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9401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121.31KB
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下载.docx
《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施工组织设计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00m
4.2工程范围
(1)DK468+717.4框架涵为排灌用途,中心里程DK468+717.4;
(2)DK468+904.8框架涵为排灌用途,中心里程DK468+904.8。
4.3自然条件及工程环境
4.3.1、地形地貌
沿线地处信江盆地,盆地呈长条狀,盆地内地势较低,多呈缓丘狀,相对高差一般<
50m。
受信江水系的切割,发育有条带狀河流积沉积阶地,一级阶地平坦开阔,高阶地受后期剥蚀,地形波狀起伏,垄岗和坳谷相间。
4.3.2、气象特征
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征。
全年平均气温在15.0℃~18.0℃之间,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每年7月~8月气温较高,1月~2月气温较低,极端最高气温43.0℃,极端最低气温-10.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27mm~1600mm,年最大降雨量2356mm,年最小降雨量570mm,年蒸发量1130mm~138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区内气象灾害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春季倒春寒,梅雨期洪涝,盛夏高温,伏秋干旱,冬季冻害与大雪、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可能出现。
4.3.3、地震参数
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3.4、工程地质特征
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出露下元古界~第三系沉积层及变质岩、各时期的岩浆岩和第四系松散地层。
主要沉积岩系有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等,及火山—积岩系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等,以及变质岩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岩等。
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等,淤泥及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谷地,厚5~50m;
上、更新统主要为黏土,具弱膨胀性。
4.3.5、水文地质特征
段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有信江及其支流饶北河,信江规划为Ⅲ⑶级航道,河流具有雨洪特征,流量、水位与降水量成正比,动态不稳定,旱季流量小,雨季流量大,地表水对砼无侵蚀性。
段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谷地、河流及其阶地和冲海积平原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类土和碎石类土层中;
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主要赋存于低山丘陵区岩石的构造裂隙、层间裂隙以及风化裂隙中,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褶皱核部裂隙密集带及褶皱强烈发育带等储水构造中,水量较丰富;
线路经过地区,各时代地层均含有碳酸盐岩,岩溶现象发育,白垩、第三系含钙岩层亦有溶蚀现象,岩溶水十分丰富。
5施工总体规划
5.1施工组织机构的任务划分
经理部施工组织机构图
5.2搅拌站及钢筋棚
全线在站前路与凤凰大道交叉口(线路右侧离铁路约150m)处(对应里程DK471+135)设置大型混凝土搅拌站1座(占地面积约28亩),因该处位于主干道旁,连通G320国道,交通便利,地势相对较高,为本段工程居中位置,砼方量集中,辐射全段范围,进行砼集中生产、供应,搅拌站安装3+1立方搅拌楼两条生产线,满足高峰期日产2000立方砼的需用量。
在上饶车站北端既有货场(DK469+799左侧)处设临时场地一处(负责合福段上跨上饶车站以北段及涵洞施工材料堆放和钢筋加工),租用土地约5亩。
5.3生活、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考虑从地方高压电网和铁路高压电网接入,设置变压器,另配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变压器数量、位置尽量考虑设在临时场地内。
为避免后期赶工投入大量设备增加用电负荷。
全线变压器安装位置表
序号
位置
数量(台)
型号
备注
1
DK469+382
630KVA
7#墩处(物流中心)
2
DK469+701
19#墩处(货场内左侧)
3
DK470+145
29#墩(三分部驻地旁)
4
DK470+808
50#墩(安置小区附近)
5
DK471+830
500KVA
82#墩(废弃浙赣线)
6
砼搅拌站(DK471+135)
400KVA
站前路左侧
7
DK472+362
500
99#墩(信江北岸)
8
DK472+727
105#墩(信江南岸)
合计
4420KVA
5.4生活、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采用河流水和地下水结合。
较远处可接水管至施工点。
5.5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
为规范内业资料立卷归档工作,对内业资料的形成、收集和编制实施全方位管理,保证专业档案质量和文件材料的真实、规范、完整、合法,有效克服竣工文件滞后于工程进展的通病,使相关工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日常化。
本工程开工至竣工期间,内业资料设专班,确定专人,明确责任,自始至终将内业资料编制工作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组卷工作与工程进展基本同步。
杜绝平时放任自流,临时突击整理,发生胡编滥造等违规行为。
5.6施工程序
征地拆迁→场地清理→测量放线→现场核对→开工报告→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工程验收→下道工序
