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不平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220825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27KB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教育不平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延续性或累积性……………………………………………………………………………3
三、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3
(一)区域性经济差距………………………………………………………………………………4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4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4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4
(三)阶层差异…………………………………………………………………………………………4
1、经济阶层差异…………………………………………………………………………………………4
(1)贫富分化影响入学机会…………………………………………………………………………4
(2)贫富分化影响专业选择…………………………………………………………………………5
(3)贫富分化现象对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反向强化作用………………………5
2、文化阶层差异…………………………………………………………………………………………5
(四)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5
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6
(一)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6
(1)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6
(2)非基础教育权利比例平等原则…………………………………………………………………6
(3)教育利益补偿原则…………………………………………………………………………………6
(二)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6
(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7
(四)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7
(五)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8
(六)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为农村教师提供平等舞台……………………………………………8
参考文献………………………………………………………………………………………………8
摘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更本,是国家的未来。
那个国家不注重教育,那个国家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民生事业。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
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在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反而降低了,主要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分析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消除教育不平等的一些看法及个人见解。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文章抄袭的痕迹还是很重的,请再进一步修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问题,修改后可以定稿。
试论中国教育的不平等
“平等”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到相等的待遇,没有专断的特权。
“教育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相同、公平的待遇,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当然,教育平等并不一味要求绝对平均和完全相等,而是要求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出身和职业的人给予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一、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形式的问题,下面列举出比较突出的集中教育不平等现象。
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事业虽然比以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还是有许多学龄人员得不到上学的机会。
他们大多是因为家庭条件所迫,供不起上学所需的费用,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
有的是因为家长不重视,孩子成绩不好无心上学,家长也不阻拦,也是导致学龄人员不去上学,游荡在社会中。
2、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农村学生数量上远远超过城市,然而农村教育经费及其短缺,平均水远远低于城市。
另一方面,优秀的年轻教师大都选择到城市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农村落户,因此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年龄等的不合理。
3、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而在教育质量的差别上,城乡之间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城市的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水平高,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严重,教育现状堪称“凋敝”。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4、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许多研究表明:
受教育的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在许多时候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因此会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
同时,收入较高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低收入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并使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收入分配产生代际效应,使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因此,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之间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另外,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出现了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之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者涉及多方面的歧视,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尽管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不应以本地与外地的户籍为标准分配教育机会,而应以居住地为标准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5、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由于高考制度存在政策性的偏差,城乡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一直以来奋力疾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到底实现了没有?
一些高等院校,对不同地区招收的分数线不同,导致高校入取人员比例不同。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6、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近年来由于教育机会与个人回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日益明显,因此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教育需求,教育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持续的失衡现象。
学校收费已成为学校教育机构获取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借这种机会而滋生出来的混乱的收费现象扩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并使一部分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向学生收取费用,因而逐渐脱离平等的目标,蜕化成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化学校。
由于在实施收费制度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偿力度,建立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教育费减免制度,同时未能有效监控学校的招生行为,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因此学校的乱收费现象正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
(一)层次性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对象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个人、群体、阶层和地域等等。
对于个体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个人的个人素质、态度、能力和行为造成的。
但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来说,则往往是一种结构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
如女性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性,美国黑人的受教育权也低于白人。
现实生活中各个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当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偏向某个群体、阶层和地域时:
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必然包含了对个人的不平等:
而对个人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一定包括对其他层次的不平等。
(二)综合性
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因素造成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资本方面的影响来说,目前的社会是个总体性资本很强的社会,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仅受单个资本的影响,通常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主、客观方面来说,除去个体自身素质的因素外,还受社会风俗习惯、教育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三)延续性或累积性
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过程来看,教育机会不平等纵贯教育的整个过程,它表现在教育机会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这种延续性不只是表现在代内之间,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利于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使社会成为一个封闭型的社会,上一代因教育机会不平等而处于社会低层的人同样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同样也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而使自己处于社会的低层。
三、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当前,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不平等正深刻而广泛的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要想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还给人们一个公平的教育,必须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阶层差异以及教育腐败现象等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决不能只归咎于某一方面。
(一)区域性经济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
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
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
