旅游拉动明显
大型节庆赛事对拉动旅游经济增长、促进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带动旅游项目建设有积极作用。
定位准确、主题突出、创意独特的文化旅游节庆赛事,能有效提高文化旅游节庆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如嘉峪关市通过敦煌行·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中国嘉峪关第四届航空滑翔节、“丝路·
长城”中国嘉峪关国际摄影艺术大展、“丝路·
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加速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了旅游文化、节会文化发展新模式。
河西五市的“中国金昌骊靬国际文化旅游节”“武威天马旅游节”“金张掖旅游文化节”“丝绸之路汽车越野拉力赛”“中国葡萄酒城葡萄美酒节”“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大型节庆赛事一方面挖掘了与节庆赛事有关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全面推介和宣传了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促进了地方文化活动和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潜力,是文商旅联动的有益探索。
(五)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从2014年河西五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看(见表1),五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张掖市增幅尤其明显,在一系列文化旅游促销活动推动下,较上年的增幅为50%左右。
武威市游客接待人次在五市中最低,但旅游综合收入却和张掖市并列第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武威市的旅游要素发展较为均衡,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收入较高。
金昌市虽然只有一个4A级旅游景点,但在打造“紫金家园·
西北花城”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将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再加上金昌市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同时也是甘肃省唯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利好因素促进了金昌市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
2014年接待游客227.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91亿元。
酒泉市因为有声名远扬的敦煌莫高窟,发展基础较好,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河西五市前列,2014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占河西五市的36.49%和43.14%。
嘉峪关市通过项目建设、节会营销、大景区建设、“方特号”品牌旅游列车开通等一系列措施,旅游发展也开始进入快车道,2014年接待游客450.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
从河西五市文化旅游占全省比重看(见表2),2014年河西五市旅游接待人次占全省的30.10%,旅游综合收入占全省的35.81%,旅游综合收入所占比重比旅游接待人次所占比重高5.71个百分点,反映出河西五市人均旅游综合收入相对较高。
表1河西五市2014年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表2河西五市2014年旅游业发展与全省比较情况
二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体制不顺,联动机制不活
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河西五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属多个行政部门管理,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场馆属于文化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属于文物部门管理,宗教庙宇属于宗教部门管理,庙宇内的古树名木却属于林业部门管理,水利风景区属于水利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则归国土部门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导致行业部门拥有资源但无旅游开发动力和积极性,文化旅游部门有开发的责任和愿望,但不掌握资源,平级单位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如果再牵扯到利益分配,文化和旅游联动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各自相对独立但又不够完善的文化旅游运营体系使得文化与旅游难以有效整合,文化的旅游功能难以实现,旅游的文化底蕴无法彰显,严重束缚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此外,由于文化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文化演艺市场和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机制尚未完善,演出公司与旅行社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像《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样享誉海内外的优秀剧目还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二)协调机制缺乏,景区开发缓慢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有关联度高、产业链强、企业种类繁多、企业数量规模大的特征,文化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体制上有着各自的职能划分和角色安排,彼此之间虽有交叉和关联,但需要强大的行业调节机制支撑。
就甘肃省的现状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整合严重不足,彼此之间缺乏灵活的协作互补动力。
全省目前只有2个市州12个县区政府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市场主体培育能力弱,导致景区开发进展缓慢、投入严重不足,有特色、上档次、成规模、影响大的文化旅游产品少之又少,产业关联度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影响了旅游消费,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制约很大。
随着《河西五市文化旅游联动发展总体方案》的逐步推进,这种资源整合不足、产业集群缺失的现象会有所弱化,但若不能建立一个高级别、高效率的决策统筹机构,仅靠旅游局协调文化、文物、林业等相关部门进行资源、规划、项目、资金等的整合并不现实,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制约将长期存在。
(三)投融资环境不足,文化旅游联动不顺
旅游产业的发展,3P模式是必然的出路,中央政府给政策支持及适当的财政补助,地方政府出一点,市场占主体,这将是大势所趋。
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看,受市场化程度低和投融资机制缺失的制约,大部分市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是政府主导。
河西五市也不例外,行政区划间的壁垒、市场运作能力弱、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等问题突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本土性和传承性受到严峻挑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投融资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河西五市享誉国内外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飞天文化等不能有效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环节中,旅游功能缺乏统筹性,较少考虑游客需要,旅游设施配套不足,游客体验性不强。
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文化挖掘不够,缺少值得游客回味的深层次文化元素,缺少游客体验性强的旅游特色街区、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缺乏在全省有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富有甘肃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定位
(一)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重点
1.以文化为根基,提升与打造旅游地形象
