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17300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70.36KB
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圣约翰
墨西哥城
圣保罗
圣地亚哥
纽约
旧金山
芝加哥
华盛顿
圣何塞
资料来源:
Borden,2000;
Murphy,2000
2、国内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排名或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最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对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随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分别对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90年代,国家统计局先后开展了中国城市50强,中国投资环境40佳,并于1997年对中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了研究。
此外,其它一些机构和学者也对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了相关的比较和分析,如顾朝林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对世界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等。
3、从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到城市竞争力
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主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现状,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过去城市竞争结果进行状态比较,因此这些排名没有一个可以当作是一个城市相对于其它城市竞争力大小的测量。
郝寿义认为,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的概念有着重要的区别:
(1)城市综合实力是从规模、总量上来衡量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总体综合力量,而城市竞争力是从质量、效率上衡量城市的竞争能力。
(2)城市综合实力主要着眼于城市自身,而城市竞争力强调于其它城市相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出竞争力的高低;
(3)城市综合实力着重于城市现实状态,是当前所具有的总能力的高低,而城市竞争力不仅着眼于城市现实,更强调城市的发展潜力及其城市的增长后劲(郝寿义,1999)。
因此,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是“产出”,而不是决定产出的“投入”要素(Lever(b),1999)。
在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全球大背景下,城市综合实力远远不是一个城市赖以参与全球竞争的全部资本,而由其竞争优势所决定的城市竞争力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于是,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逐步受到广大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但城市综合实力国内外研究,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石忆邵、倪鹏飞等人分别针对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24城市竞争力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并相应作了竞争力的评价和排序。
在国内,城市竞争力往往比较重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这也有一定的背景:
所研究的城市往往都是那些综合性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
而最近在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用到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的研究中(仇保兴,200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引入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从国际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研究
1、产业、国家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四个层次上展开。
实践中有时很难绝对地严格区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四个层次,各个层次的研究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参考。
图1-2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IMD和WEF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并且设计了包括8类200多个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品与进口品单位价值比)、进口倾向(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减进口变化率)以及描述生产率、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特征的指标等对于高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基本上沿用了IMD和WEF发展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图1-1)。
1997年报告的研究主题为产业结构,开始关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波特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根据对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国的研究,认为有6个因素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即:
(1)生产因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实施);
(2)市场需求;
(3)相关与辅助产业;
(4)企业的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
(5)机遇;
(6)政府。
机遇是指超出企业控制范围之内的随机事件,如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技术环境)、战争等。
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关的制度(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政策环境)对前四个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于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波特有关产业演变、产业环境、产业成熟度、产业集中度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也很有启发(图1-2)。
狄昂照(狄昂照等,1992)等人所著《国际竞争力》是国内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本专著,采用的是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重点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2、从企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研究
2.1城市竞争首先具有一般竞争规律的特点
2.2
发达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但这种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外在规律的强制作用才会对每个商品生产者实际发生作用。
所谓外在规律,就是竞争规律。
竞争迫使商品生产者必须力争降低自己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和管理方法;
竞争迫使商品生产者时时关心市场动态,一旦出现新的生产方法立即效法,以免在角逐中被淘汰;
竞争是现代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得以显现,使部门内的产品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使部门间的产品利润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
通过这种作用,竞争表现为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因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生产者互相独立,它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它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它们身上的强制”。
实际厂商的经济关系,在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种体现了竞争权威的利益再分配关系(陈倚伟,1985)。
2.3城市竞争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2.4
城市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
从现象上看,城市竞争与自由竞争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由竞争中的落后企业、落后部门要破产,要被淘汰,而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城市、落后企业不一定破产,不一定被淘汰。
从理论上分析,城市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的基本前提,是各个城市政府的存在。
只要城市政府存在,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干预城市竞争格局,从而使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应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城市竞争表现为一种有保护的竞争。
城市竞争又不同于垄断竞争。
从现象上看,城市竞争与垄断竞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垄断竞争的目的是以垄断排斥竞争,消灭竞争;
而城市竞争的目的则是以竞争作为获取本市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它不消灭竞争,而是强化竞争。
从理论上讲,城市竞争不同于垄断竞争的基本前提在于城市竞争的主体包括了世界市场上的多种经济实体,诸如关心本城市经济利益胜于关心别的城市经济利益的城市政府;
