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19576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10KB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你有没有想想当班干部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棍’服人,这都是乡里乡亲的,学生回去说老师的孩子拿棍子打人,这怎么说得过去?
”我赶紧拿起笔,又在文章的结尾添加了自己被父亲提醒后的思想认识:
我知道了当班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以理服人,今天拿棍子打人实在太不应该了。
父亲看后说:
“写得不错,最后这句话才是你写这段话的目的。
”第二天,父亲让我在班里当众念了这篇文章,并表扬我写得好,实际上,也等于我公开向挨打的男生道歉,幼小的我哪里想到父亲这是在教我如何作文和做人呢。
像这样随机让我写日记的事情有很多,我为啥要提到这篇文章呢?
这篇文章在我求学的道路上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历史转折。
五年级毕业考试,决定着是到重点初中还是一般的中学,那年的毕业考试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当别的学生在写着关于到地里赶猪、在路上帮推车、捡到东西上交等毫无真情实感而又老掉牙题材时,我却绞尽脑汁,想起了自己三年级当班长打人,父亲教育我的那件印象深刻的事。
成绩很快出来了,我的语文成绩全乡排到第二名。
那是炎热的夏天,当父亲骑了十几里的山路回到家报告给我喜讯的时候,他是那么自豪。
现在想想想正是父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给我的作文带来了高分,但我当时一点都不理解,我不理解的还有,比如: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又转到了另一所小学,有了早自习,所以,平时父亲很少管我们。
暑假是我们小孩最盼望的假期,因为早上可以睡到太阳老高,白天可以野着跑得不见踪影。
但这是其他农村孩子这样过假期。
我和哥哥刚放暑假,父亲就把《唐诗三百首》摆在我们的床头,并把不认识的字给我们注上了拼音,叫醒我们说:
“每天早晨一首古诗,不会背不要吃饭。
”然后父亲拎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了。
顿时我们的院子里书声朗朗,邻居们都能听到,并且夸我们说:
“这俩孩子咋这么有出息。
”他们哪里知道,我们是被逼无奈。
待父亲干完农活回来,一边挽起袖子洗手,一边说:
“你俩谁先来背?
”听到父亲的问话,我不由得一阵紧张,小小的心眼里曾无数次产生这样的想法:
父亲能不在家几天该多好啊!
我们可以放肆一些。
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到现在还能背上很长,“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都是那时候被逼着记下的。
背着古诗还在想:
背这些不理解的诗有啥意思呢?
有啥用呢?
但长大参加工作后才明白,正是父亲对我们文学方面的提前“铺垫”,使我对语文不再害怕,而且师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很快掌握住了教语文的规律:
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让学生多观察、勤动笔。
下面言归正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做一件事,如果对这件事的本身根本没有兴趣的话,那么是做不好的。
就像学生写作文一样,大部分学生“谈作色变”,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对作文产生了恐惧感,失去了兴趣呢?
我认为首先是家长的“铺垫”工作没做好,其次是家长和老师过于强调了作文的“难”,对学生的文章要求过高,以至于学生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缩手缩脚起来。
许多学生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是到了三年才开始写作文的,而且还告诉孩子三年级太难,尤其是作文,不仅大人焦虑也让孩子跟着紧张。
其实孩子会说话就已经会说作文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会说话就会写作
我不妨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起。
比如说,你的孩子豆豆在三四岁的时候,看到小区院内有很多小朋友在那儿玩耍,他也想去,可妈妈们不放心,怕孩子们之间打架。
但是孩子呢,出去玩的欲望太强烈,趁妈妈不注意就溜走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孩子豆豆玩了一会儿,果真哭着回来了,一边哭一边说“我在小亭子边捡了一个小石子,我刚拿到手里,果果就给我抢走了,还拿石子往上扔,打住了我的头,头上起了个大包,小伙伴们都给他妈告状了,‘呜-----’坏果果。
”如果大人把孩子说的话一五一十录下来,是不是就是一篇日记呢?
