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3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20186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09.98KB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3Word下载.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3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014·
南京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解析 图中a是年龄组成,b是性别比例,c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
“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是增长型,C正确:
种群由于分布不同,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4.(2014·
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
(标志个体数×
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标志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
5.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
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
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解析 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
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
×
10M=2.5M×
105;
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
6.(2014·
山东文登高三统考)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具体见下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A.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
Ⅱ=Ⅲ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
解析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
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A
7.(2014·
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 根据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故A错;
据图可知,第5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处于K/2,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00,故B正确;
第5年到第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数值是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故C错;
防治鼠害时,要在K/2前处理,故D错。
8.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 在BC段,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死亡率逐渐上升,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多。
图中曲线也显示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同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9.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10.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解析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1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
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12.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解析 种群数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A项错误;
第4年结束时种群数量为第4年初的2倍,第5年初到中期,λ值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是在增加,只是增加幅度变小,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项正确;
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C项错误;
野兔的种群数量是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的,D项错误。
大题冲关练
13.(2014·
德州八校联考)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如图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
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物、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是生态系统________能力有一定限度。
组别
植物激素及处理浓度/μM
根伸长区细胞长度/μm
1
对照
175.1
2
0.20ACC
108.1
3
0.05IAA
91.1
4
0.20ACC+0.05IAA
44.2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自我调节
14.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
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
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____型曲线。
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
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__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
15.(2014·
贵阳适应性监测)某年夏季,一湖区发生鼠害,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的,迁入初期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
请完成表中信息,并回答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研究实例
第一,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第一,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第二,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①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
第二,Nt=N0·
λt
第三,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第三,②________,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请填写表中空白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d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N30=________只。
(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3)请从环境容纳量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与研究实例的对应关系,可知①表示“数学形式”,②表示“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
(2)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λ为1.0147,因此,30d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30=3000×
1.014730(只)。
(3)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改变田鼠的生活环境,使环境变得不适宜田鼠生活,同时引入田鼠的天敌,可以使环境容纳量变小。
答案
(1)①数学形式 ②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
(2)3000×
1.014730 (3)退田还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使鼠的生活环境不再适宜) 引入天敌(顺序不作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后训练3233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必修 第二 单元 环境 课后 训练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