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46977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66KB
江南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
《江南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是苏州的,那是2014年。
省级的现在报批中。
成为蚕丝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是要具有一定资格的,江南或者说震泽,搞蚕丝被的人是很多的,他们没有成为非遗传承人,而您却成了,您具有哪些资格?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反正我成为非遗传承人,是大家共认的。
哪您就详细说说。
我成为蚕丝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首先要感谢江南或者是太湖流域。
我们中国种桑养蚕几千年了,太湖流域包括我们震泽,也有几千年了,这里的丝称为辑里丝。
我是生在太湖边上的,从小就看到农民家家种桑养蚕,所以对桑蚕很有感情。
现在少了,桑树也少了。
那年我在梅堰庙头村里看到了一棵很大的桑树,就很激动,我把称它为“桑树王”,还专门跟它拍了照片。
现在,这么大的桑树已经找不到了。
所以,这张照片成了宝贝。
这张照片能给我看看吗?
那本书(指慈云自编出版的《千年古镇一慈云》)里就有。
太湖确实是一方灵湖,好水种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出好丝啊。
您家里是不是也一直种桑养蚕的?
您说得对。
我出生在震泽镇的后面,现在叫勤幸村。
上次带您去看过老房子,我就在老房子里出生的。
是的,上次是去过,听你说当年有五进哪,现在还有两进。
就是您说门前原来有条小河的地方?
是啊,那条小河叫谢庄浜,可惜早就填掉了。
说起来,我家也算得是个桑蚕世家,爷爷沈怡坤、父亲沈祥林都是种桑养蚕的能手,祖传缫丝技艺在当地是有名的。
同时他们还做做丝经生意。
震泽过去称为“丝市”,做丝经生意的人很多。
师俭堂也做丝经的。
我祖父、父亲那两辈,有时把丝经送到师俭堂那里,有时自己用船,从门前小河直送到上海和其他地方。
生长在丝绸之府、丝经之市,是幸运的。
小时候您除了跟着大人种桑养蚕,还学习煮茧剥绵等手艺吗?
学的。
除了跟着父母学,还跟邻居学。
我有好多个师傅的。
比如,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邻居婶婶沈阿巧和88岁高龄的周美宝,她们都有一套手工剥绵和制作蚕丝被的精湛技艺,我从小就跟她们学会了采桑、饲蚕、煮茧、剥茧、去蛹、脱绷、上绷、翻扯、成被等全部手艺。
很多非遗的东西都是手工的。
中国几千年的蚕丝产品,也基本上是手工的。
能从小学到这些手艺,是很幸运的。
是的,剥绵和制作蚕丝被的纯手工工艺,现在基本上没人会了。
我当初学,也没想到后来有这么大的用处,更没想到会当传承人。
生长在一个桑蚕之乡,出生在一个桑蚕世家,这是您成为蚕丝被非遗传承人的两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的,因为我是第一家做蚕丝被的。
震泽成为“中国蚕丝之乡”,蚕丝被成为震泽一个经济支柱,给百姓带来很多实惠,真的是从我开始的。
不过,当时我不是冲这个第一去的,当时只想做点事,把生活过好,下岗了嘛。
年纪也大了,其他的做不了,做做被子还是蛮适合的。
(二)技艺传承
做蚕丝被的程序好像是很复杂的,您从拿到蚕茧到制作成一条被子,一般要经过多少程序?
现在不是很复杂,因为现在大家都是拿的现成的绵兜,只要质量、成色都好,就把它拉成被子就行了。
当然,原料前期质量把关非常重要,我们都是要用一个200支的大灯泡迎光透视检查的。
过去做蚕丝被,没有现成的绵兜,要自己去进蚕茧,然后把它弄成绵兜的,那就复杂的,要经过煮茧、剥茧、去蛹、剥绵、上绷、脱绷、晾晒、翻扯、成胎等全部工艺,都是手工活。
我开始正式做蚕丝被时,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第一次采访您时,好像还看了您的作坊,又是灶头,又是竹勺,又是水沟,又是桌子,又是绷子什么的,当时您就是那样弄的?
是的,那个地方当时除了成被不在那里,煮茧、剥茧、去蛹、剥绵等,基本上都在那里。
这个地方还在,我保留在那里的,现在成了“非遗基地”。
煮茧、剥茧、去蛹、剥绵、晾晒、翻扯,这么多道工序,一个也不能少吗?
哪个最难?
一个也不能少,哪个都不容易。
您挑几个技术性强的说说。
好的。
我先说一个煮茧吧。
煮茧,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性工序,茧煮得好不好,影响到丝绵质量的各项指标。
这个包括浸渍、渗透、蒸煮、调整等环节。
具体怎么煮呢?
