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学习材料之七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17272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96KB
党员教育学习材料之七Word文件下载.docx
《党员教育学习材料之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员教育学习材料之七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
你陪我去关友林家。
”沈浩说。
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
“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
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
我就不去了。
”韩巧兰心直口快。
“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
”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
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
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
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
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
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
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
要退缩吗?
绝不!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
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
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
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
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
村里人叹服:
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
”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
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
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
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
敢不敢收?
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
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
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
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
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
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
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
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
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
“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
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
“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
”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
“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
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
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
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
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
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
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
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
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
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
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
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
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
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
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
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
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
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 160平方米 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
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
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
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
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
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 ,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
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
总书记对乡亲们说:
“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
“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
“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
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
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
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
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
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
“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
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
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
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
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
“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
“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
”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
“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
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
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
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 ,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
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
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
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
2009年4月12日 ,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
4月14日 ,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
“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
“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
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
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
“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
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
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
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
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
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
是走,还是留?
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
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
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
”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
“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
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
”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
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
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
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
“我爱你爸爸。
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
”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
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
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
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
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
”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
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
“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
”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
沈浩耐心劝慰:
“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
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
大娘哆哆嗦嗦地说:
“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
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
”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
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
“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
”“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
”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
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 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
中午,略饮薄酒。
下午3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
“我回去睡会儿。
”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
”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
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
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
“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
“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
”“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
”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 ,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
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
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
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
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
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
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
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
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
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员 教育 学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