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18313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72KB
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跬步”指极短的距离。
B.长兄,对大哥的尊称。
长君,对皇帝兄长的尊称,如“前长君为奉车”。
C.社日,祭祀土神之日子,立春后第五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日为秋社。
D.后土,指地神,与皇天相对。
比如课文“从祠河东后土”中“后土”。
【答案】B
B项,“长君是对皇帝兄长的尊称”错误,应为“长君是对别人兄长的尊称”,故B错误。
故选B。
4.下列对课内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相:
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把吴钩看了: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C.公车:
古代臣民上书或朝廷征召使用专门的公家车马,以示朝廷的重视和礼节的庄重。
D.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答案】C
C项,“古代臣民上书或朝廷征召使用专门的公家车马……”错误,“公车”是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故选C。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以皂囊封缄以防泄漏的奏章。
B.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六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登极,指登上高处,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
践极、践祚、荣登大宝等。
C项,“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错误,“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如“封妻荫子”,封建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
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周代已有此词,以后朝代具体说法不一,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B.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写前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C.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
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项,“股”指的就是“大腿”。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铎,指装有木舌的铜铃。
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撮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以木铎为喻、赞扬孔子将宣扬大道。
B.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六艺”既可以指《易》《诗)《书》《礼》《乐》《春秋》六部经典,又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
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即可理解为土神和谷神。
D.“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中的“五帝”通常指的是黄帝、帝喾、颛顼、唐尧、虞舜,“三王”则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C项,“社稷即可理解为土神和谷神”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代指国家。
故选C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
“满秩”指官吏任期结束。
B.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殿,后也。
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
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D项,“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错误,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
9.下列有关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原本指古代宫门内的屏风或照壁,臣子朝见君主,至此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今指内部,如“祸起萧墙”。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此处的“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一般指十四五岁。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此处的“朕”是我的意思。
古代不论贵贱都可以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是指拜授官职;
“洗马”:
官名,是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也是官名,是州刺史的副职,虽掌管军事,其实为闲职。
B项,“古代男女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一般指十四五岁”错,“总角”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指幼年。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职的术语,常见的还有“徙”“迁”“转”等。
“擢”“升”是提升职务,“谪”“左迁”是降低职务。
B.“国学”即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
“家塾”,即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
“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
D.“谥”是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如诸葛亮谥为“忠武”,岳飞谥为“武穆”。
D项,“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说法错误。
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可见谥号是不针对平民的。
【易错点】忽视结构、语境断句出错
考生解错古代文化知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是积累不够;
二是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清皇帝的年号、庙号等;
三是不注意结合文意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等。
【对策】准确理解,重视推断
1.注重积累,分类记忆。
一是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
如教材对特定时间的称谓的注释:
①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如“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④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如”奄奄黄昏后”(《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也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如“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是根据备考资料、文化知识图书积累,进一步扩大积累范围。
2.准确理解,避免差错。
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知识,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意义。
如“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等。
3.调动积累,对比推断。
考场上,一要善于调动积累,将选项表述与教材注释的文化知识对比,通过分析,判断选项解说的正误。
二要善于利用原文进行推断。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11题B项,“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联系原文“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可知,“考察”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铂”,是“铂问”之意,“收考”即“收押拷问”。
【强化训练】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是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加干支纪年等。
B.“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
在古籍文献中,一个月中某个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为“晦”。
C.《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D.“孟德”是曹操的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便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另取一个与本名的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项“‘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错误,“既”是“过了”的意思。
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半匹红纱一丈绫”中“石”“匹”“丈”都是古代计量单位。
B.“矜”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C.古时“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甫”是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D.《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分别是各地的民歌、宫廷乐歌和祭祀乐歌。
C项,“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故指老人;
“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指小孩。
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进士前三名分别是:
状元,榜眼、探花。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关中,一般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中的“关中”即是此意。
B项,“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表述有误。
正确的表述应是“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此称始见于《礼记·
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
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B.“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只改一次年号。
C.“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卒”:
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
崩、薨等。
B项,“同一皇帝在位时只改一次年号”错,有的皇帝改好几次年号,比如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
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A项,“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解说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而非年号纪年的方法。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歃血”。
古代盟誓时,杀牲取血,盟誓者以口吸吮之,表示诚意。
B.古代朝见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
C.龟策,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博,博戏,古代一种可以赌博的棋类游戏。
D.“舍人”指有职务的门客;
“御史”,史官,战国时御史掌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B项,“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错,蔺相如与廉颇官职都是上卿。
7.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古代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最后是坐东面西。
“张良西向侍”,地位最卑。
C.宗庙,古代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战列婢妾的地方。
D.《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事详备,写人生动。
B项,“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错误,应是“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关于室内座位由贵到贱为西北南东。
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东向坐是坐在西边,面向东。
项王坐位是西,以西为尊,其次是亚父范增的北,再其次是沛公刘邦的南,末位是张良的东。
8.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商(殷)代曰庠,周代曰序。
B.“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等八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C.“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A项,“庠序”出自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商(殷)代曰庠,周代曰序”表述错误,应为“商(殷)代曰序,周代曰庠”;
B项,“八州”出自必修三《过秦论》,选项表述正确;
C项,“有司”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项表述正确;
D项,“乞骸骨”出自必修四《苏武传》,选项表述正确。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
B.“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句话评价的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C.隋以后,中央常设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职责是司法行政、刑部负责审判,御史台是监察。
D.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C项,“大理寺职责是司法行政、刑部负责审判”错误。
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序》中说: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唐永徽年始,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称为“旬休”,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也叫上浣、中浣、下浣。
B.“结发同枕席”指初成年就结为夫妻。
古时男子到了18岁、女子到了16岁时,要把头发扎结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C.“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指“我”。
古时朕用作自称,最初并无贵贱之分,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D.范仲淹曾“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其中“前行员外郎”指吏部员外郎。
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后行三等,吏部为前行。
B项,“古时男子到了18岁、女子到了16岁时,要把头发扎结起来,表示已经成年”错误,应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
故选B
1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
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愀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B.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C.“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于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D.《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山水诗的开创者。
D项,“陶渊明”“我国诗歌史山水诗的开创者”错误。
山水诗的开创者是东晋谢灵运,田园诗的开创者是东晋陶渊明。
12.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离骚》。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垂髫”指童年;
女子成年称“及笄”,男子成年称“弱冠”。
D.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等。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B项,“《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错误。
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分别是《诗经》和《离骚》。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正月晦日死”中,“晦日”,是指正月初一。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
“五更”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3点至5点。
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A项,“‘晦日’,是指正月初一”错误,“晦日”应该是每月最后一天。
B项,“青衫”不指代百姓,指官职低的官员。
C项,正确。
D项,“自下而上的推荐”错误,征辟制是从上至下的选拔,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御六气之辩”就是能驾驭天气的变化。
B.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旬十天。
“逍遥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是十五天以后才返回。
在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年过六旬”,就是指60多岁。
D.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
其他长度单位还有咫、尺、寻、常等,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B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和“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错误,应改为: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后的一日或二日。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B.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C.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民间歌曲。
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D.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雅的音乐。
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A项,“寒食节在清明后的一日或二日”错误,应改为“在清明前的一日或二日。
”故选A。
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据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项,“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错误,“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而非礼部。
1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纪月日,除了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B.“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
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
C.《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错点27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准确推断出错解析版 易错点 27 文言文 阅读 古代 文化 常识 理解 准确 推断 出错 解析