“挤牙膏式”扩展
当孩子再大的时候,你拿出来让孩子看看,让孩子再回忆一下那天是什么天气,小区的环境是什么样,果果的样子,自己挨打时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给妈妈告状,这些内容都加上去,定个题目《伤心的一件事》,是不是就是一篇作文呢?
下面大家听听怎样扩展这几句话:
题目:
伤心的一件事
那是我四岁的时候,正月十五上午,阳光明媚,小鸟雀在我家窗前欢快地跳来跳去,不时传来悦耳的叫声。
我站在阳台上向外望,看见有许多小朋友在我们唐城锦苑小区的广场上玩,我也很想去。
“妈妈,带我下楼玩吧。
”“等一会儿,妈妈把饺子馅剁完就带你去。
”“不,我一个人去。
”“不行,妈妈不在,你们小孩子会打架的。
”我只好打开电视,可楼下小伙伴们的欢笑声不时传到楼上,我的心里痒痒的,电视对我也没有吸引力了,妈妈呢,只顾“啪啪”剁饺子馅。
“妈妈,走吧。
”妈妈根本没听见,对了,我偷偷溜出去。
于是我蹑手蹑脚打开门,跑到了楼下。
“豆豆,豆豆。
”我刚到广场边,果果、飞飞就喊我,我快步跑到他们身边,看见果果手里拿着一个小石头,我也想玩。
“果果,让我玩一会吧。
”“你上那边找去,花带里可多了。
”果果得意地说。
可我蹲在花带边找了好久也没找到。
我失望地又来到果果身边,大家都想玩玩他的石头,他拿着石头使劲向上扔,仰起小脸兴奋地看着小石头又落下来。
嘿,小石头落到我这边了,我赶紧捡起来,正准备向上扔,果果却过来夺,“哼,好不容易才到我手里,我扔一下再给他。
”我勉强扔了一下,可刚落地果果很快就抢走了,他猛地向上一扔,“哎呀!
”小石头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头上,我疼得哇哇大哭。
心想:
一定是流血了。
那些小伙伴看果果惹了祸,都指着果果说说:
“果果,告你妈去,你拿石头打人家的头。
”果果也吓坏了,红着脸辩解说:
“谁让他拿我石头。
”“你,坏果果,打我的头还不给我道歉,我回家给我妈说。
”我一边捂着头,一边伤心地往家走。
“怎么了,豆豆,你啥时间跑出去了。
”我把刚才发生的事说给了妈妈听,妈妈说:
“你这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别哭了,不碍事的。
”“起了个大包,你还说不碍事?
”我难过地说。
这件事真让我伤心。
是不是会说话就会写作文呢?
关键是孩子写作文的“铺垫”工作没抓好。
其实,孩子们在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把那些话加上题目就是一篇作文。
写话练习,如果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意思,那也叫作文,我们中高年级的同学呢一般不能写那么简单,要求把一个意思、一件事写得详细一点儿。
六七岁正是培养孩子发展语言的关键时候,但我们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常常缺乏和孩子沟通,要么买来一大堆玩具让他独自玩耍,要么送去上各种班。
孩子表达的时间少了,倾听孩子说话的人也少了,闷葫芦式的孩子却多了,问题孩子也多了。
口头表达能力如何早培养
既然会说话就会写作文,就要说说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了。
结合我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的表达能力未必高出他人一筹,但我认为不至于将来因为表达能力差而让人生受到影响。
平时我是从这几点做起,咱们有经验的家长呢可能比我做得更好,我想以后有机会了家长朋友也可以上来说说。
中国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说的是只要酒好,不用宣传自有客人会闻香下马,寻味上门,不怕卖不出去。
说的是酒,其实也指人。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个多元、开放、信息爆炸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宣传自我的能力,怎么可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自己想要的机会呢?