6.施工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要点、工艺要求
6.1施工方案
6.1.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施工前复核涵洞与线路交叉里程、交叉角度是否正确;
对框架涵处地下水地表水抽样取验;
对框架涵处地下管网用探测仪进行探测。
确保设计与现场符合,并保证施工安全。
2、场地平整,在四周挖好临时排水沟或设置隔水带,防止基坑开挖后地表水浸泡基坑。
然后根据设计资料进行框架桥中线及控制点的放样工作,引好护桩以及高程控制桩。
6.1.2基坑放样
施工前,首先确定出框架涵中心及纵横轴线,准确的定出涵洞轴线与线路中心线的准确位置。
基坑边坡坡度可依土质情况按《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所列基坑坑壁坡度。
开挖宽度应能保证施工需要和有利于涵背回填。
6.1.3基坑开挖、基底换填
框架涵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辅以人工清底,机械开挖至距设计标高30cm时采用人工清底避免扰动地基。
基坑底面平面尺寸应按基础换填尺寸大小每边加宽0.5米,基坑范围以外四周设排水沟和集水井,采用人工或水泵将基坑内的积水排出坑外,防止基坑遭水浸泡,影响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及开挖深度进行放坡开挖,一般坡度取1:
0.75。
弃土堆距离基坑坡口线不得小于1米,堆土高度小于2米。
框架涵基坑开挖后,立即以静力触探法对基底承载力进行检查,如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立即对基底按设计要求进行换填,换填使用砂卵石粒径不得大于10cm,含泥量小于5﹪,采用分层夯填,分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重型压路机压实,压路机无法压实的采用人工夯实,对换填层逐层检测,需同时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地基承载力要求。
检查合格后人工清理整平设计标高。
基底高程允许误差为:
土质+50mm,石质+50、-200mm。
然后由质检工程师报监理工程师检查,报验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6.1.4基底检验
6.1.4.1、基坑开挖后,应检查以下内容:
a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及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基底地质承载力是否与设计相等
c基底排水是否满足要求
6.1.4.2、基底容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质:
±
50mm
石质:
+50mm,-200mm。
6.1.4.3、基底高程
基底高程必须按设计严格控制,松散浮土必须清除,若有局部超挖,严禁用松土填补,要用级配碎石找平。
6.1.4.4、地基承载力
当挖至设计标高,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要报监理工程师与设计单位,经设计单位与监理工程师提出处理意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当开挖到设计高程且基底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基坑,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以免地下水或地表水浸泡地基,影响基底承载力。
6.1.5涵身混凝土施工
6.1.5.1、墙身底部放线
在垫层上测量放线并画出钢筋布置大样及立模边线,然后绑扎底板及侧墙钢筋,绑扎侧墙钢筋时在外侧用钢管搭设临时支架以防钢筋笼变形。
钢筋主筋保护层为≥5㎝(墙身钢筋靠内模侧绑双峰式垫块),钢筋搭接及弯钩符合规范及验标要求。
6.1.5.2、内支撑、内模及顶板施工
基础及框体模板采用竹胶板,为保证混凝土面美观,交通框架墙身采用无内拉杆模板施工(内模利用满堂支架向两侧顶紧,外模采用双联槽钢竖向加固)。
内支撑采用φ50钢管搭设,纵横向布距不大于0.8m,竖向布距不大于1.2m,顶部用可调托撑顶纵梁,纵梁上布置横梁,横梁上为顶模。
内支撑的横向钢管应与内侧模在横竖带节点处用钢管卡子连接,起到横向内支撑作用。
6.1.5.3、钢筋加工、绑扎
钢筋在加工棚内集中加工,平板车运到施工现场,现场绑扎。
钢筋加工安装要达到检查精度要求,否则重新调整处理。
(1)钢筋的直径、规格及质量要求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的焊接工作应由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操作,其焊接质量由指挥部中心试验室取样鉴定。
(2)钢筋的保护层采用细石子砼垫块支垫在模板与钢筋之间来保证,砼垫块强度同等于框架涵砼强度,保护层垫块数量不少于4个m2。
(3)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应力较小处,并分散、错开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闪光对焊的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超过50%,在轴心受拉构件中不得超过25%,在受压区可不受限制。
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超过25%,在受压区不得超过50%。
(4)严格按规范及设计要求绑扎,支撑箍筋应适当予以点焊,保证上层钢筋网片不变形。
6.1.5.6、立外模
外模采用竹胶板组拼,外模的固定采用钢管支架支撑,并以圆木或钢管辅助支顶。
6.1.5.7、混凝土浇注
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运输车运至工地后,采用泵送入模,浇注箱身混凝土一般可分为二阶段施工,先浇注基础至箱身与底板倒角以上30cm处,第二次浇注边墙及顶板砼。
施工中要求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再绑扎上部钢筋,浇注边墙及顶板混凝土,边墙与底板混凝土相接处必须凿毛,清洗干净,再浇注上部混凝土。
接长钢筋时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并进行纵向打磨加工,且钢筋接头应错开。
顶板和底板的混凝土必须一次浇注完成,各边墙的施工缝不得在同一平面上,混凝土采用斜向分段分层浇注,分层厚度不得大于40㎝,要求上层混凝土浇注时下层混凝土尚未初凝,边墙浇注时两边对称均衡进行,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实,底板、顶板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器与平板式振捣器振实。
