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98341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55.52KB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
提示
(1)相同点:
所用材料相同;
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
南通一模)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史中的经典实验,两个实验都涉及( )
A.微生物培养技术
B.同位素示踪技术
C.DNA分离提纯技术
D.差速离心分离技术
解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A
2.(2017·
无锡一模)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B.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标记噬菌体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D.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会变强
解析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属于基因重组;
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离心后会在试管上层,绝大多数仍然在试管下层,不影响实验结果;
标记噬菌体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外壳和DNA;
实验中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未侵入细菌,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会变强。
答案 B
关注格里菲思实验(实验一)与艾弗里实验(实验二)3个“不同”
【即学即练】
扬州一模)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
C.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分裂速度较快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
解析 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
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DNA和蛋白质天然分离;
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由T2噬菌体未侵入或细菌裂解造成。
苏北四市一模)(多选)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
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C.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解析 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
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
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 ABC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
提醒
(1)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不能标记C、H、O、N等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而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助学巧记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上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原因,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2)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2017·
江苏卷,2C)(√)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
江苏卷,2B)(√)
(3)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2017·
江苏卷,2D)(×
)
(4)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2013·
海南卷,13B)(×
(5)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
海南卷,13D)(√)
“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高考命题主要聚焦两大经典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过程、结果及相应结论等;
关注实验方法的考查,如细菌的培养、噬菌体的同位素标记等;
重视实验结论的提炼。
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细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相应的知识储备。
2.教材P46“思考与讨论”改编
(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繁殖快。
细菌20~30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尽管艾弗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你能否具体指出?
提示 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南京、盐城一模)下列有关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B.培养温度、离心时间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该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
D.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不影响本实验结果
解析 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或过短(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A正确;
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所以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要适宜,B正确;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了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用含32P的大肠杆菌作实验材料,会导致上清液和沉淀物都有很强的放射性,得不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会影响本实验结果,D错误。
答案 D
2.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和35S标记同一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将35S注入细菌细胞中
C.在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为了能分开观察到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应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A错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进入细胞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含P),蛋白质(含S)外壳留在外部,B错误;
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三代,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占全部噬菌体的比例为2/8=1/4,C正确;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C
关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3次涉及大肠杆菌2个关键环节
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1)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2)“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方法体验】
1.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DNA分开
C.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
D.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性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
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
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
2.下列有关“用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使用的大肠杆菌应不含32P
B.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本实验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
D.本实验还不足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结果是沉淀物的放射性强,上清液放射性弱。
3.(2017·
启东中学高三10月)(多选)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B.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保温时间过长所以上清液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
解析 噬菌体进入细菌的只有DNA,所以侵染过程中以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A正确;
DNA的特征元素是P,蛋白质外壳的特征元素是S,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确定是何种物质进入细菌内,B正确;
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上清液中出现大量的放射性,C错误;
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得到2n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只有2个DNA含有32P,因此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D正确。
答案 ABD
考点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实验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总结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因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体内核酸种类
DNA或RNA
DNA和RNA
体内碱基种类
4种
5种
体内核苷酸种类
8种
遗传物质
DNA
实例
噬菌体、烟草
花叶病毒
乳酸菌、蓝藻
玉米、小麦、人
1.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3
4
A.1、3B.1、4
C.2、3D.2、4
解析 因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所以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
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2.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
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错误;
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
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D错误。
探索“遗传物质”的4种方法
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
下列4组实验结果(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实验
实验结果
编号
实验过程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1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2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④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解析 因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决定病毒类型和病斑类型的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③中的RNA是b型TMV的,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就应该是b型。
易错·
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误认为艾弗里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点拨
(1)格里菲思实验仅能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未具体证明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
(2)艾弗里实验所用方法为“化学分离提取法”而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所利用的才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
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转化”
点拨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发生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S型细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易错点3 未明确“标记”对象与实验结果的对应关系
点拨 “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
易错点4 误认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为RNA或认为某一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点拨
(1)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注意】 常见的错误说法:
“×
×
(具体的某种生物名称)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具体的某种生物名称)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等。
对于具体的生物而言,其遗传物质是确定的,要么是DNA,要么是RNA,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对于具体的某种生物而言,“DNA”“RNA”或“遗传物质”的前面不能加“主要”两个字。
[纠错小练]
湖南六校联考)如图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B.结果1中全部为S型肺炎双球菌
C.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A正确;
结果1中有S型细菌,也有R型细菌,因为只有部分R型细菌会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S型细菌的DNA被DNA酶降解后将不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因此,结果2中全部为R型细菌,D正确。
江西四校联考)用32P或35S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
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低
C.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部分可含有32P
解析 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单独分析DNA或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通过比较两组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差异,可以确定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
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大肠杆菌裂解,经过离心后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B错误;
若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仍附着在大肠杆菌表面,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同大肠杆菌一同出现在沉淀物中,使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C正确;
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故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但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部分子代噬菌体可含有32P,D正确。
3.(多选)在人类对生物遗传的探究历程中,众多学者通过实验逐步揭示了生物性状遗传的本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DNA是细菌内的“转化因子”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C.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体性状的遗传
D.转入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出现荧光现象,表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正确;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表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明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C正确;
转入荧光蛋白基因,出现荧光现象,表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遗传效应,D正确。
答案 ACD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晨读必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
基因重组。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实验设计思路:
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实验,观察各自的作用。
6.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随堂·
真题演练
1.(2016·
江苏卷,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菌中,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江苏卷,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解析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A错误;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单独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无毒,不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离心后,上清液主要是蛋白质外壳和游离的T2噬菌体,沉淀物主要是细菌,C正确;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中只有含有母链DNA的才带有32P标记,D错误。
3.(2013·
新课标Ⅱ,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单元 遗传 分子 基础 17 人类 遗传物质 探索 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719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