你有思想、有内涵、有能力,但是表达不出来,别人怎么能知道。
口才有多重要,可以从诸葛亮身上看到,从舌战群儒可以看出。
但是口才要有一些素质支撑,比如自信心,条理性,准确性,这都要锻炼。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孩子如果表达能力强,对他的成长,对父母、老师与他的交流都有很大的好处,而闷葫芦式的孩子则不合群,即使父母、老师想帮助他,也无从做起。
表达能力是孩子的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个通道,这通道越宽,孩子就越容易接受和认知这个世界,也越容易被这个世界接受和认知。
在平时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
1、把和孩子的谈话当作一种乐趣。
在这方面,由于爸爸们经常在外闯荡,大多数是早出晚归,所以呢,当妈妈的就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
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我们都要腾出时间。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凡是见过我女儿的朋友,都会说:
“你女儿说话咋像个小大人呢?
”我认为是我经常耐心和她交流的结果。
当看到女儿爸爸玩电脑时,我会对他说:
“你知不知道,和孩子交流有多么有趣,你们当爸爸的别以为教育孩子是妈妈们的事情。
”在我的反复提醒下,女儿爸爸真的“回心转意”了,常常对我说:
“你知不知道女儿今天又说了一句什么惊人的话?
”然后说给我听听,彼此开心大笑。
我们不难发现,班级里凡是孤僻的孩子都是家长不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孩子。
几天前,我六岁的女儿从舞蹈班里回来,兴冲冲地对我说:
“妈妈,你看。
”我一看,这不是她那黑色的棉袄上的那枚纽扣吗,已经不见快三个月了,买不到一样的扣子,袄放在那儿好久没穿了。
今天怎么又在她手里呢?
“你在哪儿捡的?
”“在我们舞蹈班的音箱旁边捡到的。
”“真是个有心的孩子。
”我照她的小脸蛋上亲了一下。
一般的家长可能就此停止谈话。
但我说:
“你当时看到纽扣想了什么?
”“我想这是我的黑色袄扣子,如果不捡回来,妈妈再给我缀别的扣子不好看。
”“哦,你把扣子给了妈妈,妈妈怎么说?
”就这样,我一点一点引导,就像前面说的“挤牙膏式”训练,然后再次让孩子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说一遍,孩子越表达越流利。
2、尽量规范、丰富自己语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怎么说话,怎么处事,孩子都会学到手。
比如,当女儿和她的外公一起走路,外公走得快,她就会说:
“你咋慌着捡钱去?
”他外公吃惊地说:
“你人小,咋语气这么大?
”当他哥哥想挤到我们床上,她会说:
“你赖蛤蟆朝处儿挤?
”等等,这些幽默风趣的话全是我说过的,被她听去都要拿来用,当然也有运用不当搞笑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我请亲戚朋友吃饭,她坐到桌子旁边第一句话就是;
“吃饭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逗得一桌子人要笑破肚皮。
这说明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我们的词汇多了,对孩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至于她将来写文章时搜肠刮肚憋得脸通红,找不出一个词。
3、坚持每天一说或一写训练。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每晚根据这天的活动情况选一件事说说。
当孩子会拼音时,要让他用拼音写日记,我的大孩子小时候,经常用拼音写日记,我呢,给他提醒,鼓励。
记得他的最早一篇拼音日记发表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当孩子出现厌倦情绪时,我们也可以来一些物质刺激。
当学业加重时,可以光说不写,这都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办法。
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就该说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了。
家长要有“素材”意识
孩子小,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那么敏感,那么,作为家长就要多留心去引导孩子,什么都可以写入文章,关键是我们的孩子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家长呢就要做有心人。
记得今年“三八”节前夕,我们上的一课是《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讲述的是9.11事件遇难者中银行家爱德华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个电话不是关于遗产的问题,而是打给妈妈的亲情电话,内容是:
妈妈,我爱您!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名和利,而是亲情。
我说:
“孩子们,平时的忙碌和享受让我们不知不觉冷淡了妈妈,中国人保守的性格又让我们不好意思直接向妈妈表白对她的爱,当我们想表达时,有些时间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你们能不能在“三八”这天真诚的对妈妈说出这简单、平凡而又伟大的五个字,如果是男孩子,你可以工工整整写下这五个字给妈妈,后面多加几个感叹号呢?