旅游地形象塑造与旅游地文脉息息相关,对旅游地特有文化密码的破译和解读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大美青海”“神奇宁夏”“绚丽甘肃”等旅游形象的理念识别均是在对旅游地历史、地理、文化现象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既能体现区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能对外塑造旅游地形象。
武威市在充分挖掘作为中国旅游标识马踏飞燕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了文化旅游标志性建筑物——“天马之眼”摩天轮,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旅游形象的提升,但作为中国旅游标识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其旅游地形象尚需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金昌作为“中国镍都”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已经有很大知名度,但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上以“紫金家园·
活力金川”为主题,地域骊靬文化和沙井文化特征稍显欠缺。
张掖在形象打造从文化挖掘视角上选择打“金张掖”这一品牌,切入点值得肯定,但“金张掖”在游客心目中并不是知名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在形象上将“金张掖”文化内涵进一步提炼。
酒泉和嘉峪关则只需利用敦煌隶属和毗邻的关系,借敦煌文化的影响力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契机,打造地域旅游形象。
2.提炼地域文化,打造旅游景观和建筑小品
造型新颖、巧于立意的景观小品既能体现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产生艺术效果,成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独具一格的展览牌、构思巧妙的雕塑、造型独特的休息座椅等均在此列。
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和武威两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城市景观和建筑小品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是独特的旅游资源。
张掖市具有明清时期甘州旧城官署民居风格的张掖步行街,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凭吊历史,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被现代仿古建筑取而代之,随着城市空间的大幅扩张,曾经的张掖没有“跳出古城、建设新区”的条件,不仅城市景观和建筑小品与文化内涵不协调,甚至历史风貌的延续也遭遇了危机。
武威市拥有西夏文化、五凉文化、天马文化、佛教文化和汉唐文化五个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了雷台、文庙、钟鼓楼、罗什寺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但由于规划滞后,各区域内部用地功能混乱,建筑布局凌乱,景观效果不理想,具有历史价值的黄土民居保护不力,各特色街区整体空间形态、景观形态、园林表现手法、商业休闲文化特征没有充分体现出文化与旅游联动的特点。
未来城市规划与景观打造宜借鉴敦煌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路径,将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基调和建筑小品等元素有机融合,从而达到“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的效果。
(二)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方向
武威市:
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将凉州城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的核心,沿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武威段和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两条文化轴线,重点建设凉州葡萄酒文化产业区、民勤生态文化区、古浪红色文化区、天祝少数民族文化区,集中培育和打造天马文化产业园、西夏文化产业园、葡萄酒文化产业园、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勤沙井文化产业基地、古浪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和天祝三峡暨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金昌市:
依托“中国镍都”“神秘骊靬”文化底蕴,突出“紫金花城·
神秘骊靬”文化内涵,培育历史文化、沙漠探险、古国探秘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延伸金昌华轩欢乐谷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河西走廊自驾游基地等旅游产品的产业链,努力打造“中国镍都、神秘骊靬、紫金花城、沙海乐园”旅游形象品牌。
张掖市:
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借助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马蹄寺、中华裕固族风情走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的品牌影响力,深度开发以丹霞地貌、湿地绿洲、森林草原、戈壁冰川、裕固风情等自然奇观和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七一冰川、山丹马场为代表的地貌景观体验产品,以大佛寺、黑水国遗址为代表的名胜古迹探寻文化旅游产品,以裕固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体验文化旅游产品,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和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酒泉市: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酒泉段为文化轴线,以敦煌和肃州区为重要节点,以推进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宗教文化及现代工业和航天科技等资源,依托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和酒泉汉唐文化新区,开发文化旅游高端产品,打造文化旅游融合高地,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开发。
嘉峪关市:
依托古丝绸之路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挖掘华夏历史文明、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的内涵,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进一步开发以长城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延伸以孔雀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的产业链条,提升方特欢乐世界影响力,加强丝绸之路文化的现代诠释和演绎,将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打造为新型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使其成为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典范。
四促进河西五市文化与旅游联动对策建议
(一)创新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领导机制
1.成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协调机构
旅游业本身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众多,政府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均是相关利益主体,文化也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文艺演出业、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图书音像业等均与旅游业交叉融合,文化事业中大到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开放利用,小到社区公共游憩健身场所使用,均会受到大量涌入的游客的影响,游客挤占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从而使得当地居民享受公共文化的满意度和舒适度降低这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旅游收入的部门化和目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矛盾也需要一个权威协调机构参与解决。
