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近五年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汇总真有用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8663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04KB
高中生物近五年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汇总真有用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生物近五年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汇总真有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近五年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汇总真有用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
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
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
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
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
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
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
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
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
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
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
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
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
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
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
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
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10.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
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
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
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
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
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
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
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11.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
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
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12.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
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
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
组成中心体。
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
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13.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
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
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14.B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形成大量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15.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
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
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
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16.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
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
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
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
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
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
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
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7.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
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再分化:
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作再分化。
18.细胞株与细胞系
细胞株:
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
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作细胞株。
细胞系:
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
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19.渗透与扩散
扩散:
一般是指自由扩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CO2、O2、H2O、胆固醇、甘油等物质。
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的)。
渗透:
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
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20.蒸馏、蒸发与蒸腾作用
蒸馏:
把液体混合物加热沸腾,使其中沸点低的组分首先变成蒸汽,再冷凝成液体,以与其他组分分离或除去所含杂质。
蒸发:
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
21.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
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1:
1混合液。
2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
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2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
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
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4.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
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
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
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
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25.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
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次级代谢产物:
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
26.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
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
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
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
生长因子:
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
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
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7.雌激素、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
主要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孕激素;
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促性腺激素:
由垂体分泌。
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8.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cm,智力正常。
呆小症: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29.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
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30.白细胞介素-2与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
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
还能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
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
能抑制病毒增殖,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
31.无性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细胞:
其产生不经过减数分裂,无性别之分,发育成的后代也无性别之分。
无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发育成新个体。
如根霉产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细胞:
其产生需经减数分裂,有性别之分,如精子和卵细胞。
需经过两两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后代有性别之分。
但有些不经过两两结合也能发育成新个体。
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
32.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
由含氮碱基与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与核苷酸的区别为不含磷酸。
核苷酸:
由含氮碱基、五碳糖与磷酸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
含氨基的有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人体中的氨基酸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3.遗传信息与密码子
遗传信息: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密码子:
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作一个密码子。
34.质体与质粒
质体:
植物细胞质中的一类细胞器,具双层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为白色体(不含色素)、叶绿体和有色体。
质粒:
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很小环状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细胞中,一般来说,它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完成。
35.杂交、自交、测交与回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自交:
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遗传学上把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相交也称为自交。
测交:
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
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继续与亲本相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36.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7.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在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8.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
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9.DNA分子杂交、植物细胞杂交
DNA分子杂交:
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那么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的双链分子。
这种方法称之。
植物体细胞杂交:
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40.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诱导酶与组成酶
限制(性内切)酶:
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DNA连接酶:
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的酶。
诱导酶:
微生物体内的一种酶,当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才能合成的酶,用于代谢的调节。
合成酶:
微生物体内的一种酶,在微生物体内一直存在,其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41.互利共生、寄生、竞争与捕食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
如地衣。
寄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从对方身上获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另一方不利的关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要求的生活条件相似,彼此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年高 生物 易错易 混淆 知识点 辨析 汇总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