如果你做了,你一定会看到奇迹发生。
并以此为素材完成一篇作文。
星期一,我调查了这篇文章,结果有一部分粗心的家长在听到这句话后没有表现出正常的状况,或者说缺乏一点情调吧。
其中我们班一位女生对我说:
“老师,当我拉着妈妈的手对妈妈说了这句话后,在一边的爸爸说:
”娃儿,你今天没发烧吧。
“逗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家长不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结果呢,孩子就无法正常写下这种情况,我只好又做出这样的引导,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少对妈妈表白,对家人、亲人的爱是要说出口的。
一天到晚,我们会看到、听到、亲身经历到多少事情呀,但都在我们眼皮下溜走了,稍微留意,每天提醒自己的孩子,让他围绕一件事说说。
凡事都有意义,一朵花很美丽,可我们写的时候,没有把它的美写出来,也就是没有把它的意义写出来。
这件事让人气愤,那么“使人气愤吗”就是这件事的意义,这么一说,是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了。
家长在孩子面前讲多了,点拨多了,孩子们就会渐渐有了心计,开始留心周围事物,而且他们的触角一旦变得灵敏起来,写好一枝一叶就不愁写好一棵树,写好一斑,就不愁写好全豹。
比如恐怖分子事件,可以给孩子讲讲,既对他进行了安全教育,又对他进行了做人的教育。
记得我的孩子上中一的第一篇作文就是《童年趣事》,这个题目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出了,学生就反复训练过了,但真正出彩的文章并不多,要么抄袭,要么写出来“不趣”,我的孩子也是绞尽脑汁在搜集素材,最后想不出来了,找我援助。
我说,你还记不记得你八岁那年在奶奶家过春节大年初一上房子揭瓦的事吗,奶奶扯着嗓子说:
“我的小祖宗,你真是三天不挨打,就上房子去揭瓦?
”孩子听了一拍脑门说:
“对了,就写那件。
”我提醒他说:
“你能不能在大题目下再定个小标题?
”“定啥题目?
”“当然是吸引编辑眼球的题目了,《三天不挨打》怎么样?
咱们老家有一句这样的俗语:
三天不挨打,上房子去揭瓦,你看,你真揭瓦了。
”结果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经我修改之后发表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报上。
起步阶段莫走偏路
作文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来讲,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陌生的地方,人们常常容易迷路,迷路了不可怕,关键要赶紧调整思路,下面说说家长朋友和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误区:
1.认为作文不能随意写。
平时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如果布置的是日记,学生们会喜形于色,如果是作文,他们就会如临大敌。
那是因为同学们认为日记好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而作文是给老师看的,所以得写个样子出来,写起来就不自由了。
正是因为在家长心中,在学生心中作文得有个“样子”所以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每写一篇作文,翻来覆去想,越想越难,憋红了脸也起不了头。
其实作文是没有什么样式的,越随意越好。
要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如果不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文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家长在给学生提供了素材以后,要注意低起点,低要求。
2、认为作文必须有很多华丽的词句。
小学阶段,其实对作文的要求并不高,文通字顺,真情实感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教师和家长常常拔高了学生,必须达到多少字,学生只好搜肠刮肚。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就写自己平时说的事实在在的话就好了,因为孩子们处在识字阶段,没有掌握多少词,平时怎么说,写时就怎样写,极容易把作文写出来,又容易写得通顺。
中高年级的学生呢?
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在为学生提供素材的的基础上,采用我前面说的“挤牙膏”式的扩展方法,帮助孩子去回忆细节,如何写好细节,这有很多话要说,咱们先说说文章咋开头的事。
莫为文章开头“憋红脸”
孩子谈起作文头疼,除了觉得不知道写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作文不知道咋开头。
万事开头那啊!
