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7226123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41KB
诗词鉴赏作业.docx
《诗词鉴赏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作业
《诗经-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歌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
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是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
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诗中表现的十分逼真、动人。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主要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来与她幽会,因为她害怕父母和兄长知道了要责骂她,也害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不能公开自由恋爱。
说明“礼教”文化已经在当时社会上逐步形成。
主要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
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是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
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诗中表现的十分逼真、动人。
译文:
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跨进我乡里,不要攀折我家的柳杞!
难道是我爱惜它?
只怕父母太严厉。
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父母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
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翻进我院墙,不要攀折我家的嫩桑!
难道是我爱惜它?
只怕兄长道短长。
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兄长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跳进我家园,不要攀折我家那棵檀!
难道是我爱惜它?
只怕别人碎语又闲言。
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人们说闲话,也真让我心里怕
郑风是东周到春秋时代的民间歌谣。
郑国的都城新郑,现在是河南省的郑州地区。
当时民间一直盛行男女在溱洧两河河畔踏青游春的习俗,所以大多数郑风是爱情诗。
其中《将仲子》是一篇写爱情悲剧、也是抨击父母干涉子女婚恋自由的诗篇。
诗中女主人公深爱着叫做仲子的男子,但因父母和兄弟的阻挠干涉和舆论压力,而欲爱不敢、欲罢不忍,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不得不婉拒男方的追求。
《将仲子》的第一节首先提到“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可见主要的干涉来自父母。
女主人公在父母兄弟和周围人们的言论所形成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在精神上活得很累。
这种阻挠个人婚恋、扼杀个人意志的舆论是很可怕、很残酷的。
“人言可畏”后来成为汉语中流传至今的一句成语,其来源就是诗经的《将仲子》。
《将仲子》三节都表示女主人公怀恋仲子,但是由于人言可畏,只好放弃爱情,这就将造成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她清楚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而她却别无选择地被迫屈从于现实。
在旧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姑娘往往没有反抗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这种别无选择的痛苦也许比其他痛苦更加深刻。
而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不考虑子女幸福的作为,常常酿成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见《鲁迅全集》第1卷第178页《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将仲子》所反映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令人惋惜和值得深思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
《周礼·地官·媒氏》称: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
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
《孟子·滕文公下》说: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
)且看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
”这呼告初听令你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
诗行中不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
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
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
“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
”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
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你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无疑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
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怎样的胆战心惊!
这样一来,仲子岂非完全绝望?
也不。
“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
“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
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踰我里”,到“无踰我墙”、“无踰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
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
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
使你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
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
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呵!
全诗纯为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
但由于女主人公的抒情,联系着自家住处的里园墙树展开,并用了向对方呼告、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
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
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
我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诗经《大车》赏析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
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
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古代的真实故事,虽然故事的详细细节已经模糊了,但那感情却真实清晰,历历如在眼前,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两情相悦,而他们因为一些现实羁绊不能成为眷属,面对爱情,这位女子显然要比那个男子要勇敢的多----
大车槛槛,毳衣如炎。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也许这个女子就要远嫁他方了,在三千年前能坐着车出嫁,显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但愈不是普通人家,枷锁也往往更紧,这个女子屈从家庭安排的原因,不是她软弱不敢根家庭抗争,而是她所钟情的男子畏首畏尾,不敢同意她的建议与她一起私奔。
自古及今,私奔都是一个要放弃某些即得利益的选择。
男子的爱没有这女子深,情没有这女子切,所以犹豫下不了决心,无奈之下,女子也就只能坐上嫁于他人的大车了。
那木质的车轱辘轧在土质的硬路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那车轮就如同轧在这位美丽女子的心上,那吱吱呀呀的声音,也仿佛是这女子的心破碎的声音。
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生就美丽的容颜,年纪也正是人生最美的那一段,女子想把这所有的美丽,都献给自己心爱的人,可是竟不能如愿!
像是仲春里吹来深秋的风,含苞的花没有完全开放就遭受摧折之痛,她沉痛难抑,哀怨弥漫了她秀靥之下、窈窕身躯所包裹着的那颗心----
大车窀窀,毳衣如满。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世间女子,重情的可以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自己心仪的人,即使不能如愿,她愿意以死来抗争,是为了那不能遂愿的命运,,也是为了那个留恋财富地位、畏惧人言的又爱又恨的男人!
“假如我不能嫁给我心爱的人,那么,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在这世间苟活!
我心爱的人啊,在我出嫁的路上,我就要告别你,告别这个世界了,可怜我美丽的面庞,青春的躯体,就要被我自己所扼杀了,今天我见不到你,但在付死之前,我向这光明的太阳起誓明志,生不能与你做同室夫妻,死了,我也要和你葬在一起!
”----
瓠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敫日!
这女子以死殉情了,那身着美丽服装的悲情女子的形象,在连同那辆吱吱呀呀轧过古道的檀木香车一起,像一道美丽的彩虹,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天空,那悲愤的发自心底的呐喊,穿透漫漫时空,震撼着每一个能读懂这首诗的后人!