就是将蚕茧放入铁锅,加水并加少许土碱,以加速丝胶溶解,使茧层解舒,下面烧桑梗或其他硬柴,缓慢升温至水面起蟹眼泡泡时捞出,置于木盒内,再进行剥茧。
剥茧复杂吗?
是个技术活,靠感觉的。
那么,去蛹就是去掉蚕茧里面的死了的蚕宝宝?
是这样。
就是用手指戳洞,逐个挖去蚕蛹。
其实它与剥茧是同一个过程,不过马虎不得。
剥绵怎么剥?
双手并用,拉扯扩大茧壳上的孔洞,先是3、4只挖孔后的蚕茧薄膜叠加后套在小竹绷上,称为开小绵;
再将3、4只小绵叠加后套在大竹绷上,称为开大绵。
晾晒也很讲究吗?
晾晒就是将大绵取下,置于屋檐或院落里晾干,干后各茧层薄膜又缠结成绵膜。
约30到32只大绵为一市斤,扎成三角形。
丝绵的原料就成了。
翻扯是最后一道手工工序吗?
翻扯是制作成品的关键,丝绵产品都是人用手拉扯出来的。
翻扯有单人扯和双人扯两种方法。
在翻扯前,要先将绵兜拍松、摊平。
单人扯,在绵兜中央较薄处挖孔、扩孔,套在长凳上,人坐在板凳上使劲往上拉直拉薄;
或套在膝盖上、脚掌上,手脚并用拉扯成所需长度的绵条。
双人扯,两人对坐,各扯一边,拉扯至所需长度。
这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用力要均匀,不能用死力。
培养一个这样的工人,要费不少时间,还要自己捉摸悟出来。
成胎就是拉扯成被胎了?
是的。
它以两张方桌为工作台,二人或四人对坐,将绵条剪开扯松摊平,层层叠加,使之复合,至一定重量(比如三斤五斤)和幅宽、幅长,即成丝绵被胎了,也就是说一床被子的内胆做好了。
我们盖上蚕丝被,只知道柔软舒适,不知道从茧成丝、从丝成被这么复杂!
真是谁知床上被,丝丝皆辛苦啊!
辛苦是辛苦,但是当人们为得到这种纯天然蚕丝享受而快乐、并且记住我们慈云时,我们的辛苦也值得。
(三)专利创新
传统的纯手工蚕丝被制作技艺,我们交流得是不是差不多了?
许多传统的手艺,在现代已经不怎么用得上了吧?
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保护起来了。
在这种保护中,我们会继承有价值的东西,会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
据我所知,慈云这方面成功的东西就不少吧?
说实话,现在制作蚕丝被,企业这么多,已经没有人家再用我用过的老办法了。
蚕丝原料是现成的,都是机制丝绵,买来就行了。
但是,我1992年开始做被子时,还是从手工开始的。
因为做蚕丝被的原料都是双宫茧和下脚茧。
下脚茧里包括削口茧、油茧薄头(腰)茧、薄皮茧、异色茧、瘪茧畸形茧、绵茧、多疵点茧、霉茧、印头茧、烂茧等等,要把它们里面丝胶清除干净,是很困难的。
怎么还有这么多名称的茧子啊?
是啊,名堂是多的。
慈云做蚕丝被从一开始就是选用的双宫茧,而这种茧子做成的绵兜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因为传统的煮茧工艺,煮过了,外面熟了,里面还没透,这样,剥出来的绵纤维短,成色差,质量不好。
哪怎么办呢?
我就动脑筋了。
我发明了一种泼湿煮茧法,就是在一个批量的茧子上反复均匀喷水,在一到四小时内,让水慢慢渗透到茧子内部。
然后再回到传统煮茧法,就是将泼湿后的茧子用布袋扎好,放入已经煮沸的铁锅里,然后向锅内加入5~20%的氢氧化钠,用文火继续煮,水温保持在85~95度,煮10~50分钟后,锅内出现蟹眼泡,翻转布袋,再煮10~20分钟,将布袋捞出,用清水冲洗,再晾干。
这样蚕茧就煮得均匀了,丝胶也脱光了,蚕丝的解舒率可以高达81.26%。
您怎么会想出这种办法的?
这个办法是从洋风炉煮饭中悟出来的。
如果米一淘就煮,那饭往往煮得不糯,有时可能还会夹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米外面湿了,里面没湿透。
大火一煮,外面熟了,里面还没熟透。
传统的煮茧,也是这样。
一大锅茧子下锅,很快就烧开了,外面烂熟,里面还很硬。
从煮饭到煮茧,煮出一个发明。
人只要有心,天下就没有难事了。
除了先用水泼湿,让茧子充分泡涨外,火候也非常重要。
所以先把水烧到八九十度,然后茧子下锅,就要用文火,文火之后再用旺火。
这样,就能均匀煮透,充分解舒。
我这是从洋风炉煮饭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真要感谢那只洋风炉啊。
可惜它已经坏掉了。
不过,泼湿煮茧法,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这是我们申请的三大专利的第一项专利。
泼湿煮茧法,对双宫茧是有用的,对下脚茧有用吗?