以实现国家经济利益而不是本集团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国有企业;
以本集团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私人跨国公司;
在市场广阔空袭中繁衍生存的众多中小企业。
这样就使得城市竞争表现为包括垄断竞争在内的强化性竞争。
因此,城市竞争既扭曲了竞争,又强化了竞争,它是在保护条件下的强化竞争。
城市竞争的这一特点为全球市场上各类经济实体(无论大小强弱)利用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趋利避害提供了可能性。
竞争对于落后城市、落后部门产生两股力量,一是破坏力,一是压力。
在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破坏力往往大于压力,但是在国际竞争条件下却有可能人为隔绝破坏力,利用压力。
这种对竞争的“度”的掌握,成为利用城市竞争达到目标的手段之一。
2.5从国家、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研究
2.6
伴随着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竞争不仅仅意味着竞争范围的国际化、竞争领域的全面化、竞争程度的激烈化,还意味着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方式的复杂化。
企业和国家不可能是仅有的竞争主体,地区、城市、个人以及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争夺和较量,因此这些竞争主体的优势大小、力量强弱备受各层次利益主体的关注。
引文不规范,请参考国家标准修改。
自亚当·
斯密和大卫·
里卡多关于贸易自由化对经济效率和生活水准的积极作用的言论开始,竞争就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得到广大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Singh等人(XXXX)认为,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在政策和协商的方面一直占据中心地位。
这从许多的名著名称中可略见一斑,例如亚当·
斯密(1776)的《国家财富实质和原有的探析》、List(1848)的《政治经济的国家体系》(1848)和波特(1990)的《国家的竞争优势》。
而在过去的20年左右里,国家的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在全球的竞争过程中,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成为主要的竞争主体;
而同时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城市成为竞争的主体。
对于这些质疑,Singh等人(XXXX)认为,在全球经济过程中,有两个结构变迁导致了国家及其城市、企业竞争关系的转变。
(1)是贸易自由化进程。
全球层面上如GATT,区域层面上如北美自由贸易条约(NAFTA)以及1992年的欧洲共同体(EU)等,所有这些都表明民族国家对干预本国经济的能力都接受不同的限制,有关关税、补贴以及其它非关税壁垒等条约使得每一个相关民族国家对国内产业、区域等的作用的相对下降。
(2)生产、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变迁也使得经济活动的经济空间关系发生巨变。
PaulKrugman认为:
国家边界的作用或者是地位正在逐步消弱,而国家的下层主体,区域或者城市,尤其城市必须在未来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的制定,对新的企业形成的支撑、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研究机构等的有效技术交流联系等各个方面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总之,未来,它们认为只有城市能够比较有效的促进具有关键作用的地方人材、能量和制度发展的实体(THECOMPETITIVENESSOFCITIES,2000)。
波特也从微观竞争主体产业、企业的地理集中性的效应角度,提出:
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无拘无束(footloose),它们可以随时按照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变动其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地理位置,因此研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时,国家可能不是最佳的划分单元(www.wbln0018.worldbank.org/psd/compete.nsf),以至于“国家竞争的欧洲转向城市竞争的欧洲”(Ashworth,2000)。
国际竞争的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
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仇保兴,2002)。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到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竞争主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地得到重视,使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上了日程。
而有关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三)“比较优势”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到“竞争优势”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在“比较优势”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认为:
城市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利用本身生产要素,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获取的比较利益。
而事实上,竞争的城市之间有相同的产业,但其相同产业的生产要素的素质是非常不同,因此会形成同类产品的价格、质量、样式等多方面的产业,它们对城市(产业)的对外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倪鹏飞,2000年)。
显然,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竞争所形成的竞争力问题。
鉴于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比较优势无法全面揭示竞争力的问题,波特教授突破原来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s)理论。
为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出发点。
城市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使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得到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
二、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
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
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KarlandSingh1999;
Kresl,1995);
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波特,2001);
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九十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倪鹏飞,2001)。
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Lever,1999;
Jacquemin&
Pench,1997;
GordonandCheshire,1998);
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DATAR,2000)、PaulCheshire等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Cheshire,1990)。
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等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90年代以后才开始展开研究的。
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较早始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近来上海社科院、东南大学、华师大区域研究中心、深圳城市竞争力学会等开始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与德国维藤大学合作开展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竞争力的研究。
同时天津(建委)、杭州(市委、市政府、统计局)、上海(发展中心)、福州、青岛、北京等政府部门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倪鹏飞,2001)。
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
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仍未形成为大家所公认的理论体系。
如IainBegg(1999)、MartinBoddy(1999)、PaulCheshire(1999)、ChrisJensen-Butler(1999)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
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RobertJ.Rogerson,1999)、房地产市场(EamonnD’ArcyandGeorffreyKeogh,1999)、劳动力市场(IvanTurok,1999)、接近电信网络(StephenGraham,1999)、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MikeRaco,1999)、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LeovandenBergandErikBraun,1999)等;
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IanGordon,1999;
PeterKarlKreslandBalwantSingh,1999;
WilliamF.Lever,1999)。
总体来说,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4个方面展开的。
(一)城市竞争的机制研究
(二)
国内外城市竞争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在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城市竞争什么?
怎样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
城市如何竞争?
城市竞争方式等等(WilliamF.LeverandIvanTurok,1999)。
1.国外城市竞争机制研究
2.
2.1城市竞争什么?
