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225016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35KB
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钻石模型”等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定性分析理论部分,竞争力评估模型属于定量分析理论部分。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
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是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1.国际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
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比较优势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对外贸易也以此为指导。
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过去到现在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上,所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作出选择。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要素禀赋论。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3)波特竞争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波特(McihaelE.Porte:
199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
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
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行为,这是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波特理论提醒我们,长期做OEM绝不会令你做得更好。
在中国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经济水平做OEM是可行的,但步入国际中等收入水平时,就必须有其它做法那对于温州而言,是不是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好呢?
即使我们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比如:
建立有独立品牌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等。
韩国、日本其实已经都做到了这一点。
所谓专利壁垒并非是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为这些壁垒不可能仅仅针对中国企业。
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多去考虑如何与大学结成联盟,深入研究技术,培养研发人员等长期扎实的工作。
中国要想繁荣,就必须走这条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4)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
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奠定他今天地位的,无疑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预言。
克鲁格曼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
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
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
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新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垄断竞争与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有一对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之间的冲突,如生产很多种产品,则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反之亦然。
市场竞争会调和这对冲突,找到一个均衡的产品种类数和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
2.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关研究。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尽管起步晚、涉及领域相对狭窄,但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从整体上讲,我国产业竞争力理论还远未成熟,各专家学者在理论要点阐述和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内学者(朱春奎、米立奎,2003)对IMD的国际竞争力过程理论进行改造,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
竞争力环境×
竞争力过程。
即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三因素的综合统一体。
其中,竞争力资产是指产业拥有的资源条件,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品牌、市场等,它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资源条件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保持现有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竞争力环境是指影响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软环境主要指影响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体制、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等。
竞争力过程是指产业素质变化(如效率的改善、利润率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它取决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金碚(2003)、裴长洪(1998)等国内学者建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并据此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的成因指标分析的理论模型。
金碚(2003)认为,竞争力理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构建竞争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竞争力应用经济学是在竞争力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下,运用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模型和统计分析手段,研究竞争力的显示性现象和影响因素,并且对不同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作出判断和评价:
“竞争力研究则是对具体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可以不拘泥于经济学分析的纯粹性,尽可能地贴近具体问题,发现影响和决定竞争力的各种复杂因素,并就如何提高竞争力提出具体的对策性建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裴长洪(1998)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他认为,国际竞争力问题应该从行业角度来考查,对于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往往离不开对大企业的考查。
“依据竞争方式和竞争主体的结构差异,竞争市场可以划分为四类:
全球性竞争市场、多国竞争性市场、大宗贸易竞争市场和纯国内竞争市场。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2001)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能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六个方面。
尽管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还远来达到成熟,但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个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该理论以定性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
另一个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及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竞争能力。
产业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内涵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
一是比较的内容,二是比较的范围。
具体来说: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从这个视角出发,产业竞争力就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拥有这种比较生产力意味着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通常是国家或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产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产业的综合能力的反映,其竞争力的高低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应重点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此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对其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合理界定,在本文中,我们用以下三个指标来描述产业竞争力。
1.市场占有率。
这是衡量一个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也是最明确的标志,这一指标反映了该区域生产的规模与水平,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是维持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2.资产和技术水平。
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产业的最终盈利水平,它只是从量上反映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对大多数产业而言,资产、技术水平以及品牌更能反映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引入产业的资产和技术水平这一指标,以弥补单一地利用市场占有率来描述产业竞争力时所带来的不足,从而更加真实地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界定。
3.生产率水平。
生产率是指每单位劳动与资金的产出价值,它由产品的质量、特性(这两者价格)以及生产效率来决定。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了前两个指标的绩效,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它们,确切地来说,某一产业的生产率包括其产品在市场上索取的价值和它们的生产效率。
这就意味着,只提高生产效率,或以每单位的劳动力或资本生产更多的产品,未必能够增加工资和利润,除非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变或上升,或者是提高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例如,依靠更好的技术、市场营销和相关服务),并通过创新进入新的领域,而不是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标准化产品。
为了更加全面地描述产业竞争力,我们引入了这一指标。
二、浙江省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是中国纺织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大省。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浙江省纺织产业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浙江纺织服装业仍然潜伏着不少的发展隐患。
(一)浙江省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出加工地区之一,纺织品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不仅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浙江省的出口贸易中也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在浙江的对外贸易中,纺织品是仅次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大类商品。
作为中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世界最大的化纤织造基地,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链完善,已形成产业集群,主要涉及化纤、棉纺、机织、印染、花边、针织、经编、服装及纺织工艺制造等。
此外,萧山、绍兴市场优势互补,产品配套齐全,专业化协作强,交通、信息和资金配套成熟,区域优势明显。
浙江地区纺织行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仅萧山地区就有近4500家纺织企业。
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市场反应和经营决策快、机制灵活的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企业资本原始积累充足,规模相对较大,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浙江纺织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和特征
产业竞争力是相对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而言的,因此,各个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与产业内所有企业的个别竞争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合理化程度,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使资源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聚并形成技术先进、经营管理完善、成本低和效益高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
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即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优势;
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