读解一:
揣摩此诗,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感时伤乱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
全诗三章,每章均以推车起兴。
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
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的感叹:
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
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
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
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
朱熹认为:
“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
”(《诗集传》)语颇笼统含混。
今人高亨解此诗为:
“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
”(《诗经今注》)陈子展称:
“《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
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如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
”(《诗经直解))
按照以上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
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是无疑的,故姚际恒云:
“此诗以‘将大车’而起尘兴‘思百忧’而自病,故戒其‘无’。
观上下同用‘无’字及‘祇自’字可见。
他篇若此甚多。
此尤兴体之最明者。
”(《诗经通论》)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显然是自相矛盾,故姚氏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
姚氏云:
“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
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
”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
“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
“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
”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
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
我们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
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
今人程俊英则说:
“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
”(《诗经译注》)显然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而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
《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
“周大夫悔将小人。
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
”“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
郑笺释曰:
“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
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
”孔疏进一步分析:
“无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无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
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
如上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
孔疏曾云:
“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
”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
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
考《苟子·大略篇》有言: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
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诗曰: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言无与小人处也。
”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
“由此观之,在所树也。
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
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接着即引此诗“无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
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
“大舆多尘,小人伤贤。
”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
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
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无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
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无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无益于事也。
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
“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
”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
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
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
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读者当可细加体味。
读解二:
这是一首难得的爱情诗,主要是因为女追男。
一位贵族女子,坐在大车上,身着精巧细软的皮衣,看着对面的男子,男子面有难色。
大车发出槛槛的声音,女子说:
"难道我不想你吗?
就怕你不敢吧?
"言语带着一丝埋怨和轻蔑,男子头耷拉在一边,没有回话。
大车继续前行,女子的皮肤与身上的红玉交相辉映,男子的脸色越加红了,女子继续说“难道我真的不爱你吗?
看你有没有勇气与我私奔了?
”男子依然没有回话。
一阵风过,女子更加激动了:
“虽然生不能在一起,但是死也要死在一起,若你不信,指日为誓!
”
一个刚强大胆的女子跃然纸上,看的我怦然心动。
一个纯情女子,敢于对天发誓,要跟随夫君生死与共,确实让人感动。
我们绝对相信这种古典誓言,它以生命作为抵押,来换取心中以为神圣的情爱。
毕竟这是古代的事了。
古典式的山盟海誓早被淘沙的大浪淘去,剩下了现实主义的待价而沽,互相交换,互相利用,住旅馆进茶房式的暂时栖身,于连式的把对方作为进步的阶梯。
反正,当我们在商品社会中再来谈与商品无关的古典式爱情的山盟海誓之时,会觉得落伍、迂腐、可笑得面红耳赤,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似在谈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的确,爱情没有因定的模式,越是改革开放,人们的头脑就越灵活,办法就越多,选择的机会也多,想法也多。
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使谁都不愿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只有在心里缅怀一去不复逗的古典时代,叹息自己生不逢时。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
苍天啊!
我要与情人相知相恋,
永远不变心!
除非高山被夷为平地,
江河全部枯竭,
严冬里雷声隆隆,
盛夏里下起白雪,
天地合在一起不复存在,
那个时候,我才会与他分离诀别!
赏析:
这是一首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
读来明白如话,情感强烈,且语气决绝,意念坚定,吟咏之间,让人怦然心动。
一位热恋中的女子,对天发誓,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设誓,除非天地间如此巨变,才会与相爱的人决绝分离。
诵读此诗,让人不难想象,诗中的主人公,内心的激情何等澎湃,爱情心理的坚定亦如磐石。
处在热恋中的男女,总是要信誓旦旦海誓山盟。
但这首诗歌所倾泻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却大不同于一般小儿女的卿卿我我温情脉脉,而是决绝果敢、激情炙热、超乎想象,让人产生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
古往今来,“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成了对爱情一往情深的千古绝唱。
联想:
一个热情奔放的女子,面对心爱的人,不扭捏不掩饰,大胆的指天地为誓,借不变的自然之物,表白自己爱恋的坚贞和决绝,其语发至肺腑掷地有声,其情真挚感人痴痴情深,真是率真可爱。
一个痴情的女子,敢于直白“长命无绝衰”,把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连在一起,为爱而生果敢洒脱,为爱而亡坚贞不渝,能不让相爱的人为之感动吗。
古往今来,多少人追求不变的真爱,多少人也曾经发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地老天荒的誓言。
可是红尘俗世里,又时时在演绎背信弃义,劳燕分飞的爱恨情愁。
相爱总是简单,相守太难。
想爱不等于婚姻,相爱是激情,婚姻是生活。
相爱相携走进婚姻的时候,如果少一分冲动,少一分天真,少一分幻想,少一分盲目,少一分功利。
也许人世间会多一些真情,多一些执着,多一些坚守,多一些理性,多一些相伴永远。
【赏析】:
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
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的无所顾忌的追求。
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
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
由于这位姑娘表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爱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下,
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
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
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
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相知”就是相爱,相好。
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
“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
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
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
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
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
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
“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
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
“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
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
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
,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可谓句句在理。
月下发尽千般誓,但求与君白首尔
另外,从反面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大大加强了誓词的分量,而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得更为深刻了。
姑娘设誓,原本是为了强化“长命无绝衰”之意,而设誓的结果,却使人们看到,原来姑娘对五件非常之事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正常情况下,山陵是坚定不移的,江水是源远流长的,冬雪夏雷是合情合理的,高天厚地是永存不变的。
这一切,都可以用来象征爱情的品格,都可以代表她对爱情的看法。
姑娘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及爱情观之美好,不难窥见。
由相反相成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姑娘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
另外,全诗多以短语出之,一句一顿,若伴喘息,亦与少女吐露爱情时感情动荡、心潮起伏的声口相吻合。
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 鉴赏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