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20642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69KB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忽视了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说:
一节课上,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能说的我不说。
把权力教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
”而我却犯了教学上的大错。
3、教学过程中时间比例分配不当,在对人物形象分析时不够深入。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分析把握文章主题的时候,学生在探讨本文主旨时,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又花时间引导归纳,为此浪费不少时间,以致影响了后面的人物鉴赏环节。
努力方向。
1、读书增强学识,增加知识储备。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还不足。
所以每日必读书也就是我的必修课。
在阅读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材,并且不断的钻研教育理论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让自己的教学在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更有效。
2、学教研,搞教研,钻教研。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第一基地。
要想实行有效教学。
教师必须立于科研,着眼科研,钻科研。
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向科组的老师们求教,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纵观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大于失落。
我明白了一节课的成功,是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实现的。
所以告诉自己钻研教学,立足教学,方能领悟教学的真谛。
篇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篇一:
我的叔叔于勒&
gt;
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a说: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学生b说: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
”学生c说说:
“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
”学生d说:
“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
“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
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新和同情。
”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
是学生e,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
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
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
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
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
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
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
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
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
“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挑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
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
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
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
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
我们无法啊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
“马克思曾说过: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
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
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
“这些学生让我崇拜!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
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
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美国&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
我想:
应该从疑问处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家;
不迷信老师。
)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
勇气。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
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篇二:
可是当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课题研讨纪实——两篇“同题异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时,才发现自己是盲目自信。
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单一的价值选择上,犯了单一化、片面化的错误。
对文本的处理过于简单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
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并记忆知识,却没有让他们从文本中跳出来,站在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地注重了考试分数,注重知识能力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而渐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
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不足和收获。
如何选择核心教学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何况是经典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本价值,如:
第一,小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了19世纪后期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基本状貌,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法国和欧洲历史的一类素材;
第二,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学成就的实证材料;
第三,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世态惟妙惟肖,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经典样本;
第四,小说揭示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对金钱的认识等问题上能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因而小说同样具有持久的社会教化功能;
等等。
看到专家分析出这么丰富的文本价值,我深感惭愧。
由于自己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只感知到最显着的东西,而教给学生也只能是浅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谓“价值”、知识。
而这些显着的知识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实际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节课只是把那些东西热热闹闹地演了一遍,学生记得更牢固而已。
想到此,不禁为自己的浅薄、不负责任而惭愧。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应该使学生收获些什么?
很显然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或体验。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本价值,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老师应该要有所选择,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价值。
核心教学价值根据新课程理念,应遵循两个宗旨:
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这
篇小说可以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
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并引导学生澄清模糊、解决未知,才能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效益。
如这篇的小说的&
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师可以简单处理。
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人物以及主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课堂的学习交流中使认识得以清晰完整。
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给学生的价值观肯定带来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恰当引导。
小说的构思艺术学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些又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这是学生的未知内容。
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过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表现人物,进而揭示耐人寻味的主题。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应该在人物和主题上,难点是分析小说的构思艺术,而价值观教育则是阅读这篇小说的隐性目标。
核心教学价值因此得以确定。
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
而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恰当,离不开我平时很难落实的“三备”呀。
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一样都不能少。
钻研精神还是不够。
此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
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还说过,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
这句话更深邃地道出了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钻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读文本不够,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判断直接造成了阅读教学效益低下。
另外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结合文本作细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结论,学生如果缺乏真实的个体阅读体验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文章的主题,切忌直接归纳给学生,或者只做单一的引导,而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多层次的理解。
篇三: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作品以貌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在悠然的余韵中,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机会。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
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问题由学生去提出,知识让学生去领会,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探究,效果让学生去评价。
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方法,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情境导入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现场调查: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
有人认为亲情是最重的,因为“血浓于水”。
有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有人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
孤独寂寞。
话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愿意参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
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创新发展。
彰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活”起来。
二、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
进行合作互动、质疑和探究,使课堂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收到“授之以渔”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上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没有主次之分,活动的主体——学生脱离静止状态。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讨论、畅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在认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兴趣,掀起激烈辩论,切磋产生火花,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合作探究所设计的:
a、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
b、穷水手于勒在买牡蛎时认出了亲哥哥菲利普,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达到和谐统
一。
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
教师就要将“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作用由明到暗,有主到次,师生互动,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体现出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体现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使课堂“动”起来。
三、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让课堂“亮”起来
多元、多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所在。
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
教学活动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
篇三: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中阳五中段云峰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三课,体裁是短篇小说。
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我决定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外资料,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那么,本节课呈现哪些亮点呢?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我设计了四个读书活动:
(一)走近文本,整体读。
(二)捧起书本,自由读。
(三)细读文本,个别读。
(四)给足时间,自由读。
先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然后读高潮部分,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接着读具体句子,赏析次要人物的形象;
最后读课外资料,得出小说的主题。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合作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
(一)、围绕重点确立主问题;
(二)、分四人为一小组,一人为组长;
(三)、每人都有分工,并有专人记录;
(四)、
人人都要发言;
(五)讨论结果记在白纸上;
(六)交给老师进行展示;
(七)教师进行评比,并指出问题,改正过来。
(八)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以免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巧妙。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我选择了有关利比亚战争的故事,告诉学生资本家就是靠侵略战争来夺取经济的。
同时,我又选取汶川地震人们捐款捐物的材料,告诉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德育教育。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找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说,在开头讲完故事之后,让学生说出这对父子的共同点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在概括故事情节时,没有强调用动词来概括,致使学生的思维有点偏离;
在分析主人公的“变”与“不变”时,没有把“态度”与“观念”两词醒目直观的板书出来。
俗话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再好的课堂也有瑕疵,我会正视自己的问题,继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篇四:
---深入研读力求“甚解”
牌头镇中王生火
在这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培训中,我开设了《我的叔叔于勒》的一堂公开课,颇有感悟。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总体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后,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演练,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也引起我们对如何才能更好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问题的思考。
语文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但首先应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培养关注细节的敏感,于当“求甚解”之处,力求“甚解”,把思考一环一环地引向深入。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研读训练,要深入、仔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巧妙的构思中感受动人情节
情节的安排对一位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也是至关紧要的。
《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
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
“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
?
喂!
菲利普!
”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
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的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
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顿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
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
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
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
而对一个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这般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实在是精彩纷呈。
二.从生动的描写中认识栩栩人物
小说主要塑造了菲利普夫妇,是为了通过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对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
莫泊桑写人物,特别注重把握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他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支配人物的言语行动,又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去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菲利普是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人物,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是:
一切以金钱为重。
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从挥霍家产到发财后又穷困的起伏变化,菲利普采取了憎恨——1
盼望——失望以至躲避的不同态度。
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
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更具鲜明个性,她除了和丈夫一样有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具备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
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
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
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
但究其实质,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费用。
从这番话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似乎看到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见她的内心世界。
当克拉丽丝出乎意料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叔叔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