良好的产业集群优势;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以及历史积累下来的厚重人文优势等。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色和优势都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浙江地处东部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浙江厚重的文明历史和发展纺织业的悠久传统也为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浙江省周边的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为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容纳量大、消费水平高的近地市场。
这些地区比较发达的纺织服装业,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形成一定的竞争,促使浙江纺织服装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另一方面,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北面的上海市和南面的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大发展也晚于该两地区,这就为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地理条件。
可以认为浙江纺织业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2.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一直以来与专业市场一起被视为浙江民营经济的两大“引擎”。
可以说,产业集群占据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使浙江从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政策优惠的“三无小省”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和“市场大省”。
2004年,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广东省,雄居全国第一。
2005年仅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收入的第二位,比重分别达到23.19%和26.19%。
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纺织工业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县)镇纺织产业集群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格局。
在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的全国10个纺织基地市(县)和29个纺织特色城(镇)中,浙江省以3个纺织基地市(县)和13个特色城镇居于领先地位。
浙江省纺织业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省内多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中尤以中小型和规模以下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些规模以下小企业基本为私人、民营企业,他们采取市场配置资源、生产要素自由组合,实行优胜劣汰,因而具有运行机制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合作紧密的特点,为浙江纺织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效率,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市场占有率突出。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能够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产业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在竞争力评估中,基本的竞争力显示性指标有两个:
市场占有率和赢利能力。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经济效益良好,浙江省是全国纺织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出,浙江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都在逐年稳步提高,从2002年的2.78%增加到2006年的6.81%,年平均增长率为44.4%。
这也说明浙江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步增强。
4.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产销结合优势。
浙江纺织服装业主要集中在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五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在浙北、浙东地区集中了十多个相关专业市场,无论是面料、辅料、服饰配件还是印染、后处理及原材料,也无论是针织还是梭织等,都能找到相应的市场。
这些专业市场使生产、经营相对集中,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使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浙江省作为市场大省,纺织服装的专业市场在国内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主要专业市场有:
绍兴中国轻纺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四季青服装特色街、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慈溪服装布角料市场、海宁皮革城、中国家纺城等。
产业和市场信息互动、联动共进,构成了浙江纺织服装工业产销密切结合的市场优势。
5.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纺织产业。
研究经济学的人受主流经济理论影响,一般总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只需要提供基础设施、安全、法律等服务。
这样的观点对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则需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发达国家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未知的,政府没有办法干预。
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市场体制还不完善,需要政府积极参与。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亚瑟·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所说的:
每一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明智的政府。
如何成为明智的政府?
笔者认为,一要把握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顺着方向推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要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政府尤其要做好服务,把当地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
三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的角色是搭台,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中,唱戏的主角必须是企业。
在浙江纺织产业方面,地方政府不仅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对企业提供了包括项目审批、配套设施、人才引进、企业家奖励、技改支持等多项扶持措施,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
当企业面临困难时,政府部门没有袖手旁观,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共渡难关,找市场、找商机,协调银企关系,进行资产重组,起到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此外,浙江地区金融业发达,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高,服务完善,创造了非常好的融投资环境。
(三)浙江省纺织产业竞争力劣势分析
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存在着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贸易预警机制缺乏、行业无序竞争严重、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薄弱等诸多明显劣势。
浙江纺织产业长期以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在国际纺织产业价值链中处于附加值最低的简单制造环节,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
虽然浙江纺织品出口规模大,但许多先进纺织机械和数额不小的国外高档服装和高性能纤维仍需进口。
现行的国际分工将浙江纺织业固化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这直接制约了浙江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省纺织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环保型产品和纺织机械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浙江省虽是面料生产大省,但面料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要求。
如出口服装使用的面料相当部分需要进口,面料自给率只有55%。
目前中国纺织品出口中,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的比例为7:
2:
1,与国际上各占1/3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调整三者的比例是扩大纺织品出口规模的关键。
浙江省三者的比例为60:
15:
25,比全国的稍微合理,但仍需改善。
2.增长方式不合理。
浙江省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由农村家庭产业发展而来,产品技术要求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因而企业进入门槛低,衍生速度快。
并且其中一些农民通过模仿和学习以家庭工厂的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生产规模可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极易形成市场拥挤,导致恶性竞争。
加入WTO以来,浙江纺织以其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领跑发展,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由于浙江纺织产业长期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长期教条化运用比较优势战略,过度侧重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还造就一批对资源和劳动要素拥有控制权的利益集团,从而排斥先进技术特别是资源替代技术或劳动替代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使得浙江纺织产业在品牌、技术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比较劣势日益显现,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弹性偏低。
过度价格竞争使得处于后配额时代的浙江纺织产业出口环境日益恶化。
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还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8起。
除此之外,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责任标准等贸易壁垒也将迅速增加,还有主要针对中国的“纺织品特保”等。
在恶性竞争状况下,企业极力压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使产品质下降,而优质产品因为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高因而在竞争中失去优势,最终集群的路子越走越窄。
3.技术创新能力弱和附加值较低。
本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是由于知识易于在集群内企业间传播,但这也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最大负面影响,即遏制了企业的研发、创品牌的冲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
如在浙江的产业集群里,立志于搞研发的企业很少,创品牌的也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少。
适度的竞争可形成竞争压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但在低成本、低价格的恶性竞争情况下,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企业没有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中去;
另一方面进入者的技术模仿使技术研发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迅速丧失,技术研发投资难以收回,导致企业失去技术研发的动力,而且浙江企业的信息化和科技开发创新能力有明显差距。
4.缺乏品牌竞争力。
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尚处于以量取胜、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来料、来样、来牌仍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
据统计,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中用自己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不足30%。
这种状况基本上还无法适应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日益个性化、时装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浙江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
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
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
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
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
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四)世界经济危机以来面临的经营困境令人反思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浙江纺织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外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无一不刺痛着浙江纺织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不少出口型纺织企业倒闭或濒临倒闭的边缘。
1.经济危机令浙江纺织步入困境。
纺织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但浙江出现的状况却似乎并非如此。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却没有显现出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纺织 行业 竞争力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