当然有用啊。
开始我们都是这么煮茧的啊。
后来我把这个办法教给了专门的原料供应商,让他们也这样做。
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成为专利是应该的。
还有两项专利是什么?
一是蚕丝被的拉制法,一是可水洗蚕丝被制作法。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专利是怎么形成的吗?
蚕丝被拉制法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
先是按照被子的份量等份裁切,先把多段丝绵中的一段或二段分别分为上包层和下包层,剩下的为中包层;
在做下包层时,其丝缕延伸方向与蚕丝被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或垂直;
上包层与下包层对称设置;
形成中包层时,其每段丝缕延伸方向与蚕丝被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交,且每相邻的两段丝绵错位叠设;
由下包层将中包层包覆后被芯的四边分别缝合在对应设置的胎套四边。
这种办法,能够充分发挥丝绵轻盈、柔软、贴身等优点,常年不变形、不板结、无需拆翻。
听起来怎么像绕口令啊?
比较专业,确实不太好表述。
还有一项专利发明哪?
那叫可水洗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
过去传统工艺生产的蚕丝被是不能用水洗的,一洗就会卷曲、起皱、变形、厚薄不匀、加速板结甚至出现洞眼,盖在身上不舒服。
是的,过去的丝绵袄也不能洗,只能年年翻。
不能洗变成能洗,这个好像不容易吧?
难易是相对的,关键是要想出办法来。
蚕丝被的被芯是由上下中三层做成的,做成后被芯要均匀而牢固定位,然后采取绗缝机将定位后的被芯上下表面和胎套按照图案进行绗缝。
这个办法很复杂吧?
说复杂并不是太复杂,但是,我试验时,人家搞绗缝的就是不肯,说从来没有这样做蚕丝被的。
后来,绗缝成功了,他们很佩服,说“亏您想得出来!
”是啊,有些东西并不复杂,只是受传统影响,不敢突破,但一突破,就成功了。
后来,震泽的水洗蚕丝被全是用的我的办法。
许多事情,首先看能不能想到,然后看敢不敢按照想的去做,敢想敢干很重要对不?
很对。
我们后来专门买来了绗缝机,但是,光绗缝还不够,那个被芯铺得怎么样非常关键。
我们有一种工艺要求,是我们自己总结的,是一个十六字诀:
全幅平面,阡陌纵横,千层网叠,丝丝入扣。
所有的被子都要这样做,做不到这十六个字,也是不行的。
可水洗蚕丝被的研制成功,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可水洗外,它可以延长被子的寿命,使用时间可增长一倍;
可扩大被子的使用节气,春夏秋冬都可用;
也使蚕丝被销量增长30%左右,经济效益也增长15%左右;
还节省了被套的使用成本。
小脑筋解决大问题,小办法赢得大收益。
慈云一直这么做的啊?
是的,脑筋我们一直在动,办法一直在想。
这两年,我们又想出可透视蚕丝被的做法,在上海“中针会”一亮相,就轰动了。
我们也正在申请专利。
可透视是个什么概念?
被子一旦缝好,里面便看不见了,购买者不可能在买的时候把被子拆开。
现在做被子的那么多,竞争那么激烈,家家都说自己的被子好,但全是凭嘴说,掺杂使假,长纤变短纤,化纤代蚕丝,一泡鸡屎坏缸酱。
可透视蚕丝被,就是让人在买的时候看到里面的一切。
看来,可透视蚕丝被是掺杂使假的克星了。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其实,被子外表与其他被子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分成上下两层,然后用拉链把两层被子拉合起来。
在展会上亮相后,人家的评价是九个字:
“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
这九个字说明什么?
就是里面看得真真切切,里外摸得仔仔细细,气味闻得清清爽爽。
这样,就能让假的藏不起来,次品暴露在眼前,人家买得放心,信誉公开透明了。
可透视蚕丝被也能申请专利?
我们正在申请中。
(四)话语权属
有关蚕丝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问题及其创新,我们交流得差不多了吧?
从交流中我们得知,你们其实在这一块又制造了四张牌:
泼湿煮茧法,蚕丝被拉制法,可水洗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和可透视蚕丝被。
要这样说,也行。
下面是不是再简单交流一下我们开始访谈时说到的三张牌中的另外两张牌了?
您是说国标起草和费达生?
行吗?