2001年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城市竞争力会议上(),众多学者认为权力的持续下放,全球市场的自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加快对如下对象的竞争:
资本、技术和管理专家;
电信和通信设施及其服务;
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竞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等等。
Markusen(1996)认为,作为一种场所类型,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这个城市能否在保留已有的人才和投资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移民。
而另有一些国外学者则称,如果一个国际有竞争力的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与其它城市的联系和交往程度;
(2)较高教育素质的劳动力(3)优越的交通和通讯设施(4)多样性的研究机构(5)有吸引力的产业据点和办公空间(6)高效率的政府(7)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交流联系(8)大的跨国公司(9)多样化的投资渠道等等。
总的来讲,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人才、知识、技术、信息、投资等生产要素成为城市竞争的主要对象。
2.3怎样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
LoleenBerdahl(2002)认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具备/是(has/is):
(1)高的生活质量;
(2)有吸引力、安全、可持续的环境;
(3)高质量的服务和基础设施;
(4)有竞争力的税率和措施;
(5)人力资本和知识中心;
(6)个性/性格(Character/personality):
文化、多样性等等(LoleenBerdahl,2002)。
Kresl则认为能代表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经济有六个特质,包括数量和质量目标(Kresl,1995):
(1)能创造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
(2)能生产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3)生产集中于具有某些理想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如收入需求弹性高的产品;
(4)经济增长率应该与充分就业相衔接,不产生市场过载的负面作用;
(5)城市从事于能掌握其未来的事业,也就是说,选择可能的未来,而非被动的接受其命运;
(6)城市能加强其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
针对有竞争力的国际城市,Kantor教授认为,一个国际性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城市,并且是围绕这三“C”而形成的:
Concepts(新观念),Competence(实力),Connection(联系网络),只有具有这三个素质,一个城市才具备国际竞争力,才能成为“国际性城市”。
(张庭伟,2000年)。
对照哈佛大学的Kantor教授和Porter教授指出的三个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指标(领导素质、信息技术及国家——民营的合作),世界银行城市发展部主任Pellegrin认为,缺乏竞争力的城市有如下的共同问题:
(1)城市缺乏法规,或现有法规的质量低下,无法保证投资者的信心或说服投资者继续经营。
(2)与全球或地区性的资本市场关系疏远,无法从这些市场筹措城市建设的资金。
(3)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有水准的公共服务,又未能获得民营企业的协助,致使城市的吸引力下降。
表1-2空间组织模式
组织形式
前工业的地域性
工业社会的竞争性*1
信息社会的网络
企业层面
本质
企业目标定位于地方市场
定位于国际市场的企业
网络企业
关键的功能
生产
市场
创新
战略
控制地方市场
控制市场份额
控制创新
内部结构
独特区位
专门化功能单元
集中功能单元
进入屏障
空间距离
对抗竞争
持续创新
城市体系层面
基本原则
主导
竞争力
合作*2
结构
垂直集中(柯里斯泰克)
专门化
网络城市
部门
农业、公共机构、传统服务业
工业、专门化工业区
高层次的服务业
效率
规模经济
垂直/水平集中
网络外部性
政策战略
无:
模决定它的功能
初级阶段无:
出口基地决定经济增长;
当前:
各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化
城市间的合作、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建立
城市合作目标
无,除一些军事或者外交关系
城市间的劳动分工
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
城市网络
等级网络
互补网络
综合网络和创新网络
在城市层面
传统城市
福特城市
信息城市
形式
内部相对均质性
专门化分区
多功能分区和多中心城市
城市政策目标
权利和形象
内部效率
外部效率/吸引力
象征、标志
宫殿、教堂、市场
烟囱、摩天大楼
机场、市场
*1竞争性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战争性的对抗竞争。
*2合作在这里含义是合作性竞争
Camagni(1992),PP:
30-31;
Pierre-PaulProulx(1995),PP:
171-183.
2.5城市如何竞争?
城市竞争方式?
LeoVandenBerg与ErikBraun(1999)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发展阶段。
在城市化阶段,城镇功能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其它的城镇联系相对较弱;
因此城市之间的互补等功能相对较弱;
而在城市的郊区化阶段,城市竞争发生较大的变化,郊区化蔓延意味着城市区域或城市集聚体的形成。
对于大城市而言,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郊区或其城市区域的竞争比较的激烈,在这个阶段城市功能区的合作理念并没有在地方城市中发生过足够的效果。
而到了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城市的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的竞争范围扩大,大城市不仅仅与其周边郊区竞争,而且与其它距离很远的城市发生竞争(LeoVandenBergandErikBraun,1999)。
同时,LeoVandenBerg和ErikBraun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时的城市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第四阶段)。
信息时代的推动力之一是ICT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对社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等的区位等发生了变化,地理条件对城市的发展不再象以前起着决定的影响力,实际上,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如土地价格和空间可达性等以外,软性的生活质量、环境、文化服务水平和对知识的获取等等要素则成为新时期区位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hi-tech,hi-touch”,新技术同时需要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接触。
这其实分析了城市竞争的三个阶段,
(1)城市的弱竞争阶段;
(2)城市的城市/郊区竞争阶段,也就是城市的区域竞争阶段;
(3)城市的广域竞争阶段;
(4)信息时代城市全球化竞争阶段。
每一个城市竞争阶段的竞争性质不同,竞争的影响因素也因之而异(表1-2)。
3.国内城市竞争机制研究
4.
4.1城市竞争什么?
4.2
吴志强教授认为,中国的城市竞争力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 城市 竞争力 文献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