砼浇筑完成后立即抹平进入养护程序。
6.1.5.8、沉降缝处理
涵身长度顺涵轴向按设计布置沉降缝,缝宽3㎝。
箱涵在沉落缝设置处,内侧镶嵌聚苯乙烯硬质泡沫板,在砼浇注工程中按设计要求埋设橡胶止水条。
为了保证整个沉降缝竖直且在一个截面上,立模堵头处须立分离式两块模板(夹紧止水带),并与内外模板以螺丝杆联连。
6.1.5.9、混凝土养护
拆模后的混凝土立即使用保温保湿的无纺土工布覆盖,使用自动喷水系统,不间断养护,避免形成干湿循环,养护时间不少于7d后,拆除养生毯,再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保湿养护14d以上。
养护期间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强度之前,不得承受外荷载。
当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要求,且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20℃时,方可拆模。
6.1.6翼墙混凝土施工
6.1.6.1、墙身底部放线
按照已布设的涵洞轴线控制桩,把翼墙的墙身位置在基础顶面钉出并弹出黑线。
显示出翼墙的轮廓线,轴线误差控制在15mm以内。
6.1.6.2、模板
a模板及支架的材料质量及结构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b模板位置的控制
为了使模板不跑模和胀模,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模板不往墙内、外移位,事先在基础上预埋φ16以上的钢筋头,外露10cm,埋深大于10d,按计算位置设置。
模板安装后,在钢筋头与模板立柱之间加入对向木楔,将模板撑住。
模板校正:
模板安装完毕后,必须校正平整度,校正工具采用手扳胡芦拉和支顶相配合的方法。
通过校正使平整度和轴线偏位满足要求;
①、用2m靠尺检查,平整度不大于5mm
②、轴线位置偏差:
不大于5mm
③、顶面高程在±
5mm以内。
6.1.7防水层、保护层施工
涵洞防水层为T1.0-1150防水层,主要材料为聚氨酯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结合使用。
保护层采用C40纤维混凝土。
6.1.7.1、防水层施工
a涵顶面基层应平整,涵顶M10水泥砂浆找平层并形成2%的坡度。
b平整度的要求,用1m长的靠尺,空隙不大于5mm,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每米不应超过一块。
当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可采用凿除的方法进行处理,或用砂浆进行找平。
c涵顶面基层及涂刷防水材料进行封边的部位应清洁、无蜂窝、麻面、浮碴、浮灰、油污等。
d对蜂窝、麻面做填补前,应清除蜂窝、麻面中的松散层、浮碴、浮灰、油污等,并使之湿润。
e蜂窝、麻面应用水泥砂浆填补平整,对蜂窝、麻面的填补,均应在水泥砂浆、水泥浆中添加适量类似107胶水的水融性胶以增强水泥砂浆、水泥浆与基层的连接。
f涂刷防水涂料时基层应干燥,基层干燥的检查方法一般可凭经验、肉眼观察,也可用1m见方的塑料布覆盖其上,利用阳光照射1~3小时后(或用吹风机加热的办法)观察是否出现水汽,若无水汽出现可视为干燥。
g备好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圆形防水涂料拌合桶、220V电源、手枪式搅拌器、量具、刮板等。
<
28%的要求。
当路基面距涵洞顶的垂直高度大于2m时,涵洞两侧不小于20m范围内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筑,表层以下涵顶两侧底宽3m的倒梯形范围内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其压实标准应满足K30≥150Mpam,Ev2≥80Mpa,Evd≥50Mpa,n<
推土机和压路机等大型机械,在涵顶填土不小于1m填土厚度时,方可允许通过。
6.1.9附属工程的施工
6.1.9.1、施工方法
涵洞附属工程在基坑检查签证合格后立即砌筑,以避免基底长期暴露使其承载力降低;
砌筑时分层进行,分层高度在70~120cm之间,分层水平砌缝应大致水平,各砌块的砌缝应互相错开咬接,两层间的错缝不得小于8厘米;
每层片石砌筑时,先安转角石再砌筑面石,然后填腹石,石块间互相交错,咬合密实,砂浆饱满,嵌缝无空洞。
面石必须人工修凿,大面平整,转角石棱角分明。
为保证锥体、边坡、垂裙等附属工程的砌筑尺寸符合设计要求,砌筑时必须安放按设计断面尺寸制作的结构尺寸架并严格在架上挂线进行片石的砌筑。
基础砌筑到设计标高顶面时,为使外露面整齐美观,其表面采用M10水泥砂浆勾凹缝,缝深8mm。
6.1.9.2、砌体的防护和养护
a不可在砌体上抛掷或凿打石块。
已砌好而砂浆尚未凝固的砌体,不得使其承受荷载。
b如所砌石块在砂浆凝固后有松动现象,应予拆除、刮净砂浆、清洗干净后,重新安砌。
拆除和重砌时,不得撞动邻近石块。
c新砌圬工告一段落、或在收工时,须用浸湿的麻布将砌体盖好。
一般气温条件下,在砌完后的10~12小时以内,炎热天气在砌完后2~3小时以内即须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14天。
d养护时须使覆盖物经常保持湿润,在一般条件下(15℃及以上),最初的3天内,昼夜至少每隔3小时浇水一次,夜间至少浇水一次;
在以后的日期中每昼夜至少浇水3次。
e新砌圬工的砂浆,在硬化期间不得使其受雨水冲刷或水流淹浸,特别是基础的砌筑应在基坑不积水的情况下进行。
6.2质量标准
6.2.1模板与支架
主控项目
a模板与支架的材料质量及结构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b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
模板与砼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浇筑砼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c拆除承重模板及支架时的砼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板式结构跨度2~8米时,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
一般项目
a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板、墙
表面平整度
2靠尺和塞尺不少于3处
高程
20
测量
侧向弯曲
L1500
拉线尺量
两模内侧宽度
+10、-5
尺量不少于3处
b拆除非承重模板时,砼强度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6.2.2钢筋