抓耳挠腮,咬着笔杆子想半天,最后憋红了脸也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开头。
文章的开头真的那么难吗?
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做乐府亦有法,曰风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写乐府开头要像凤凰的头,正文像猪的肚子,结尾要想包子的尾巴。
后来人们把这句话推广开来,说写一切文章都应如此。
许多家长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走进误区,常常强调文章开头要漂亮,结果孩子为了追求华丽的开头绞尽脑汁想半天。
“漂亮也好,华丽也罢,无非就是多用些修饰词,修辞手法。
所以,在批改学生的作文过程中便发现了写《我爱冬天》这样的开头:
有人喜欢万紫千红的春天,有人喜欢热烈奔放的夏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但我唯独喜欢那雪花飞舞的冬天。
”乍一看,小作者的词汇很丰富,又运用了排比、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我对冬天的喜爱。
但仔细读来,就会感到这些话全是套话,为此,小作者还颇费心思。
怎样随手拈来写这篇文章呢?
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写:
虽然冬天冷得让人无处躲藏,但我对冬天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一句话,简洁明了,自自然然就切入了话题。
咱们再看看名家的文章是如何开头的: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朱自清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经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诸如此类,许多名片的开头都与“风头”没有多大联系,但却能成为经典之作。
所以要走出“好开头”的误区,那么如何开头呢?
一句话:
文章开头越自然越好没必要可以雕饰。
举个例子来说,在引导学生写《童年趣事》这篇文章的开头时,有学生这样开头:
“童年的趣事就像天上的繁星树叶数不清,就像一串串珍珠晶莹透亮,就下个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这样的开头也许是学生借鉴了“优秀范文”的开头,读起来似乎给人一种美感。
但凡是有写作经验的教师都不会推荐这样的开头。
古人有“惜墨如金”的说法,这样的开头冗长而罗嗦,我这样给学生建议“一想起童年那件趣事,我就会笑得直不起腰。
”你看,直奔话题,多好!
节约笔墨是为了重点写事情的经过。
(举例子:
自己如何辅导孩子写《我最爱的人》一文的开头。
在积累中夯实语文底子
孩子会搜集素材后,怎么表达出这个素材,开头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了,这要针对不同题材来引导。
(举例)我想说说积累的问题。
下面的话引自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提出的“五重教学法”:
“说到‘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哪里来?
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
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是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事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考靠实践。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记忆的最佳期。
我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举例)。
’我们过去特别是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的估计不足。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
其中该记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
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
(举例)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积累),这三者缺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自动调出,匹配与拿来过程。
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如何做好三个积累?
1、语言积累:
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教学。
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过单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几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2、重视课外阅读。
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
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
我带实验班时,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多首的,至于阅读其它书报根本无法统计,他们中的不少人到了中学、大学都是佼佼者,不能不说与小学打下的语文功底有关。
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
著名小学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越来越自如了。
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3、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
()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
从大的方面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我十分重视作文训练。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
我从不考虑“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可以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哪些学生可以不指导,那些学生要作些提示,哪些学生要手把手教,都要心中有数。
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
”
由于我们班大人多,所以,家长要配合语文教师,帮助孩子做好积累,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语文的底子,打下精神的底子。
除了让学生准备摘抄笔记积累外,我们家长在平时看到报纸或杂志上的好文章,可以剪下来再粘贴到废本子上,我的积累粘贴习惯就是从我父亲那里学来的。
现在电脑网络的出现,许多孩子把这种原始的积累办法丢了。
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经典范文等等,鼓励孩子在小学阶段多背诵,如果发现孩子在那篇文章中能运用上一些名言警句,家长要大家赞赏。
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东西来,都有良好的积累习惯,闲时备下忙时用。
对语文教育而言,读书应放在第一位。
读熟悉的名家的话语,从“诵其文”到“知其人”的境界,回过头来能把他们的话语消化成为自己的话语,名家的诗文背多了,最后不分彼此,你的声腔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如何 培养 孩子 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