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9557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7
- 大小:588.41KB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1.把下列现象归类:
(连线)
交通运输的分布人文地理
针叶林的分布
河流的形成经济地理
蒙古包
赛龙舟自然地理
2.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什么?
举例说明。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名的国家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就站了六个国家,该地区是世界上最集中的地区。
4.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人口分布,大致以为界。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地理学科的作用。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方法。
重点
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作用和学习方法
难点
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问教材: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地理学科内容
地理课上我们要探究的奥秘,了解、、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和现象,理解与的关系。
二、学生问学生: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地理学科的作用: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与和谐相处。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观念和意识,走的道路。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和的眼光地分析问题;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
我们会从统计数字和图表中,分析地理事物的;
会从各种地图中,分析地理事物的;
会从各种遥感图片中,分析地理事物的。
会读图、用图,还能够增强我们的。
反
思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欠缺的一些方面:
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
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
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纬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地球仪和图1.9和经纬网模型)
5.零度纬线又叫。
90度纬线又叫;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为界。
6.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以南的纬度叫南纬,南北纬各________度
7.纬度分北纬和南纬,习惯上用英文字母“”、“分别作为北纬和南纬的代号
8.赤道两侧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
那一条纬线不标注?
9.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的纬度是 度
10.从赤道到两极纬度是怎么变化的?
11.度数自南向北增加的是 纬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 纬度。
12.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范围:
;
中纬度范围:
高纬度范围 。
阅读P6图1.6,总结纬线的特点:
纬线
概念
形状
特征
指示
方向
标度
范围
零度线的确定
度数的
变化规律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最长的纬线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
2.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掌握纬线的特点。
4.掌握纬度的变化规律。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线的特点。
3.纬度的变化规律。
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学生问教材: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P2—3)
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 的假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用事实证实了地球是一个 ;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
2、学生问学生:
地球的大小(P3图1。
2)
1.地球仪和纬线的特点(利用地球仪P5图1.4和P6图1.6)5.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 。
看地球仪说出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 转动,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_ 转动
3.观察地球仪:
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吗?
。
赤道纪念碑的位置在 。
4.读P6图1.6,在地球的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 ,纬线指示方向。
5.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到两极缩为__。
赤道以北称___,以南称 。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7.20°
W以160°
E以属于西半球;
20°
W以160°
E以属于东半球;
0°
经线属于,180°
经线属于。
8.完成课本P8的活动题
9.观察比较地球仪的经纬线,填出下表内容:
经线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标度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划分半球的界线
10.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A点经度是 ,B点的纬度是 。
②在图中画出180°
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并标上字母C。
③从东西半球来看,A点位于 半球。
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1.经线的特点。
2.经度的度数的排列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经度的度数的排列规律2.东西半球的划分
一.学生问教材:
掌握经线的特点(阅读P7图1.9内容并结合地球仪)
1.在地球仪表面,连接 并垂直于 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 方向,各条经线长度都 。
经线以东为 (用字母 表示),以西为 (用字母表示)。
2.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 。
经度之和为 (度)
的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 的两个半球。
二.学生问学生:
经度的度数的排列规律(看自己的地球仪、图1.9和P8回答下列问题)
3.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 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经线又叫 。
4.经线的最小度数是多少?
最大的是多少?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
如何区分它们?
用什么符号表示?
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1.11)
6.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界线。
课件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在让学生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就呈现了这张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一直展示到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后。
时间过长,没有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
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时本来计划给大约10分钟的时间学生预习,分组讨论。
结果我发现由于学生刚刚上过,基本上都知道答案。
预习没有实效,流于形式,学生也没有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而是在等待时间的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匆匆结束了预习活动,进入了下一环节,这也是最后造成这节课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的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1.读下列两图,完成要求:
(1)注出A、B两经线的经度
(2)两条经线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球的是。
(3)与A经线相对的那条经线的度数是;
(4)与B经线相对的那条经线的度数是
2.某海上救援队收到一远洋捕捞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难地点的经纬度为(20°
S、20°
W),请在下列经纬网图上找出遇难轮船所在的位置是( )
A、①B、②C、③D、④
3.同学们,如果从你所在的地方向正北走1000米,然后向正西走1000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最后再向正东走1000米,能否回到原来的位置?