a钢筋进场时必须按批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和工艺性能(冷弯)试验,其质量必须符合(GB13013)和(GB1499)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b钢筋加工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铁建设[2005]160号)5.3.1条规定。
c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本工程钢筋接头采用绑扎和搭接焊形式。
d钢筋绑扎接头技术要求:
受拉区内的光圆钢筋末端应作成相对的1800弯钩,带肋钢筋应作成彼此相对的900弯钩。
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为:
钢筋类型
受拉区
受压区
光圆钢筋
30d+半圆形弯钩
30d
带肋钢筋
35d+直角形弯钩
25d
受压区光圆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钢筋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d。
e钢筋电弧焊接头的技术要求:
①搭接长度
双面焊缝搭接焊:
(Ⅰ—Ⅱ级钢筋,φ10—φ40㎜)不小于5d。
单面焊缝搭接焊:
(Ⅰ—Ⅱ级钢筋,φ10—φ40㎜)不小于10d。
②搭接接头的搭接部位应预弯,搭接钢筋的轴线应位于同一直线上。
③焊缝高度应大于等于0.3d,并不得小于4㎜,宽度应大于等于0.7d,并不得小于8㎜。
④钢筋电弧焊接头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
搭接焊接头钢筋轴线
弯折角
40
偏移
0.1d,且不大于3㎜
焊缝高度
+0.05d—0
焊缝宽度
+0.1d—0
焊缝长度
-0.5d
咬肉深度
0.05d,且不大于0.5㎜
在2d长的焊缝表面上,焊缝的气孔及夹渣
数量
2个
面积
6mm2
f安装的钢筋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a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b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名称
受力钢筋全长
10
尺量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箍筋内净尺寸
5(桥±
3)
c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的受力钢筋接头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如设计无具体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钢筋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②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③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0d。
④同一根钢筋应少设接头,“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⑤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如下表:
受力钢筋排距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处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柱、梁
分布钢筋间距
尺量,连续3处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焊接骨架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
20㎜包括在内)
30
钢筋保护层厚度c(㎜)
c≥3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25<
c<
35
+5、-2
c≤25
+3、-1
6.2.3混凝土
a砼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和施工的检验必须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第6.2.1~6.2.6条,6.3.1~6.3.4条,6.4.1~6.4.16条的规定。
b砼涵身必须先浇筑底板,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再施工边墙及顶板的砼。
分次浇筑时,边墙的施工缝不应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c砼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结果和理论配合比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d砼拌和物的坍落度应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a砼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漏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b砼涵洞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边翼墙距设计中心位置
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
墙顶顶面高程
孔径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涵长
+100、-50
厚度
顶板、底板、边墙、框架各检查2处
涵身接头错台
6.2.4砌体
砌体原材料和砌筑的检验必须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第8.2.1~8.2.5条和第8.3.1~8.3.6条的规定。
a砌体表面应砂浆饱满,砌缝整齐。
宽度和错缝距离符合规定,无脱落和裂纹。
沉落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泻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
b砌体附属工程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基础顶、底面高程
25
测量不少于5处
基础砌体厚度
+30,0
尺量不少于5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涵洞 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