虽然河西五市大多成立了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的协调机构,但协调机构要么缺乏联动发展的标准,要么缺乏权威性,面对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难以发挥协调职能。
《甘肃省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发展总体方案》更多的是强调五市打破行政壁垒的联动,对产业间的联动重视不足。
2.编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按照上级政府或部门的要求,河西五市均完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专项规划,但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规划尚属空白,由于河西各市均存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各市在城市规划、文化规划、旅游规划、景区规划等专项规划方面大多立足部门实际,较少考虑产业联动。
再加上文化旅游资源属于多头管理,本身存在产业边界模糊的问题,大产业、大市场、大融合、大发展的格局尚处于理论探讨向实际操作转化的探索阶段。
要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需要在理顺管理机制体制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旅游“二规合一”。
3.创新景区开发运营机制
改变由省直部门垂直管理的景区管理机制,全部下放到市,实行景区属地化管理。
不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管是5A级景区,还是2A级景区,全部交由当地政府管理,由各市级政府负责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统筹开发建设。
这种体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部门拥有资源但无旅游开发职责、地方政府虽有职责但不掌握资源的矛盾。
甘肃省大景区建设明确“鼓励省直资源管理部门将资源管理权限下放”,但由于权利机制、利益机制、责任机制等相关机制还在摸索中,“鼓励”仅仅是方向性的引导,缺乏强制性和激励机制,属地化管理的景区开发运营机制建立和全面推广尚需时日,而甘肃的景区开发运营机制创新却迫在眉睫,省政府需要出台更强有力的激励和引导机制。
(二)完善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产业机制
1.打造文化与旅游产业复合型产业链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上,应依托当地知名度较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在文艺演出业、电影电视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等方面积极向旅游景区靠拢,开拓与旅游景区有关的文化产品,利用景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反过来,在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主动使用具有旅游景区元素的标志性符号,利用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历史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景区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文化旅游复合型产业链。
在纵向上,旅游业在“吃、住、行、购、体验”等环节,主动向地域文化靠拢,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商品文化和体验文化,通过相互融合,弱化产业边界。
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智能产权的创意文化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经济模式,高附加值是其显著特点,《宋城千古情》《魅力湘西》《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是创意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
河西的敦煌文化和现代飞天文化享誉世界,具有影视、演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天然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联合大型旅游企业,整体规划集影视、演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
利用武威、张掖和敦煌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文化,挖掘河西五市特色饮食和菜系,打造主题建筑、饮食文化旅游园区。
利用“马踏飞燕”“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镍都”“最美丹霞”等文化元素开发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和高科技主题公园,培育旅游科技创新理念。
利用粗具影响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节会。
3.创作生产文化旅游演艺精品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大力培养文化旅游演艺市场,资助编排创演具有河西文化底蕴、观赏性强、文化体验深的文化演艺精品,融入3D、4D、数字模拟等高新技术,以“景区+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形式实现商业运作。
依托大景区建设规划,要求大景区的核心景区有固定演艺场所。
引导《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向游客开放演出。
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等旅游热点城市有精品剧目轮流展演,延伸旅游时间,提升旅游娱乐功能。
(三)构建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河西五市景区开发进展缓慢、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景区开发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培育缓慢。
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开发主要依靠专门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普遍采用“景区管委会+景区投资公司”的模式。
但就甘肃的情况看,目前只有2个市州12个县(区)政府(部门)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
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开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嘉峪关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嘉峪关市旅游局牵头,整合由国有资产投入的旅游企业资产而组建,同时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嘉峪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将长城宾馆、国际大酒店、自驾车营地、关城景区纳入该公司。
公司组建成功后,通过融资,已同华强集团共同投资建成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目前该公司正在全力参与推进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等重大旅游文化项目建设事宜,进一步促进了嘉峪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其他市州可以借鉴嘉峪关市多元化投资机制的经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完善商业运作机制
河西五市历史文化深厚,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数量多,分布广,大量商业资本的投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商业资本的约束和准入标准,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中风貌雷同、城市(镇)特色文化破坏严重、千城一面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原有特色文化资源不断被蚕食,城市发展呈现建设性破坏,特色难觅。
五市政府应该站在文物保护的高度,划定商业资本进入的红线,规定商业资本进入的台阶,将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风貌的塑造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力,将打造“中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示范区”作为长远目标。
-全文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西 文化 旅游 联动 问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