说到国标起草,是我们慈云的荣幸。
全国做蚕丝被的企业多得很的,浙江桐乡就很多,但是,我们成了起草单位之一,是非常幸运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家丝绸标准委员会的选择,也是因为我们做得早,更重要的是我们慈云从一开始就非常苛刻地重视质量,在圈子内信誉度还是蛮高的。
在2008年参加国标起草前,我们在蚕丝被生产与研制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十件大事,创造了11个“第一”和8个“唯一”。
所以他们(国家丝绸标准委员会——访者注)才叫我参加国标起草。
听说苏州只有你们一家?
是的啊。
成为国标起草单位有什么好处吗?
主要是掌握了蚕丝被制作的话语权,对于规范蚕丝被行业生产是有好处的,你不能乱来,得执行标准;
不执行,就是有问题的。
慈云肯定完全执行了?
哪还用说!
我们不仅执行了,而且我可以说我们震泽执行的标准超过了国家标准。
我在担任震泽蚕丝同业公会首任会长时,专门制定了比国标严格得多的《震泽蚕丝被联盟标准》,凡是标有“震泽蚕丝”字样的蚕丝被必须百分百是桑蚕丝,必须百分百执行联盟标准。
你们这是自加压力啊?
是这样的。
我是这样想的,产品就是人品,我们做的是信誉,卖的是质量。
我们慈云不搞花里胡梢,不搞乱七八糟,慈云是活在质量中的,我们是以费达生的名义做蚕丝制品的。
去年5月,国家丝绸标准委员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桑柞丝绵行业标准》起草座谈会,我们也应邀参加了,后来又参加了这个标准的起草。
我们慈云要对得起费达生,对得起自己参加起草的国标。
(五)蚕丝光华
费达生是中国的丝业泰斗,看来跟你们也有很深的渊源啊?
没有费达生先生,我可能不会做蚕丝。
我高中毕业,就成为费达生创办的苏州桑蚕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我就认识了费达生先生,多次向费达生先生请教蚕丝方面的问题,并且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我拉被子得到费先生的鼓励,1992年正式办厂,也是费先生建议的。
费先生到我厂里来过好几次,亲自指导过好多次。
您看看,这是费达生102岁时在我厂里与我的合影。
102岁了?
她好像活到103岁吧?
这照片是够珍贵的了。
100岁时,她曾送我两套寿碗,103岁走之前,让她的女儿把她的铜雕头像,送给了我。
真让我感到十分荣幸。
这个不容易,她好像把您也当子女看待了?
费老一生没有子女,她的女儿也是领养的,她对我真的像对女儿一样。
所以,我做蚕丝被,我办厂,市场即使再不好,原料涨多少价钱,遇到多少困难,我绝不做对不起费先生的事的。
“蚕丝之母”费达生是我国蚕丝事业的里程碑式人物,她虽然没有子女,但赢得了无数人、特别是丝绸人的爱戴与敬仰,她好像说过很经典的话吧?
是的,她的那段经典的话就是在我慈云对我说的,这话是这样的:
“蚕丝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它就是我的一生。
孩子,蚕丝可以让您快乐一辈子。
”这话已经成了我做蚕丝的动力来源,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辈子也不会放下蚕丝,慈云就是为蚕丝而生的,费先生生命之光一直照耀着慈云。
您说得太好了!
通过这几次交流,我觉得慈云已经有了七张牌,有些牌是人家想有而不可能有的。
相信慈云今后的发展会更好。
费达生这张牌是最金贵的。
谢谢您!
(六)别种思考
1、沈福珍已经成为蚕丝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但是,她一直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蚕丝技艺今天已经几乎后继无人了。
她还认识几位江南农村的老太太,她们都是蚕丝技艺高手,但是,也都已八九十岁了。
她们一旦去世,江南农村真的没有人再会传统蚕丝被制作技艺了。
2、江南、太湖流域,即使像震泽,过去“蚕事胜耕田”,到处是桑树,几乎家家种桑养蚕,可是现在桑树只有几棵像标本一样了,也没多少人养蚕了。
就以震泽而言,这么多蚕丝企业,但用的蚕丝根本不是本地的,虽然还在说用的太湖流域的丝,好水长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出好丝,其实都是从外面进来的。
因此,苏州、吴江都应该扩大种桑面积,蚕也最好要养。
不是要振兴苏州丝绸吗?
没有本地蚕丝怎么振兴?
这里关键是政策问题,要让种桑养蚕得到比到厂里打工更多的经济效益,种桑养蚕就行了。
3、现在的蚕丝被企业这么多,但基本都是厂自为战,人自为战,资源整合,培育一个超级品牌,十分必要。
这里面,政府要出面牵头,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丝一带”战略的提出是很好的,但“百花齐放”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的是品牌运作、资本运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南 蚕丝被 制作 技艺 传承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