为什么?
1.会在经纬网上找点的经纬网坐标或根据坐标描点。
2.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和高中低纬度位置。
3.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的相互位置
1.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2.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2.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复习归纳旧知
1.东经的度数向增大;
西经的度数向增大;
北纬的度数向增
大;
南纬的度数向增大。
反之,度数向东增大的即是;
度数向西增大的即是;
度数向北增大的即是;
度数向南增大的即是。
2.经度在20°
W—0°
—160°
E为半球,160°
E—180°
—20°
W为半球。
什么是经纬网?
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读出下列点的经纬度
A B C
3.从南北半球看,在北半球的是,在南半球的是
4.从东西半球看,在东半球的是,在西半球的是
5.说出各点的相对方向
6.判断它们所属的高中低纬度范围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
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和意义
自转
公转
定义
绕转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方向是 ;
地球公转的周是 。
⑷地球自转在地球上产生了 和 现象。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学会列表比较的地理学习方法。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
自学课本P11—P12(包括“阅读材料”和“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北极上空往下看是 针南极上空看
是针),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也就是 。
3.由于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 ,未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 。
4.地球不停地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地球的公转(阅读P13第一段第二段和图1.18)
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6.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
7.地球不停的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能量
→气温。
归纳:
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由于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差异,造成气温差异。
同理,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的不同季节,由于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或叫太阳高度)的差异,造成各地的气温差异,从而形成四季。
3.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即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则是季,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季。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P15的活动题,回答下列问题。
4.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时间逐渐,到了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的一天;
5.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时间逐渐,到了12月
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的一天。
6.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春、秋分日时,全球任何地方都是12小时昼,12小时夜,
即平分。
7.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6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8.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
12月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1.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2.季节的划分。
3.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1.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公转模型填下图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们进一步分析:
中午→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能量,→气温。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
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
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3)在图上()中填上“有”或“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1)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一带?
(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两个带?
(3)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两个带?
(4)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哪两个带?
(5)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连线题:
①赤道A.66.5°
N
②北回归线B.66.5°
S
③南回归线C.23.5°
④北极圈D.23.5°
⑤南极圈E.0°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范围和各带的气候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
1.五带划分的依据:
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3.看P14图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范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
热带:
;
寒带:
温带:
。
5.各带产生的现象:
既无
又无。
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A、B、C、
D、E、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纬度加上正确的纬度符号。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
1.小明在图上量算得学校到居住区的直线距离为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4000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A.1:
2000B.1:
4000
C.1:
200000D.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厘米
2.若地球按1:
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是 ()
A.40厘米B.20厘米C.200厘米D.400厘米
3.根据下列各幅地图比例尺判断,其中比例尺最大的地图是 ()A.甲图的比例尺是1:
25000B.乙图的比例尺是1:
300000
C.丙图的比例尺为1:
1000000D.丁图的比例尺是1:
100000
4.实际距离为1200千米,图上距离为20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
A.1:
6000000B.1:
600000
C.1:
12000000D.1:
12000
5.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A.1:
10000000B.1:
1000000
C.1:
100000D.1:
10000
6.某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8000000,若比例尺缩小到原比例尺的一半,缩小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
4000000B.1:
16000000
C.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距20米D.1:
24000000
7.某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
4000000,在图上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50千米B.100千米C.200千米D.250千
1.会说出什么是地图的三要素。
2.能写出比例尺及其换算公式.
3.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4.理解图幅一定,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比较比例尺的大小.2.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理解图幅一定,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地图三要素
读课本P16回答下列问题:
1.地图三要素是指__、__、__。
2.写出比例尺的三个公式。
比例尺的形式
读课本P17第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3.地图上比例尺的形式有_、_、_三种形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①规则:
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分数,所以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大小比较是相同的,分子相同(一般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反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方法:
若出现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先把所有形式的比例尺换算成分数式,并把分子统一为1,然后按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就可以了。
给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怎样比较大小?
数字式:
1:
50000或1/50000
线段式:
0___40千米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6000000厘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从谜语引入,这种设计符合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习。
2、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地理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