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2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20205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63KB
马基2Word下载.docx
《马基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2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哲学。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与之相反。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些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世界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世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社会物质性:
人类活动与人类的生产方式都是社会物质性的体现。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
.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新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谐社会: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世界:
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的本质就在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
.二者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转化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识时务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出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是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于曲折性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不废江河万古流”
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的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不废江河万古流。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要改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人类的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认识。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事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
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第一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是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
绝地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但不都是真理”
3、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第四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去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要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党的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三、认识和改造世界
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可以把必然王国看作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的社会状态。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时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两种基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四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学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证其在政治上成为统治阶级。
2、金合计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意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进步力量、消极力量)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
4、社会形态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域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力量。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根本利益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中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最后,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运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未来巩固和完善自身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早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技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文明的提高,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物质条件。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群众史观、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
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把英雄人物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
社会根源:
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