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18613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2.75KB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11.B “和”读hè
,应和,跟着唱。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
“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
C项:
“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
“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
“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
“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
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8分)
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
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
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
“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
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
‘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
‘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
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
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
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
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
“有这样的道理吗?
”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
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
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
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
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
n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
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
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
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
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
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
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
(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2分)
1.A2.B3.B4.D5.C
6.B/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C/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
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难道真是这样吗?
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三、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喜雨亭记①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古文观止》)
[注解]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
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
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
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
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
③扶风:
即凤翔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雨:
天上落下B.既而弥月不雨弥月:
不足一月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
惊恐草一木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繁兴:
繁荣兴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占为有年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AB
②其可得耶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①雨麦子峻山之阳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C.D.
②属客而告之②五日不雨则无麦
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
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
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
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5、A(雨:
用作动词;
弥月:
满月;
忭:
喜悦;
繁兴:
多发。
)6、D(A①那;
②岂B①因此;
②把C.①的;
②他们)7.B(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8.C(全文以一“喜”贯穿)
附文言文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
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
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
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
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
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
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
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
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
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
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
我说:
“五天不下雨行吗?
”客人说:
“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
“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
”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
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
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
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个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赐予啊!
这又怎能忘记呢?
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道:
“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衣服;
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
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
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
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
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
太空渺渺茫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来叫我的亭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007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
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
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
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从:
带领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
(1)和
(2)相同,(3)和(4)不同
B.
(1)和
(2)相同,(3)和(4)也相同
C.
(1)和
(2)不同,(3)和(4)相同
D.
(1)和
(2)不同,(3)和(4)也不同
6.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8.翻译和断句。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
(3分)
执事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