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19638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5.84KB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Word格式.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人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答案】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二、阅读理解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②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4.(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5.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互文。
“若”是好想的意思,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D
0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
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
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
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
“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
“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
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
“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
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一、复习要点
1、前两句:
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写景和叙事相结合、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后两句: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表现愁的诗句。
二、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2.本诗中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3.本诗中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4.本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5.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阅读理解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4.首句点出
,第二句传达出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6.这首诗的作者是:
7.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8.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9.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几层意思?
13.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
1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
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4.闻讯的时节——暮春。
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6.李白
7.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8.示例: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9.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0.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
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1.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12.
(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
(2)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
(3)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13.离别伤感的愁绪。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0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是一首五律诗,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该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
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江面开阔景象)的句子是:
2.现在可用来表示客观形势大好,事业发展势头正旺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昼夜更替、新春早到的喜悦)是: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6.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8.“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9.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0.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停泊,停留2.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3.客路
行舟
4.潮平两岸阔5.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6.青山、绿水。
7.示例一: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
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中。
示例二: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三: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四:
将“生”和“入”拟人化,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景中寓情,思乡而不低沉,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引发人们对未来美的遐想,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8.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②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
③“阔”字,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
9.D10.D11.D
0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
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1.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天净沙·
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3.《天净沙·
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4.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5.该曲的主旨句是:
6.《天净沙·
秋思》中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的句子是:
7.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7.小桥流水人家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人名),号,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抒发了诗人的情绪。
2.曲中的“昏鸦”是指。
3.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4.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这首诗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7.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8.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9.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一幅怎样的景象?
10.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积累句子。
(1)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2)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全册课内 古诗词 鉴赏 完整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