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
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
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
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三)阶层差异
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对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乃至政治等各种“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
从与教育机会的关系来看,至关重要的“次层次”有两类,一类是经济阶层,一类是文化阶层:
1、经济阶层差异
(1)贫富分化影响入学机会
教育费用的越来越昂贵使得不少贫困阶层子女望学兴叹,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即使能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免费教育或只交纳部分学费,也不能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根源。
由此衍生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童文盲率高于男童。
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是对等的,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2)贫富分化影响专业选择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所需教育的直接成本、机会各不相同,所以在专业选择方面,贫富不同家庭体现着不同的倾向性----对于某些费用相对较高且各种补贴少的热门专业,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即使喜欢也不去报考,他们多考虑的是有学上,少让家庭负担甚至能为家庭提供经济资助才好,选择最多的就是考虑报考军事类、师范类有补贴的学校及专业。
相反,富裕家庭子女在专业的选择上享尽了机会,不管费用有多高,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报考,甚至于为选择某些专业投入不菲的资金。
(3)贫富分化现象对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反向强化作用
在享受均等教育机会问题上,一方面,低收入阶层常常存在一种心理失衡和扭曲,对教育均等的远大目标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把它当成一种不可实现的梦想;
另一方面,无论是高收入阶层还是贫困阶层,由于贫富差距,实际使双方都不可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无疑也使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失去信心。
2、文化阶层差异
家庭成员的文化阶层,指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
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期望等等。
将直接对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子女获取教育机会及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呈较高的正相关。
而且父母的文化阶层属性的影响力强而稳固,有时会冲淡其所属的经济阶层的影响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这其中有些人并非靠勤劳致富,因此在其自身价值观中存有一种投机取巧、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甚至是较奸诈的成分,因为有钱,所以为了钱他们也可以不惜损害一切。
有这样观念的家长和孩子们相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康发育,很多孩子在上大学的问题上也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再者,这些新富阶层中不少人文化素养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上没有多少耐心和细致的科学教育方式,有的家长由于过分地迷恋赚钱,自己搞得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来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有了钱以后忙于自己的吃喝玩乐;
有的则因为自己工作的不顺利而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
试想,这又怎么可能使孩子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此外,部分贫困家长则表现出信心不是,满足感太强,认为孩子上几天学、识几个字就够了,虽然并不绝对限制子女上学,但这种意识却使不少孩子产生了不求上进的念头,这些消极的观念或文化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的重要社会根源。
(四)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
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的特长过关。
由于“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易“操作”了。
当然这期间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
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
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定;
在保送上大学方面,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而用。
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
(1)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
我国将九年义务制教育确定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起码的和最低的教育,接受基本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
一方面,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即有学上;
另一方面,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条件平等,包括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即教室、实验设施、教学工具、图书资料等和教育软件即教师素质水平都应当达到一定的标准。
(2)非基础教育权利比例平等原则。
实现义务教育后的教育机会平等。
每个人因其先天条件不同、才智不同、需求不同,按比例分配原则既公正地分配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公平,又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体现了教育效率。
(3)教育利益补偿原则。
针对我国业已存在的教育差距、社会制度,在分配教育的权利时,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利群体的教育权利实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不利群体普遍地得到由教育带来的收益,从而为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创造条件的重要原则。
(二)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
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此外,引导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理性化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因此居民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从不吝啬,甚至出现了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教育消费,这种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渡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机会的平等。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看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有比城市更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客观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发展前景比城市更加广阔,拥有潜在的教育动力,城市和农村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城市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农村盲目模仿的对象,农村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与生产和劳动,把教育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生产力,支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
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
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
只有内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
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学费管理,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公用经费和学杂费全部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
奖、贷、助、补、减、免"
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居民承受能力,保证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避免高校等强势集团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的垄断权。
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五)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
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
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导向。
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
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内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
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六)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为农村教师提供平等舞台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百万农村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
农村要发展,教育是关键;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必须完善农村教师的组成结构,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
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
教师配置应该提倡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教育的流动制度,教师资源相对均衡地配置到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中小学都拥有大体均衡的师资队伍,并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农村教师,关心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利,中央财政应拨专款支付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
只有做到制度上有保障,工作中讲实际,城乡教师的不平等现象才有希望解决。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很高的成绩,但不平等现象仍是普遍和广泛存在的。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我们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任其发展那样不利于公民平等地接受公共教育和提高素质,不利于社会公正的提高和教育公正的实现。
可是完全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通过努力,努力能够减缓教育不平等现象。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个保障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教育平等权利问题及解决之道》,
[2]参见顾海兵的文章: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思》
[3]王贵林,陈洵主编《教育学教程》
[4]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教育 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